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咱们来说一个令很多家长都很头疼的事情,孩子玩手机。
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姚明就提到了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姚明说,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让青少年更多地走向运动场、贴近大自然。
眼下正是新学期的第一个月,据说很多地方的眼科门诊也迎来了一个小高峰。一个寒假过去,很多孩子的视力变差了,这很可能跟寒假期间不健康的用眼习惯,以及看手机屏幕时间过长有关。
《柳叶刀》2021年发布过一项研究,33岁以下人群的近视风险和使用电子产品有关。长时间看手机,会导致近视的风险增加30%。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时间超过2小时的学生,高度近视的风险更高。
当然,更严重的是,过多玩手机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这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咱们从一个国际组织的报告说起。2000年,经合组织发起了一项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简称PISA,每三年,PISA对全球几十个主要地区的15岁学生,做一次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方面的测评。最近一次公布成绩,是2022年的测评。
PISA的结果显示,全球学生的科学成绩在2009年达到顶峰,阅读成绩在2012年达到顶峰,之后发达国家的整体表现就越来越差。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学生成绩下降?PISA的报告怀疑手机是主要原因。PISA在报告里指出,每天在校使用电子设备少于一小时的学生,数学成绩比每天使用设备五小时以上的学生,高出约50分。即使去除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个差距依然存在。
此外,也有脑科学研究来佐证这个结论。2018年,日本东北大学的衰老医学研究所对223名平均年龄11岁的小孩,做了为期三年的追踪调查,通过脑部成像观察手机对大脑的影响。调查发现,每天都要上网的小孩,语言能力发展更慢,大脑发育也会减缓,前额叶皮层、海马体,还有一些与语言和情绪有关的区域都会受影响。
针对手机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全球的教育机构都在采取行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禁”,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
西班牙的两个城市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年底实施了严禁手机进校园的政策,研究人员发现,这招确实有效果,禁令实施不到三年时间,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都提高了不少。
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做过一项类似的短期实验。发现,中学里不用手机的学生,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咨询次数更少,发生霸凌的情况更少,平均绩点也更高。
不光是学习,少用手机,对身体健康也有好处。英国做过一档纪录片,心理学家让一所学校的8年级学生挑战21天完全禁用手机。这些孩子不用手机之后,首先是睡眠好了,他们平均入睡时间比之前快了20分钟,每晚多休息将近1小时。其次心情好了,不用手机的孩子们,与抑郁相关的感受减少了17%,与焦虑相关的感受减少了18%。
现在,很多国家已经把禁令纳入教育政策之中。
比如芬兰。芬兰的高水平教育全球有名,2000年PISA第一次评估的时候,芬兰学生的分数排名全球第一。但后来,这个成绩接连被爱沙尼亚、新加坡、中国等国家超过。芬兰学生的数学成绩,从2006年的平均548分,下降到了2022年的484分。数学低分的学生比例,从之前的7%,增长到了2022年的25%。
关于下滑的原因,芬兰的教育部官员就认为,跟校内允许使用电子设备有关系。芬兰是最早推行电子教学的国家,很多学校直接用笔记本或平板代替课本。但很多老师发现,学生学习的时候很敷衍,心里老惦记着刷社交媒体。后来,芬兰的学校又在慢慢回到纸质课本。
去年12月,芬兰政府修订了《基础教育法》,明令禁止手机进课堂,减少学生屏幕的观看时长,这个政策会在今年8月开始执行。
除了芬兰,法国也有相似的禁令,2018年起,法国就禁止在托儿所、中小学使用手机。再比如,英国教育部去年年初向全英中小学颁布了手机禁令,不允许在上课期间用手机。再比如荷兰,从2024年开始,中小学禁止把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带入教室。再比如美国,有19个州立法或者颁布政策,限制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
但是,也有人认为,光靠学校颁布禁令,可能根本就不管用。
比如,就在今年2月初,《柳叶刀》欧洲卫生政策期刊上发布了一项新研究。研究者找了20所严格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中学和10所政策相对宽松的中学,调查了这30所学校一共1200多名中学生。研究发现,这30所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不多,都在中等水平,数学和英语成绩也没有显著的区别,学生的睡眠、锻炼、课堂表现,甚至学校内外的总体手机使用时间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研究者说,校园手机禁令,只能禁止学生在校期间减少使用手机,不少学生回家后还是会花大量时间在手机上,甚至还会补偿性刷手机。
说白了,学校的努力只是一部分,更关键的行动,在于课堂之外,在于家庭时间。想想看,假如身为父母的我们,也是一样被手机和网络裹挟,对孩子怒吼“放下手机”,自己却一样放不下手机,对孩子又怎么能有好的影响呢?
去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婚姻与家庭期刊》发表过一项很扎心的研究。他们调查了广东省10000多名3岁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有两个核心发现。
第一,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孩子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总时间就越少。
第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有电子管理意识。他们会主动为孩子塑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不会一边指责孩子,一边自己不停刷手机。他们也会更积极地管理孩子,会规定使用期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不会让孩子放飞自我。
你看,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要管理孩子的行为,更多还是要从父母自己做起。但是,还是那句话,道理我都懂,但是真的做不到。不管大人小孩,现在都有不得不在手机上处理的事情。
因此,我们必须得搞懂手机依赖背后的那个更本质的问题。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老师王小伟,刚刚解读了一本新书。这本书暂时没有中文版,书名直译过来,可以叫做《从意义分心:一部关于智能手机的哲学》,作者是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哲学系的教授罗浩尔德。
按照这本书里的洞察,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手机,手机只是个形式。这个形式背后的本质性挑战在于,手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随时随地遁入虚拟世界的大门。没错,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放不下手机,而是沉迷于虚拟。智能手机杀死了我们生活中那些,真切的经验。
什么叫真切的体验?按照哲学家的解释,它指的是你在真正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主动地应对。比如你真实地搬起一块石头,你会感受到它对你的对抗。再比如你真实地生起一个炉子,要捡柴、点火、引燃,才能感到温暖,而很多现代小孩,可能已经失去了这些真实体验,他们习惯了手机一开,远程操作空调,温度就升高。
再比如,现代生活的每一个事件,都被手机无孔不入地切断。人们习惯了边看电影边回微信,边聊天边刷短视频,可能已经想不起完整地只做一件事是什么感觉。
前不久,电影导演李安也提到,“拿着手机,每三分钟切换一次短视频,我们开始像AI一样思考,消磨我们作为人的感觉。”2016年,312名韩国护理专业学生参加了一项研究,在学术环境中使用手机,27.9%的人会出现分心,无法掌握关键的细节知识。
回到对手机的应对。假如不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很多数字排毒方式就并不能真的对我们起效。因为一旦你习惯了这种无意义的循环,单纯的戒断,反而会让我们对手机的渴望反向增长。
而意识到手机为什么导致虚无,为什么夺走意义,本身就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另一半靠什么呢?另一半要靠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渴望。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目标,一个必须完全依托于真实世界的目标。你可以从刷短视频,转向在手机上看一些优质的电子书,这样一来,你花费的时间都是在增强现实中的你。你可以先从吃饭的时候不玩手机,专心和家人交谈做起;从看书的时候不玩手机,专心读完一个章节做起;从散步的时候不玩手机,用心和孩子一起感受春天做起。
总之,我们要把目标调整到关注真实的体验和身边真实的人,而不只是简单的,对抗手机这个对手。就像200年前司汤达就说过的,真实,残酷的真实,属于少数幸福的人。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