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刀青衣:落地AI,请把蓝军作为方法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届跨年演讲上,罗老师发布了一个咱们得到的新产品,叫做Get笔记。当时罗老师也说了,重点其实不止在于Get笔记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思考,这就是AI蓝军。

所谓AI蓝军,就是我们先提出一个假设,假设将来有一天AI可能会威胁到我的产品、我的商业模式,那么那个威胁到底会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呢?那与其等着被动接受,倒不如我主动把它给做出来。没错,所谓AI蓝军,就是一家公司自己琢磨,怎么用AI来颠覆自己。

说到咱们得到AI蓝军的负责人,你可能很熟悉了,就是得到的联合创始人以及AI学习圈的主理人,快刀青衣老师。

今天,咱们就请到了快刀青衣老师本人,请他来跟你完整地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启发与方法。来,有请快刀青衣老师。

你好,我是得到联合创始人、AI学习圈主理人快刀青衣。

今年是跨年演讲的第十年,罗胖第一次在台上介绍了得到的AI蓝军。第二天早上,我刚一睁眼,就发现自己的微信一下子卡住了,收到了很多在我微信通讯录里,超过十年的老朋友发来的消息。虽然开头寒暄的方式各有特色,但图穷匕见之后的疑问都差不多,他们都在问,“AI蓝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搞?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这半年来做“AI蓝军”的一点点心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年中,我们公司的十几个负责人,一起在河北金山岭开了一场闭门会,原本要讨论半年的工作总结,但聊着聊着,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AI带来的威胁和焦虑。我不太记得当时具体讨论了什么,只记得我接下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打造“AI蓝军”。至于蓝军该怎么干、该干什么、需要多少人、多少资源,以及与现有业务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都还是一片空白。

在回去的路上,我和我们公司第一个iOS工程师、现在产研中心负责人小鹏,我们做了许多方向的推演,整体的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步,明确蓝军的定位。

对,是蓝军,不是敌军,更不是叛军。这意味着一个基本前提: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先别管具体的战术层面怎么干,但在战略层面,蓝军一定要和主营业务“掰腕子”,而不是自嗨地用AI去做一些原先没精力做的边缘业务。例如,如果你的主业是火锅,那么蓝军的任务,就是思考如何用AI在卖火锅这件事情上发力。我见过不少企业,把AI尝试放在那些边缘化的“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业务上,结果对核心业务毫无帮助。

得到的目标是帮助用户终身学习。作为AI蓝军,我们的基本目标绝不能变成“帮助用户赚更多钱”。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用AI比得到原有的模式更好地帮助用户学习。

第二步,找到突破点。

任何一家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的公司,肯定有一些打动用户的动作或产品。找到这些成功点,就是AI蓝军的突破口,对于得到而言也是一样。

第三步,找到爆发的核心逻辑。

得到之所以能爆发,是因为它找到了好的老师,生产了优质的内容。在得到出现之前,这些老师大多在清华、北大等高校,或在某些专业领域里小有名气,但普通用户很难接触到他们,更别提让他们为自己生产内容。优质内容的价值,是用户认可得到的基础。

第四步,找到AI蓝军的突破方向。

在这样的逻辑下,如果蓝军能够借助AI的力量,找到更多优秀的老师,帮助现有老师以更高效率生产内容,或是满足更多用户对小众内容的需求,都可以从根本上威胁得到的现有业务。

这也就是AI蓝军想法诞生的过程:借助AI,更多更快更好地生产课程。

从金山岭回到北京后,我在公司拉了一个小群,成员有五六人,取名为“AI蓝军”。

最开始,我们的讨论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只要发现市面上有不错的AI产品,就立即分享到群里并展开讨论。

直到我们发现了一款来自北欧的小众应用,用户只需指定一个方向,AI便能快速生成一节图文并茂的在线课程。我试了一下,从“如何在河里捕鱼”到“如何在反恐精英里练好扔手雷”,都能生成相关课程。但当我进一步体验时,却发现AI生成的很多内容并不准确。例如,在捕鱼课程中,AI误解了网具的使用方法。

几天后,我们开发了一个名为“Get笔记”的小程序,出乎意料的是,在公众号和小红书,有非常多用户自发推荐。事实上,这个小程序非常粗糙,只做了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语音转录成文字,另一个是对口头文字进行润色。事实上,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包括我在内,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工具有什么了不起,因为类似的语音笔记工具多得是,随便一搜就能找到二三十家,从付费到免费的都有。

这个工具唯一的特色就是在润色环节,不像其他工具有那么重的AI味儿。我们特别组建了一个小组,包括作家贾行家、语言学家李倩,还有罗胖和脱不花,专门训练AI学习不同的文字风格。他们拿出的参考人名和作品名中,有不少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的。例如,有一个模仿的对象是民国时期某报纸的专栏作家,据说他的语言风格平实,但又带有一种口语中没有的正式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确信,无论AI多么强大,顶尖人才不会被取代。相反,AI会让强者更强。例如,一个设计师凭借出色的审美能力,可以把AI变成得力助手;而程序员通过判断AI生成代码的优劣,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复杂的软件工程。AI能辅助,但关键决策仍需人来完成。

到这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Get笔记的“理想形态”,那就是它一定能够成为某个人在特定细分领域的AI助手。例如一个穿搭博主,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穿搭方案,上传到知识库,让AI学习其中的审美逻辑。这款助手不仅博主自己可以使用,还能分享给不会穿搭的朋友使用。

一个企业内部的高手,可以把一次次的项目经验记录到知识库中。时间一长,这个知识库就会成为企业的新员工“必读资料”,所有人在项目开始前都可以来搜一搜。

当然,能做到这一步,其实蓝军的战略目标就已经实现了。通过AI的帮助,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可以将自己的专长转化为内容产品,服务更精准的人群。

不过,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时间,还需要AI底层能力的进一步飞跃。

刚才聊了很多与Get笔记相关的内容,更像是我的一次个人复盘,可能对大多数人用处不大。不过,如果你是创业者,想要成立自己的AI蓝军,我倒是有几点感悟可以分享。

第一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干活。

除非你所在的是涉密单位,或者公司财力雄厚,否则一定要善于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会催生一批顺应时代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巨人的肩膀。

例如,从美团、微信这样的巨无霸,到像得到这样的小虾米,都借助了移动互联网和云服务的力量。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阿里云、微信支付、支付宝这些巨头搭建了大量基础设施,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30分试卷”,我们只需要在此基础上“答题”,那么写到60分就没有那么难。

到了这波AI浪潮,从OpenAI到豆包、混元、智谱、通义、DeepSeek,这一批神仙在短时间内群殴、相互追赶,使用成本越来越低。相同数量的内容,用AI处理一遍的成本,到2024年底已经是2023年底的二十分之一。

第二,AI蓝军的背后,需要透明平等的组织文化支撑。

我和罗胖、脱不花有一个共识:现在的企业几乎没有绝对的秘密,能对同事说的话,就要能对用户说。AI蓝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默认这样一个事实:在AI的帮助下,大部分公司现有的主营业务都有可能被颠覆。

今年我参加了一些线下讨论会,许多创业者的开场白是:“我的主营业务,AI暂时还替代不了,所以我想看看有没有新的机会。”其实,正因为AI暂时还无法替代你的主营业务,企业才更有时间去思考,如果AI完全颠覆了主营业务,我们该怎么办?

俗话说得好,“晴天修伞,雨天补帽”。更何况,AI这场暴风雨的天气预报,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发布了。捂住耳朵喊“我不听我不听”,改变不了AI能力在过去两年间狂飙的事实。

第三,先别急着喊口号上系统,也别盲目寻找“AI 大神”。

2024年的11月,我经历了一次幻灭的时刻。我的一位EMBA同学,是某传统大企业业务部门的老大,他发来一份AI部署方案,想让我帮忙看看是否靠谱。抱着学习的心态,我打开了那份PDF,结果让我瞠目结舌。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将企业的培训资料做成一个知识库,在此基础上用开源系统搭建一个问答助手,并包装成一个网页,最后捆绑上几台完全超出实际需求的大炮打蚊子式的高配服务器。这样的一个项目,居然报价450万。

就在我阅读这份方案时,我所在的一个AI从业者群里,一位独立开发者分享了他当月的AI产品收益——3200元人民币。单从技术价值上看,这两个数字的意义几乎可以互换。

2025年,一定是AI能力快速落地的里程碑。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人试图赚取信息差的红利。我建议那些想要在公司推进AI落地的朋友,保持一种“有意瞄准,无意激发”的状态:时刻关注AI的发展,但在没有十足把握之前,不要梭哈。

与其花高价请外部的“和尚”,不如重视公司内部那些既懂业务又学习能力强的人。随着AI应用门槛的持续降低,这样的内生力量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AI蓝军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组成。

回到AI蓝军的组成上,如果你打算在公司内组建一个AI蓝军团队,成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

AI蓝军,是用AI武装起来的一支特战小分队。首要条件是团队成员对AI充满好奇心,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并且愿意在公司内外分享AI相关的案例和想法。

其次,AI的加持要能帮助团队成员,拓展能力范围和职责边界。随着AI技术的发展,更多人可以快速掌握新的技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你面前站着两名程序员,一名80分,一名70分,你肯定知道选80分那个。但如果这个70分的程序员,同时也是一个60分的产品经理和60分的设计师,那么你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具备多元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AI推动下的跨界协作。

所以,在组建AI蓝军时,年龄和学历都没有那么重要。行不行,试试看。

对于现在的产品来说,“护城河”通常意味着不再变化——城墙多高,守军多少,似乎一切都固定了。但AI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这种思维。AI更像一支来去无踪的特战小队,没有固定的阵地,也没有固定的战术,随时可以根据形势调整应对方式。

对于你我而言也是如此,面对AI的飞速发展,我们都需要不断调整自己。

过去一年,我主理了一个名为AI学习圈的产品,在这里有365天持续更新的《快刀广播站》,有带你解锁公文写作、数据分析、创意设计、PPT制作的教程课,有社群共学和各种线下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想要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什么?是技术的知识?是效率的提升?还是对未来更多的掌控感?

但是在看到了太多同学,从抵触、惧怕AI,到离不开AI的转变之后,我心里有了一个答案。AI学习圈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陪大家一起,用好AI。不管你是一个企业、一个团队,还是一名律师、医生、教师,或者还是一名小学生,大家不要远远地去膜拜AI,而是把AI用好,用它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今年跨年演讲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来自张之臻的“不退赛,再试试。”

也许,对于你来说,对待AI和AI蓝军最好的态度也是如此“试试就试试。”

好,内容听完了。

在AI学习圈里面,还有很多像AI蓝军这样的关于AI的实践与思考。假如你感兴趣,可以在得到首页搜索“AI”,就能看到AI学习圈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