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先向各位同学汇报一个好消息,沈祖芸老师新一年的《全球教育报告》已经正式开启预售了。不瞒你说,沈祖芸老师的报告,我们公司内有娃的家长人人必看。

沈祖芸老师每年都会奔走在世界各地,搜集关于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而且跟往年相比,今年的《全球教育报告》又多了一个新的主题——AI时代的教育。没错,假如说2023年,AI还在预热阶段,那么2024年,AI已经开始全面普及了。

AI时代的教育有哪些变化?我们在教育方式上又要做出哪些改进?接下来,咱们就有请沈祖芸老师来跟你说一说。

你好,欢迎来到《全球教育报告》,我是沈祖芸。

这份报告的任务,就是向你报告教育界这一年的前沿探索,让你了解到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和可以预判的趋势。报告中所涉及的案例来源于全球教育现场,当然也包括中国自己的实践。今年已经是这份报告第六年与你见面了。

既然是聚焦前沿探索、探讨发展趋势,就不会细究诸如中高考志愿怎么填报、中小学课程标准怎么解读、高校专业的撤销合并、出国留学的策略等技术性问题,当然,也不会把校内霸凌、校外培训、学生安全等教育热点或个别现象作为跟风话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些问题都不讲,这份《全球教育报告》,对你有什么意义?

我想,走过六年的《全球教育报告》,对你来说,可能有三个值得关注的理由:

第一,帮你避免掉入教育焦虑的陷阱。

了解全世界的前沿做法,可以帮助你更科学地看待教育,不被看似热闹实则落后的观念或一些概念洗脑。明白最新的教育趋势,可以帮你判断哪些举措是真的对孩子好,哪些只是“花钱图省心”。同样的,只有知道了以后什么工作会消失,你才能知道今天的孩子需要学点什么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比如,这两年,很多家长都在为人工智能进校园而头疼,它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教育的帮手?

其实,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一开始的态度都是禁止、限制为主,但是到了2024年,各国都慢慢放开了。

美国采取的方式是“守住底线,放大空间”,也就是制定与隐私、道德、伦理相关的政策底线,放大各州、各校的自主探索比重;欧洲是鼓励一些可以探索的应用场景;在中国,则通过区域、学校申报的方式展开人工智能试点,以点到面地小心求证。

透过这些现象,我要告诉你的趋势是——AI将在教育中赋能两类人群。

一是赋能教师。更多的老师将实现转型,通过接触更多的AI技术,教师可以从低效的事务堆中释放出来,面对真实的学生,增加个别化辅导的机会,创造个性化学习的多元通道。

二是赋能家长。全世界大量的案例表明,孩子早早接触AI到底是好是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凡是具有家庭价值观,并形成基本规则的,就既能让孩子早早接触AI的有利的一面,又能管理好风险点,进而让孩子拥有生活在未来的能力。

这么一来,我们就知道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杜绝AI,而是在于制定家庭价值观,并形成基本规则,在此之下,引导孩子接触和使用。明白了这个趋势和判断,你也就不用再为此焦虑了。相反,如果不明白大趋势,只看到问题,今天去报班学编程,明天去研学跑国外,一定会万分焦虑。

这份《全球教育报告》值得你关注的第二个理由是,帮你找到现实挑战的解决方案。

教育的前沿做法,是社会即将变成什么样子的强烈信号,当前学校里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就是你我的同事。所以,了解教育的前沿做法,既能让我们为未来做好准备,也能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有所启发。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高管,你是否觉得身边的同事很容易躺平,或者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劲儿来,大量的职业倦怠也越来越早地出现。这些都是你关心的问题。

其实,这就是意义感缺失的表现。

想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学校,只知道学习数理化知识,不知道学习这些是为了什么;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只知道自己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让自己的生活可以独立,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工作的意义。但是现代社会,新的职业不断被创造出来,零工经济、移动工作成为常态,那么意义感就变成了年轻人首要思考的问题。

2024年,我在丹麦看到了两种学校形态。

一种是18岁以后可以选择的学校,另一种是给14-18岁青春期孩子准备的学校。两种学校形态的共同之处在于,当你陷入迷茫、找不到意义感的时候,可以在那里换一种学习的节奏与方式,在构建新关系中思考自己接下来的道路。这些仍然被叫作“学校”的地方,已经不是以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了,而是让人们在与他人交往、合作完成一些任务的过程中,找到接下来或者未来人生的意义。

构建意义感,是当前全球教育界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具体要如何做,如何让学习变得有意义,咱们在课程里细讲,这里不展开说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家长或公司高管的话,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让你的孩子或年轻的员工做每一件事都觉得有意思、我喜欢,进而收获价值感,在当前非常重要。

这份《全球教育报告》值得你关注的第三个理由是,帮你建立把未来拉进现实的思考方式。

教育永远面向未来,关注教育其实就是保持希望。因此,建立从未来看今天的思考方式和角度,成为一个理性乐观的人很重要。

我对这一点的感触特别深。如果你问我,2024年印象最深刻的学校是什么?我会告诉你两所学校的名字:

一所是美国的Uschool。这是一所用传统观念看差到不能再差的学校。你无法想象,学校领导全力以赴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迟到旷课问题。但就是这所学校,创造了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力的“21世纪素养量规”,学生可以通过量规所搭建的脚手架,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攀爬,从入校时的起点一直到完成毕业标准,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另一所就是我在往年的报告中多次提及的四川成都的好奇学习社区。2024年,这所学校出现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办学危机,但是创始人池晓却与孩子们一起转危为机,索性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危机研究了一遍。他们的研究任务叫《危机百科》。通过这个学习任务,孩子们形成了直面危机挑战的解决方案。

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有时候,换一个视角,拉长时间轴去判断,可以把哪些未来的问题请进今天的校园,让学生去体验、去试错,本身就是在培养人,就是在做教育最本质的事。而这种把未来拉进现实、提前模拟、提前寻找解决方案的思路,我希望你也能了解。

总之,我希望,也有理由相信,这份报告不止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你有帮助,对身处各行各业的你都有意义。

我做《全球教育报告》,今年是第六年。为了这份报告,今年我做了什么呢?

首先,我是一名学校教育战略专家。全球的学校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系统变革,在战略层面审视全局、用系统方式定位当下,正是我擅长的。我能从微小的变化中嗅出教育未来会往哪里走。

其次,2024年我几乎每两个月就会出国走访一次,去了丹麦、芬兰、爱沙尼亚、美国的东西海岸、日本等,而且大都是住在当地学校里进行深度探访。过程中,我认识了一批新的专家,和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机制,我们经常交流观点和分享新的发现。我还邀请他们中的一部分专家来中国看学校,一起在中国现场探讨全球教育共性问题。这些都成了今年这份报告的素材。

最后,今年的报告与往年相比,做了较大的创新,形成了我观察教育领域的方法论。

这个方法就是,以学校的主动改变为基本场景,用“教育七灯”去评估和探测学校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所谓“教育七灯”,老同学一定不陌生,就是教育要回答的七个基本问题。例如,学校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学校如何回应社会的需求等等。我们一起来看看,教育界应对这七个问题的最新答案。

每当我开始写《全球教育报告》的时候,都会想起爱因斯坦的那个经典故事。

一次,有博士生问爱因斯坦:“教授,今年的考试题目是什么?”

爱因斯坦回答:“和去年一样。”

学生惊讶地问:“但去年考过了同样的题目!”

爱因斯坦微笑着回答:“是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答案已经改变了。”

这个故事很可能不是真实的,但它反映了一定的教育哲学: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学生,每一天都在回应这个世界给我们出的考题。考题永远是一样的,而我们的答案每一年都不一样。

请收下这份报告,看一下教育界今年的最新答案是什么,也思考你的答案应该是什么。

我是沈祖芸,期待和你在课程里见。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沈祖芸老师的《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正在预售中,现在正好赶上得到的“双12”优惠活动,课程全场可以享受满299减40,优惠截止到12月13日。

同时,现在加入课程,还能领取沈祖芸老师的《美好关系与育儿锦囊》一份。假如你对这门课感兴趣,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沈祖芸”老师的名字,就能看到这门课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