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先向各位同学汇报一个好消息,《熊逸讲透资治通鉴5》已经正式开始更新了。今天我们也为你请到了熊逸老师本人,他将为我们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在AI时代读《资治通鉴》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AI和《资治通鉴》这两个东西,乍一看好像很遥远,但是当你把它们放在一起思考的时候,也许会进一步发现他们各自更加深入的价值。
来,咱们有请熊逸老师分享他的思考。
你好, 这里是《熊逸讲透资治通鉴5》,辉煌的西汉帝国将会在这一季里被新朝取代。
在我开始准备这一季内容的时候,正值AI大爆发,相关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眼见得一场伟大的技术革命即将改天换地。有人迅速掌握了AI工具,成倍提升了工作效率,欢天喜地。有人被AI取代,丢了工作,哭天抢地。有人期待,有人忐忑,有人焦虑,但无论如何,当技术革命真的发生之后,天然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仿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于是有这样一个问题抛在了我的面前:当AI掌握了全世界的语料,通晓一切,而且写作能力超强——不但逻辑性强,就连文学性都让人叹为观止,我们需要什么的话,AI随时可以产出,随时可以给出漂亮而丰满的答案,那么像我们这样读历史的意义在哪里呢,《熊逸讲透资治通鉴》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好吧,充满正能量的回答可以这样讲——
当AI成为全知全能的文字魔法师,我们捧读历史的姿态,就像在银河闪烁的夜晚,固执地划亮一根火柴——那跃动的光晕里,藏着人类独有的浪漫。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维度来理解历史学习的深层意义:
(1)从认知维度来看,历史是思维的健身房
AI递来的答案如同精美罐头,而我们咀嚼史书的过程,是亲手将稻谷酿成酒。就像看一万遍游泳教程不如跳进水里扑腾,《资治通鉴》当中那些血迹未干的权谋、那些灼痛人心的抉择,是训练大脑肌肉最好的哑铃。
(2)从情感维度来看,历史是永不褪色的镜子
AI能分析出李清照词中17种愁绪,却不懂黄昏细雨时,某个普通人读着“凄凄惨惨戚戚”突然红了眼眶的刹那。那些泛黄书页里的叹息和热血,是让相隔千年的灵魂突然认出彼此的暗号。
(3)从伦理维度来看,历史是道德的沙盘
当AI能冷静推演长平之战坑杀40万降卒的合理性,我们仍然为白起帐前熄灭的灯火失眠。史书里层层叠叠的善恶抉择,不是让我们背诵标准答案,而是练习在黑暗森林中守护心中微光的生存技能。
(4)从创新维度来看,历史是灵感的万花筒
达芬奇在古罗马输水道图纸上画出飞行器草图时,AI只会提醒他水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区别。那些看似无用的历史碎片,总会在某个清晨突然拼成照亮未来的棱镜。
(5)从存在维度来看,历史是人类的记事绳
在AI编织的完美知识茧房里,我们更需要这条粗糙的麻绳。摸着绳结上武王伐纣的风霜、郑和下西洋的浪花,才知自己不是飘荡在虚空的尘埃,而是五千年文明长河里一朵倔强的浪花。
回答完毕。
但是,如果你是跟随这门课程多年的老同学,也许早就从字里行间嗅出了异样。没错,问题是我提的,但以上答案却是由DeepSeek亲口作答的。
而且,就像已经学会了人情世故一样,在“深度思考”的模式下,AI倾诉过自己的思考过程,电脑里快速闪现的灰色字体是这么说的——
“像《熊逸讲透资治通鉴》这样的课程,可能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而是通过讲解者的独特视角、叙事方式、个人见解来吸引听众。这种人文色彩和个性化的解读是AI难以复制的,因为AI缺乏真实的个人经历和情感。”
在DeepSeek的这段心声里边,“可能”两个字多少有点伤我的心,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虽然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短板,或者说局限性,但我们明显可以感知的是,所谓人文色彩也好,个性化的解读也罢,AI其实都可以复制出来,而且不费吹灰之力。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知道它缺乏真实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它也能够表现得有真实而丰富的个人经历,还有充沛且细腻的情感——你想让它有多么多愁善感,它就可以有多么多愁善感。
是的,2025年,世界进入了AI沸腾的一年。
采取宏观视角来看,人类即将因为这个契机跨进一个全新的时代,掌握了近乎于神的力量。各种科幻文学里边对于未来生活的各种最大胆的想象,不但会被实现,甚至会被超越。我们每一个凡人有幸亲眼见证人类文明这一步伟大的飞跃,怎么可能不心潮澎湃呢?
而当回归微观视角,盘算着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之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到底会被推上浪尖,还是会被砸入海底,担忧的情绪难免就开始出现了。
最切身的担忧就是:如果人工智能厉害到无往而不利的程度,你我这种肉身原生态的碳基智能,还能有活路吗?就像别人会问HR会在哪一天用温情脉脉却不容辩驳的AI话语,把我辞退;我也忍不住想,会在哪一天《熊逸讲透资治通鉴》无人问津,人们纷纷投向了《AI讲透资治通鉴》。
当然,以AI目前的程度而言,不要说取代我的工作了,我在工作当中,甚至很少会去寻求AI的辅助,主要依靠的依然是纸质图书、影印版的电子书和论文库。这不是我沉溺故纸堆,拒绝先进工具。事实上,我兴致勃勃地试用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AI工具。但你肯定也知道,AI会出现幻觉,会胡编乱造,这对历史讲述而言,简直是致命的。即便追溯到一手史料,即便一字不差地援引原始文献,依然有各种不可靠,老同学对这些现象应该都不陌生了吧。AI不对答案的真假负责,而我必须以肉身对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
你可能觉得,幻觉问题,随着技术进展,解决只是迟早问题,但接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AI通晓一切,绝不等于使用AI的人通晓一切。或者说,获取答案从来都不难,今天甚至变得更容易了,难的是答案靠不靠谱,人有没有足够的判断力。过去如此,今天面对AI随时能生成的巨量信息,挑战更大。
这种判断力的获得,在脑机接口成为现实之前,没办法,还得靠我们祭出自己可怜的肉身,花时间去阅读和写作。读历史,是让我们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经历,而且带着人类的情感,去经历历史上无数人的经历。跟我一起读透《资治通鉴》,你不妨可以看作是一场熊式风格的头脑训练。就像有了计算器,我们依然要学数学,不是为了算得更快,而是为了保持理解世界的能力。
更何况,比答案更重要的是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驱动,打开一个AI应用,它不过是一个界面简单的对话框,你不发动提问,它空空如也。就算未来,我的创作迟早会被AI的浪潮冲击、淹没、掩埋,成为历史的陈迹,零落成尘碾作泥,化为几千年后的考古工作者用小刷子小心刷落的浮土,人依旧需要了解历史并且需要深度了解历史。
哪怕任何人都能获取私人订制的文本、朗读、图片、视频乃至沉浸式的历史现场体验,仍然需要你自己主动发出指令,或者说提问。今天我带着你读《资治通鉴》,也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打开课程目录,你会看到一个问题接着另一个问题。我总是从一个线头,拉出更多的线头,推开一扇门,带你通往更多的城堡。这也是我们读《资治通鉴》越读越厚的原因。真正的历史从不活在答案里,它永远在问题诞生的瞬间复活。
在我自己而言,写作《熊逸讲透资治通鉴》这个系列并不只是纯粹意义上的工作,而更像是在自家花园里边拾掇花花草草,这是一个开心、享受的过程,无所谓在两三米以外的市场上,是不是只要花几分钱就能获得电子花艺大师级别的插花作品。
我当然希望我家花园里边,花繁叶茂的时刻可以久一些,更久一些,如果有人路过我的花园,停下脚步欣赏一下,甚至愿意花钱买一两朵,这固然好。而当终有一天“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我这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我依然可以在一成不变地拾掇花花草草的过程中自得其乐。换个角度来看,就算将来真的AI能够取代我,现在我贡献的语料越多,将来你调用一个虚拟熊逸,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是熊逸,欢迎你,在未来,最好是现在,马上,就调用我。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熊逸讲透资治通鉴5》正在更新当中。其实读《资治通鉴》这个事儿,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在这里也推荐你用一年的时间,在这门课里成为那个读懂《资治通鉴》的少数人。
现在这门课正在上新优惠期,课程原价299元,现在优惠价只需要269元,优惠截止到4月9日。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熊逸”老师的名字,就能看到课程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