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得到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共同合作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全球史高级研修班》。在这里咱们先稍微骄傲一下,这门课自从上线以来,已经获得了得到同学的全五星好评。没错,是全五星。你看这就是质量的证明。毕竟复旦大学历史系可是咱们国内最顶尖的历史系之一,而这门课更是为你请来了30位国内历史领域的顶尖名师。
今天我们要听的是其中的一讲,来自于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也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姚大力老师,主题是汉文明的起源和中国的形成。
来,咱们一起走进课堂吧。
你好,我是姚大力。欢迎来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全球史高级研修班》。
我们的具体题目是叫“从世界看中国”。国际关系习惯于把世界看成是由国家组成的,但是事实上,每一个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个小的世界。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铁板一块,有清楚的边界,边界里有一部完全一致的历史。
这样的国家,在我们现在的世界体系里,几乎是没有的。对中国这样一个由那么复杂的人群构成、拥有那么广阔的地缘疆域的国家更是这样。所以从世界看中国,中国好像是一个单元。但是从我们中国本身去分析,你发现它也是一个小世界。所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中国在这个小世界里面,最终怎么样形成了由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版图覆盖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想要讲清楚这个话题,我觉得首先要从“中国”这个词开始。中国的名称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的?它从一开始的意义就跟我们今天理解的一样吗?其实不是的。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五个不同的含义,我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依次说。
最古老的中国的含义,它实际上就是指洛阳一带。
葛兆光教授那本书叫《宅兹中国》。“宅兹中国”这四个字最早出自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这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书面文献里,最早出现的“中国”,而这个“中国”指的就是洛阳。 这是“中国”的第一层含义,也是最早的含义。
第二层含义的“中国”,它的范围变大了,所以中国本身在历史上也是在不断地长大的。第二层含义的“中国”是指中原(相当于下图中的区域)。如果拿今天的概念去看,它基本上就相当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个省(的大部分区域)。
“中原”是我们很熟悉的历史名称。中原这个名称产生以后,接着又加上了一块,基本上就是陕西关中。
所以,“中国”第三层含义是指华北最核心的这两个经济发达的区域,一个是中原,一个是陕西(具体来讲是关中地区)这就长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
“中国”在获得第三层含义的同时,几乎同时,又有了它的第四层含义,那就是指一个中央王朝所覆盖的全部版图。我在这里显示的当然就是秦帝国的版图。所以以后,中央王朝的疆域有多大,“中国”就可以指这么大一块地方。这是“中国”的第四层含义。
当然,第四层含义如果指的是中央王朝的疆域所覆盖的地区,它就会随着中央王朝控制的地域面积的缩小或者扩大而变化。“中国”的变化就很大。那么它到最大的“中国”,那当然就是清朝(清朝时它覆盖的就是下图中的红色区域)。
所以你看,“中国”的含义,已经从一个城市变成中原,变成华北,再变成一个中央王朝所控制的全部版图。
中国的第五层含义也很重要,那就是指汉族和汉文明的地区。如果我们讲到了清代末年以后,汉族和汉文明的地区还要加上东北。
东北是怎么会变成今天这样一个汉族占了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占了主导地位的地区呢?实际上要从清末的“闯关东”开始。
大批的汉族劳动力闯关东进入东北,可以说最后把东北“汉化”了。在完全被汉化之前,东北只有辽东半岛变成了汉文明的前沿,它是通过哪条路的后方支援达成的呢?它是通过从山东半岛海运到辽东半岛。
这条海运路线,使得辽东半岛成为汉文明的前沿地区。所以明代辽东的军事防御体系,它的后勤和司法都是归山东管的(因为山东负责它的供给)。如果你要通过山海关或者山海关以北的地区进入东北,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人可以走,但车怎么走?所以,辽东半岛成为汉文明的前沿,那是因为它背靠的是山东半岛的支持。
除此之外,东北在现代之前基本上不在汉族的控制范围内,几乎没有汉族人口。在那个地方,居住着女真人(后来的满人);那里的农业比蒙古等地要发达一些,但也不算非常发达。但是到了“闯关东”以后,东北也基本上被汉化了。
这个时候,你刚刚看到的这一片区域,它就是“中国”的第五层含义,也就是汉族和汉文明地区。
这五个不同含义的“中国”,在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一旦它产生,就可能在后世不断地沿用。因此,在文献中看到“中国”时,你需要辨认一下,这个“中国”指的是哪一层含义的中国。
当然,到了越来越后面(的时期),在文献的使用中,“中国”的第四层含义(一个中央王朝所覆盖的全部版图)和第五层含义(汉族和汉文明的地区),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不过现在,我们在非常正规的场合下,几乎不再使用这个含义。但可能你会疑惑:你这样讲有根据吗?所以,我要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你看,这段材料是清朝的人讲贵州的:
这个“其间”指的就是贵州。中国衣冠在贵州这个地方定居了,客居在贵州。
“狉獉”是指草木丛杂、野兽出没的地方。贵州不是草莽野兽出没的地方,贵州也可以有出色的人才。更何况,贵州不仅仅是贵州人,来自“中国”地区的人也在那里。
它讲的是明清的贵州。可是你想想,明清的贵州早就是中国版图了,怎么叫“中国衣冠流寓其间”呢?所以你看,这个“中国”指的就是汉文明地区和汉族。贵州当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被汉化,所以来到这里的汉族地区的人,就叫做 “中国衣冠”;当地人的衣冠就是少数民族的衣冠。
再看万斯同编的《明史稿》。在现代的《明史》中没有这句,他讲到云南的风俗。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他列举了很多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接着他概括地说:
这是清初的人对明代云南的概括。
我们知道,明代中国的云南早就在中国版图内,怎么云南的风俗会与“中国大异”?这个“中国”当然不是指中央政权所覆盖的全部版图,而是指汉文明地区和汉族。意思是说,你那个地方风俗、习惯、语言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汉文明和汉族地区不一样。
我们再看这句话,当康熙皇帝讲到长江这条河的走向时,他说:
“西番”当然是指西藏,意思是说长江是从西藏发源,然后弯弯曲曲地流入中国。清代的西藏当然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但为什么要从西藏流出来后,才蜿蜒曲折地流入“中国”呢?这个“中国”指的是清代的版图吗?不是,而是指汉族和汉文明的地区。
讲到黄河时,康熙皇帝又提到:
oto-un tala在蒙古语的意思就是星星的平川。如果你翻成汉文,就是“星星川”,我们汉文中称它为“星宿海”。(但是“索罗木”这个字我始终没有找到,现在藏语中似乎没有把这个地方叫做索罗木,所以严谨地讲,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也不清楚)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 ”“中华” 这些词,在当时都有一个含义(这个含义我们今天很少用了),就是汉族和汉文明地区。
当然还有很多例子,但我认为举这些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所以今天的英文中,“Chinese”这个词既指“中国”,也指“汉族的”。你可能会问:是外国人搞错了吗?或者是敌对势力要分裂中国才这样讲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中国”这个词,在更早的阶段,实际上就有这两层含义——既指汉族、汉文明的地区,也指一个国家的全部版图。
今天我们已经不再用“中国”来指代汉族或汉文明的范围,但事实上,我们在心里还是会将中国与汉族文化、汉族联系在一起。这并不是谁要分裂国家,而是历史上这样的使用影响了今天。尽管我们在意识上很明确地不再这么使用,但这种观念仍然潜移默化地存在。
因此,我常常在想,我们每个省都有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很多大学都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我经常想:如果“中国语言文学系”里没有藏语言文学,没有维吾尔语言文学,没有蒙古语言文学,怎么敢叫“中国语言文学系”呢?所以我觉得,大部分的系实际上只是汉语言文学系,专业名称叫汉语言文学,这才是正确的。
当讲到中国的时候,我们心里想到的一系列的东西几乎都跟汉族有关。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生活在东半部的中国,我们每天看见的、接触的中国人,几乎大部分都是汉族人。除了会遇到一部分回族人之外,(生活在东部地区的)我们好像很少有机会碰得到其他的少数民族。
所以在我们东部地区,“中国”这个概念好像很容易跟“汉族的”产生一种等同的意义。
但是,这个观念非常危险。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吹毛求疵、咬文嚼字,而是想强调和提醒,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一谈到“中国”就联想到“汉族”,虽然是自然的,但也很危险。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全球史高级研修班》正在更新当中。现在课程正在上新期,加入还可以享受早鸟优惠价,课程原价299元,现在加入只需要249元,优惠截止到4月12号。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复旦大学”,就能够看到这门课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