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如何应对艰难的选择?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先跟各位同学说一个好消息,心理学家陈海贤老师的新书《走出黑森林:自我转变的旅程》,这本书现在已经正式上市了。这也是陈海贤老师的又一本关于自我发展方面的好书。

这本书回答了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这就是怎样完成一场好的自我转变。那怎么做呢?答案就在书名《走出黑森林》里。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来,咱们有请陈海贤老师说一说。

你好,我是陈海贤。

我的新书《走出黑森林:自我转变的旅程》正式上市了。简单来说,这是一本帮你应对变化和困境,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的一本书。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处在一种纠结又煎熬的状态。比如,有的人想转行、想换工作,追求理想中的事业,可是担心自己真的做了选择后,结果不如人意,怎么办?有的人处于一段痛苦的关系里,又无法下定决心离开,总担心,万一以后没有适合的人,后悔了,怎么办?还有的人一边坚持自己的梦想,一边承受它的痛苦,并怀疑自己坚持的意义。

这本书就是为此而来的,它会告诉你,如何排除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找到自己内心的“我想要”;又该如何应对艰难曲折,去实现自己的“我想要”。

当然,我很清楚,无论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很难,你都要经历一段曲折的路程。为此,我专门在书里介绍了一个名叫“容器”的工具。这个工具最大的作用在于,你不用急于立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尤其是重大的人生选择。但是你可以在容器中同时容纳两种可能性,孕育那个可能的新的自我,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作出最终的决定。

接下来,我就为你具体讲一下,容器这个工具要如何应用。

第一种容器叫做“时间容器”。如果你正在纠结,要不要换行业、换岗位,或者在去和留、坚持和放弃这两个选项中犹豫不已,你可以尝试给自己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全力投入某一个选项。等到时间到了以后,再来作出选择。

要怎么使用“时间容器”呢?我先给你讲一个贾雷德·戴蒙德的例子。

贾雷德·戴蒙德你可能并不陌生,他是畅销书《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还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但你可能不知道,他曾经差点放弃自己的学术生涯。

当时,戴蒙德在剑桥大学读了整整一年的研究生,结果,生物实验没能取得任何成果。过高的期待和现实的落差,让他怀疑起自己来,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研究,想退学去做同声翻译。

戴蒙德的父亲其实是一位学者,他自然希望儿子能够继续学业。不过,父亲并没有干预他的决定,只是提了一个建议:先回到剑桥大学,花一学期的时间做实验;如果实验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到时候再做退学的决定。

这个建议让戴蒙德一下子感到轻松很多。接下来的一学期,他专注在生物实验上,努力加上运气,他的实验有了很多突破,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接下来,他埋头实验,直到博士毕业。一直到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生物学家和作家。

可以这样说,这一学期的时间奠定了戴蒙德后来的人生走向。而这一学期,正是一个“时间容器”。

为什么“时间容器”会有用呢?这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心理学原理呢?

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可以减轻我们做选择的焦虑。戴蒙德可以在这段时间对自己说:“我不是逃避选择,我是等一个学期以后再做选择。”这样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会增加他在不确定中创造出确定性,而这样的确定性可以卸下他内心的负担。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时间容器能够帮我们避免内心与现实的冲突。比如,戴蒙德可以告诉自己:“一个学期以后,我可以去试试做同声传译,现在反而不必那么着急,不妨把所有精力先放到做实验上。”

正是因为,“时间容器”让戴蒙德同时保留了“做学术研究”和“做同声翻译”的两种可能性,他反而可以专注在其中一个选项上,然后,全力以赴创造新的经验。

只有在“时间容器”里停驻一段时间,你才会更容易看清,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戴蒙德的问题是,不知道两个选项中的哪一个更适合自己。还有另一种我们很常碰到情况是,很多人明明有更想追求的东西,却因为现实的种种限制,而不能立刻作出选择。这种时候,第二种容器——“事件容器”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什么叫“事件容器”呢?你可以在现在做的事情里,发掘一些新的场景。在这些新的场景里,你可能有一些新的角色和身份,有一些你可能的新的自我。让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这位来访者一位资深的HR,就叫她S吧。S在人力资源这行耕耘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可她厌倦了这份工作,想转行去做教练。只是,转做教练的话,她不仅要放弃高薪的工作、多年的行业积累,还要面对刚起步时客源、收入的不稳定。她告诉自己,眼下这几年作为过渡期,一边干着HR的工作,一边积累做教练的经验,等客户稳定了,再彻底转行。

看起来,有一个工作以外的目标挺好的,它会带来希望,让人觉得生活有个盼头;可是也有弊端,就是这个目标会不断提醒她,她现在做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会让人更难忍受现状。

我问S,HR的这份工作里,她最难忍受的部分是什么,她说是裁员。原来,以前她并不讨厌 HR 的工作,因为这份工作中有很多可以帮助员工成长的部分。可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很多员工都被“优化”了,而她不得不代表组织去执行这个冷酷的决定。

她告诉我:“我最难受的地方是,我不喜欢那个不得不冷酷、理性地对待同事的自己。我喜欢帮助人,希望看到别人的成长,这也是我想转行做教练的原因。”

如果从现实的角度看,S面临的难题是,在两份职业里作出选择。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这两份职业背后代表的,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自我:一个是代表组织化的、职业化的、冷酷的自我,另一个是温情的、想给他人提供帮助的、充满善意的自我。

看起来,现在的HR 的工作压抑了后一个温情、善意的自我。可是这样的话,真的只有靠换工作才能找到那个自我吗?

我问她:“你有没有可能在不换工作的情况下,为后一个自我创造一些空间呢?”

S仔细想了想,她发现,还是有的。她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帮助员工,只不过,之前她只关注是否要辞职,而忽略了那些场景。

于是,那些场景就为S提供了一个“事件容器”,让她重新跟那个温情的、乐于助人的自我产生联结。于是,HR的工作不再是难以忍受的痛苦,而成了转行前的保障。

如果你也正陷入是否要辞职或者转行的纠结中,不妨像S一样,在现有的条件里寻找到那个能容纳你想要的自我的“事件容器”,来安放你想要追求的自我和价值观,帮助你渡过一段难熬的时光。

除了“时间容器”和“事件容器”,接下来,我想为你介绍第三种容器——“关系容器”。关系也能成为容器,这是因为,好的关系可以既给你提供支持,又能给你足够的探索空间。

我曾经遇到一位年轻的朋友,他因为考研失败陷入了抑郁, 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什么都不想做,便回到了妈妈家里。妈妈不停地鼓励他要振作、要打起精神来,还主动帮他写简历、找工作。可这些举动反而让他更加心烦意乱,他整天整天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出去。后来,他忍无可忍,逃去了在另一个城市的爸爸家。

爸爸对他的状态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既不催他早睡早起,也不管他打游戏到深夜几点,只是每天给他做饭,喊他一起吃。有时候心情好了,两个人会出去散散步,随意聊几句。就这样过了一个月,他忽然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了,就开始工作。

他爸爸究竟做了什么帮到了他呢?表面看来,似乎什么都没做,但正是“什么都没做”里,包含了帮他复原的最重要的因素——他爸爸给了他一个容器,让他去整理、修复自己。这种不打扰背后是一种信任:儿子,我相信你能自己找到出路。

其实,刚才讲到的戴蒙德的父亲,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关系容器”。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戴蒙德父亲坚持要儿子像自己一样,走学术之路,还逼着他不能退学、不能去做同声翻译,结果会怎么样呢?

也许戴蒙德表面上顺从父亲,心里却觉得,搞学术研究都是被父亲逼得,并非我的愿望;也许戴蒙德会直接反抗父亲,原本他还犹豫要不要退学,一冲动,可能马上就放弃学业了。

你可以想到,宽容的关系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容器,它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允许我们自己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处在一个艰难的阶段——眼前的工作、生活好像并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可是,改变的时机并没有到来;或者,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想改变也不知道从何改起。这时候,我们不要为难自己,认为眼前的不如意都是自己的问题。不妨看一看,能否给自己创造一个容纳各种可能性的“容器”,这个容器可以是一段可供探索的时间,可以是事件中新的角色、新的可能性、新的自我,可以是一段既提供支持、又给你空间的关系。

最后,借用余华老师说的一句话:“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给你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生活里碰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层面上的,一个是心理层面上的。

从现实层面上看,无论是有人想转行、想离职,还是有人想结束一段关系,它们都不会带来生理性的痛苦。可它们会在心理层面上让我们感到纠结、迷茫、难受,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担心自己做错了选择,错过了我们想要成为的自己。

但是,不要怕,我接触过很多人遇到相似的问题,并且最终从困境中走出了属于自己那条道路。现在,我把那些人的经历汇总起来,并且梳理出一幅完整的“自我转变”的地图,一站一站地带你去看:每一站的关键节点在哪里,容易卡住的地方是什么,以及走出这些关键节点的出路是什么。

最后,我想用《走出黑森林》封面上的一句文案来勉励你:“你所经历的困境,让你成为你自己。”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陈海贤老师的新书《走出黑森林》已经正式上市,而且现在购买还可以享受上新期优惠。图书原价69元,而现在你可以以普通版49元,特别签名版69元的价格入手。

同时我们还会随书附赠一套《了不起的我》电子书加得到图书的优惠券。扫这本书书签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领取。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走出黑森林”,就能够看到陈海贤老师新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