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刘怡老师主理的《全球大事报告》。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特朗普上任能够终结俄乌战争吗?俄乌战争自从开战以来,已经过去了33个月,两个国家都已经陷入了消耗战。
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变量,特朗普重返白宫了。很多人都好奇,特朗普会给俄乌关系开出哪些新的药方?他会要求泽连斯基签下城下之盟吗?他会不会对普京主动示好?
关于这些问题,咱们一起听听刘怡老师怎么说。
欢迎来到《全球大事报告》,我是刘怡。11月17日,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拜登向外界宣布:他已经同意乌克兰使用美国提供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对俄罗斯境内的军事目标实施攻击。这是一种射程300公里,专门用于摧毁建筑物、桥梁、工厂等基础设施的高精度武器,也是乌克兰军队手里射程最远的弹道导弹。美国在2023年秋天,就把这种导弹提供给了乌克兰,但一直都有一道“紧箍咒”:乌克兰只能用它在被占领的本国领土上,实施局部反击,不能将它射向俄罗斯国境线以内的目标,以免招来报复。现在解除“紧箍咒”,意味着乌军在短期内可以发动一波“导弹战”,影响前线战况。
果然,11月19日,乌军就将6枚美制导弹射向了俄罗斯西部边境的弹药库。乌克兰空军还在库尔斯克前线,用上了英国提供的“暴风影”型巡航导弹。俄罗斯则是在11月21日,对乌克兰中南部地区发射了一枚携带常规弹头的中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以示对等报复。俄乌战争在2024年岁末,因为武器威力的升级,似乎出现了变数。
不过,“导弹战”也好,新武器也罢,都没有改变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开战33个月之后,俄乌两国已经陷入了消耗战,谁都没有迅速取胜的把握。先说乌克兰方面:从8月到10月,它在东部战线丢失了多个重要战略据点,夏季发动的库尔斯克攻势也陷入了停滞。从10月20日到11月20日,乌军先后丢掉了645平方公里的国土,疲态尽显。乌克兰今年的征兵计划只完成了2/3,它的弹药供应和财政预算也面临巨大缺口。盖洛普公司11月19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有52%的乌克兰人赞成尽快谈判结束战争;一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7%。这正是消耗战的影响。
另一方面,2024年对俄罗斯来说同样是艰难的一年。尽管在能源出口和工业投资拉动下,俄罗斯GDP已经连续两年实现3.6%的增长,但它的官方通胀率也突破了8%。俄罗斯央行在10月25日宣布,把基准利率上调到21%,却依然无法抑制飞涨的物价。而俄联邦政府制定的2025财年预算草案,计划将40%的开支用在军费上,这比开战初期的2022年净增了七成,势必会影响消费和进口数据。从战场态势看,俄军在2024年虽然成功稳住战线,还提升了弹药产量,但它的伤亡人数也相当可观。俄罗斯招聘网站Superjob发现,因为青壮年男性持续入伍,全国有85%的企业面临人力短缺,即使加薪10%,也招不到足够的司机、工程师和维修员。这意味着“战时繁荣”不是长久之计。
正是在这种僵局中,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了刚刚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的特朗普。特朗普对俄乌关系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2016年,他的竞选团队就卷进过调停东乌克兰冲突的秘密计划。2024年选战期间,特朗普也多次就俄乌战争公开发言。他宣称,自己“不喜欢”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也反对“美国的财富无休止地流向乌克兰”,还大肆批评法德等北约盟国把军援乌克兰的财政包袱甩给了美国。虽然几乎没有人相信,特朗普真的能兑现他在去年12月的承诺,用24个小时就把俄乌双方拉回谈判桌,结束战争;但随着他重返白宫成为定局,战争的当事各方都急于了解,特朗普会给俄乌关系开出哪些新“药方”。11月7日,泽连斯基和普京先后与特朗普通电话,阐述了自己的立场。美国候任副总统万斯在今年9月公布的“非军事区”方案,同样令人浮想联翩。所有人都想知道,2025年1月特朗普正式就职后,会立即切断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吗?他会要求泽连斯基签订城下之盟吗?他会主动对普京示好吗?
关于这些问题,我想补充几条背景知识。虽然特朗普在俄乌关系上的立场,曾经多次出现反复,但他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还是批准向乌克兰提供9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另外,特朗普在2017年还签署了强化制裁俄罗斯的法案,并批评德国政府在能源政策上过度依赖俄罗斯。由此看来,一味揣测特朗普会“亲俄”,多少忽视了政治人物的复杂性。另外,特朗普的方案能不能真正落地,还得看俄乌双方乃至西欧各国的后续反应。而这些当事国家的反应,又取决于另外一个问题:它们在评估过去33个月的战况时,得出了哪些结论,又打算做出怎样的修正?
在本期专栏里,我将围绕2024年11月下旬的俄乌战局,带你了解三个核心问题。它们是:第一,为什么对特朗普、普京和泽连斯基来说,立即做出让步都非常困难。第二,乌克兰看似得到了大半个西方世界的支持,为什么依然会陷入消耗战的泥潭。第三,俄罗斯经济异乎寻常的“战时繁荣”是怎样出现的,它又存在哪些隐患。
先来看俄美乌三国领导人的立场。11月13日,《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乌克兰政治家德米特罗·库列巴的一篇独家文章。库列巴从2020年起,就担任泽连斯基政府的外交部长。他是标准的对俄“鹰派”人物,曾在欧美各国广泛奔走,为乌克兰争取军事援助。今年9月4日,泽连斯基鉴于战局不利,改组内阁,撤换了库列巴和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不过,库列巴的文章,没有过多提及乌克兰的内部矛盾,他只强调了一件事:在当前这场僵局中,普京、特朗普和泽连斯基都“输不起”。这三位总统都没有动力主动做出让步,残酷的消耗战在2025年春天仍将继续下去。
当然,三种“输不起”,背后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下面我就为你一一分析。先说俄罗斯。俄乌战争的整体概貌,乍一看很像“一战”或者“二战”。双方围绕一些交通枢纽、工业重镇和资源产区,展开激烈的地面厮杀。这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仿佛领土问题就是俄乌矛盾的焦点。但你要是这么想,可就错了。普京从2007年起,一直在强调: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俄罗斯在军事、外交和经济上,都缺乏安全感。他希望扭转这种局面。
在提及乌克兰问题时,普京经常用到一个概念,叫“欧亚大陆的势力均衡”。北约欧洲司令部战略顾问斯蒂芬·科文顿认为,“势力均衡”这个词在俄罗斯是有特殊含义的。它包含三项明确的诉求:第一,北约常规武力不能对俄罗斯的西部边境继续施压。第二,美国部署在欧洲的导弹防御系统不能升级。第三,外部力量不能对俄罗斯的国内政局施加影响。回应这些诉求的,还不能只是口头承诺,它得在国际社会的集体担保下,签订白纸黑字的条约。这才是过去十几年,俄罗斯国际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它要对后冷战时代的欧洲安全体系,做出全面调整。至于是否会诉诸军事手段,则要看具体情形。这正符合克劳塞维茨对战争行为的定义:“战争是政治混合以其他手段的延续。”
回到2024年冬天的俄乌战场,库列巴认为,俄罗斯的政治目标还远未达成。今年6月14日,普京曾向外界宣布:假如俄乌两国各自维持目前的战线,并且乌克兰承诺保持政治中立,不加入北约,不发展核武器,削减常规武力,那么俄罗斯可以考虑实现和平。潜在的和平协议必须由俄罗斯和英美等国共同担保;作为交换,西方需要立即解除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注意了,这项方案的细节,和前面提到的俄罗斯的三项政治诉求,是严格对应的。普京还表态称,假如乌克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继续充当西方对俄施压的桥头堡,那么即使两国立即停火,和平也不可能长久。他要杜绝这种情况出现。至于具体的占领行动,它其实只是杠杆,是要为撬动更全面的政治安排服务的。
听到这里,你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从2022年3月开始,土耳其、瑞士等国先后组织了多次俄乌和平峰会,也提出了若干项框架协议,却很少得到俄方的正面回应。因为这些框架协议的重点,几乎都是战线和领土问题。至于普京最看重的解除经济制裁、乌克兰地位中立化等条款,没有哪一方愿意给出明确承诺。库列巴据此推断,任何以土地换和平的计划,都满足不了俄罗斯的政治愿景。俄军目前在战场上手握局部优势,经济和政局相对稳定,它没有主动退让的动机。普京在11月7日和特朗普的通话中也强调:和平谈判不应该由他来发起,他要等西方先表态。
说完了普京,再来看特朗普。截至11月24日,特朗普还没有公布他为俄乌和平起草的计划。不过,今年9月12日,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万斯曾经披露过一份“和平路线图”,可以部分代表特朗普的立场。该计划设想,俄乌两军沿着目前的战线停火。双方作战部队脱离接触,在两军之间设置一道1200多公里长的非军事区,由西欧国家派驻维和部队,维持当地秩序。乌克兰承诺20年之内不加入北约,俄罗斯可以暂时保有目前的占领区,留待双边谈判去解决。应该说,这项方案部分回应了俄罗斯的政治诉求,并不是无的放矢,但它的可操作性却相当值得怀疑。
要知道,早在2015年,法德两国为了调解东乌克兰冲突,就曾撮合俄乌双方签订了《新明斯克协议》。该协议规定,东乌停火线附近要设置50公里宽的缓冲区,双方都不允许部署重武器。但从执行情况看,缓冲区条款既没有真正的约束力,也没能阻止俄乌两国走向全面战争。而特朗普新提出的这个非军事区方案,不仅面积更大,还要进驻国际维和部队,执行起来只会比《新明斯克协议》更费劲。要是维和部队与俄乌两军发生冲突,该怎么办?西欧各国会甘心承担出兵的成本吗?还有,允许俄军留在目前的实控区,乌克兰会松口吗?这些现实问题,美国都解决不了。
当然,特朗普有一项撒手锏,那就是军援乌克兰的“钱袋子”。拜登政府已经批准的对乌军援预算,目前还剩下大约90亿美元,其中70亿美元是美制军火库存,20亿美元是刚下单的新装备。2025年1月特朗普一就职,就有权力扣下没发货的军火,并在国会冻结新的援乌计划,以此向乌克兰施压。问题是,假如乌克兰军队迅速丧失战斗力,那它在和谈中就没有任何议价能力,主动权就会落到俄罗斯一方。这对特朗普来说将是外交上的重大失败。
库列巴注意到,过去两年多里,特朗普批评拜登政府的重点,不是美国援助了乌克兰,而是军援计划的效果太差。特朗普希望证明,他本人的计划比拜登的更有效,更能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在这个前提下,通过切断军援,来导致乌克兰战败,只会让特朗普背上“断送乌克兰”的恶名。他不会允许2025年的乌克兰,变成2021年的阿富汗。库列巴据此推断,特朗普上任后会采取“跟随战略”,根据俄乌双方的反应来调节军援的规模,甚至不排除继续加码对乌援助,以此向俄罗斯施压。
说完了普京和特朗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立场又是如何呢?库列巴认为,泽连斯基当前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继续投入人力和资源,追求渐行渐远的军事胜利。他需要稳住战线,重新设定更可行的政治目标,抑制士气和民心的流失。要知道,2024年本来是乌克兰的大选年;美国智库国家民主研究所发起的民调显示,过去18个月里,乌克兰人对泽连斯基政府的信任度出现了断崖式下滑,目前只剩下45%。虽然乌克兰国会已经批准推迟大选,但政府发生内部分裂的风险依然存在。拜登政府解除导弹禁令后,乌军恢复了一些活力,然而俄军的报复行动也在层层加码。由于供电设施遭到破坏,大部分乌克兰城市每天要停电12小时以上,这让2024年的冬天变得格外难熬。
《经济学人》杂志9月26日的一篇社论认为,泽连斯基需要坦诚告诉他的国民:乌克兰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武器,去取得压倒性的军事胜利。乌克兰也不可能单方面决定,自己是否能加入北约或欧盟。不过,降低期待并不等于立即认输。毕竟,泽连斯基的政治正当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强硬立场。北约各国也不可能把潜在的援助,投放到一个主动认输的国家。2019—2020年担任乌克兰外长的普里斯塔伊科认为,既然特朗普有意主动介入俄乌战争,那泽连斯基就应该在特朗普正式就职前后,努力稳住战线,让特朗普看到美国的军援是有回报的。这意味着,从2024年11月下旬到2025年1月,俄乌前线的交战烈度大概率不会下降。战争仍将继续进行。
好,讲到这里,俄美乌三国领导人的三种“输不起”心理,我就为你分析完了。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战局本身。开战33个月以来,俄乌双方都没有达成预定的军事目标,也都蒙受了可观的损失。不过,进入2024年,双方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消耗战态势,这对乌克兰显然是更加不利的局面。毕竟,乌克兰的国土面积只有俄罗斯的3.5%,缺乏纵深空间。它的相当一部分工业中心和农业产区,就暴露在火线附近,比俄罗斯承受的直接冲击要大得多。另外,乌克兰战前的人口约为4100万,俄罗斯则是1.44亿。这意味着乌克兰可以动员的人力上限,和俄罗斯也不在一个等级。
以小敌大,以弱敌强,最忌讳的就是打成消耗战。不过换个角度看,乌克兰也有它的特殊优势,那就是来自北约的大规模军事援助。据美国国务院统计,自2022年2月以来,光是美国就向乌克兰提供了64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内容涵盖海陆空武器和大批弹药。北约中的欧盟成员国同样贡献了470亿美元的军援额度。这还没有算上欧美各国额外给出的2000多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和贷款额度。美国资深战略学者菲利普斯·奥布莱恩直白地表示:以这样的外援规模,乌克兰本来应当取得更好的战场效果。现在发展成消耗战,证明它的军事动员和部署是存在重大缺陷的。
那么问题来了:奥布莱恩说的缺陷,有多少属于外因,多少属于内因呢?我会结合奥布莱恩本人在《大西洋月刊》发表的四篇评论,以及《经济学人》杂志过去一年的战况分析,为你提供解释。总的来看,乌克兰在军事上出现了三重错位:一是战争目标和动员速度错位,二是军援的类型和战场需求错位,三是自产军火和外援的搭配错位。
先说第一项错位。奥布莱恩发现,北约和乌克兰在设定整体战略时,出现了严重的扯皮现象。拜登政府在2022年承诺,由乌克兰自己规划战争的目标和速度,北约负责提供相应的武器。泽连斯基因此在2022年夏天,制定了先向东部和东南战线反攻,再收复克里米亚的计划。为了壮大声势,乌克兰政府还提出了相当激进的政治目标,就是拒绝与普京举行和谈。问题是,乌克兰军队是一支高度依赖征兵制的力量。它在战争爆发时,只有不到20万现役部队和10万名准军事人员。要执行规模惊人的反攻任务,需要先从预备役征调至少20万人,给他们配备足够的武器弹药,再从民间新征20万人补上预备役的空缺。在这个过程中,战争一刻也没有停止,前线一直在承受伤亡。
奥布莱恩认为,泽连斯基大大低估了战时征兵的难度。由于东部领土在战争初期被大片占领,2022年夏天,乌克兰政府实际管辖的人口并不是纸面上的4100万,而是3400多万。在这些人里,战争情绪最高昂的也不是需要入伍的年轻人,而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经济学人》发起的民调显示,有60%的乌克兰老人赞成泽连斯基拒绝对俄和谈的目标,而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里,这个比例只有40%。不仅如此,乌克兰在2022年12月之前,并没有禁止役龄人口自由出国,这使得650万乌克兰人迅速涌向欧盟国家,当了难民。征兵部门费尽心思,才凑齐了反攻所需的20万兵员。而乌克兰在战争的前18个月,伤亡人数恰恰也是20万,这意味着一线兵力几乎没有增长。因此,乌克兰虽然在2022年冬天发动了预想中的反攻,但很快陷入胶着状态,有半年时间进展甚少。这引起了北约的疑虑。
对泽连斯基来说,2023年本来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乌克兰计划在夏天扩大东南战线的反攻规模,为此它需要大批装甲车辆和大口径炮弹,还要提前强化空中力量。但拜登政府鉴于前一年的战况,高度怀疑乌克兰是否有足够的兵员操作新武器,因此放缓了移交军援的速度。美国在交付有重要战术价值的HIMARS型火箭炮时,也只给了乌军射程较近的弹头,以免招来俄军激烈报复,导致装备受损。这使得乌军的夏季反攻没能达成预期目标。泽连斯基随后抱怨说,乌克兰虽然能自己设定战争目标,但它是否能如愿达成目标,却要看北约军援的速度,而北约显然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2023年失败的夏季反攻严重消耗了乌军的有生力量,使它在2024年大体转入守势,打起了消耗战。
说完了第一项错位,再看第二项。奥布莱恩注意到,俄乌战争虽然在人员层面,延续了“二战”东线的残酷绞肉机模式,但它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其实有很多创新。俄乌双方都大量使用了低成本的无人机,滑翔炸弹和电子战武器的表现也很优异。一种新武器进入战场,只需要几个星期时间就会被对方基本摸透,并开发出反制手段。问题是,北约对乌克兰移交新装备的速度非常缓慢。它主要分为两条线。美国这边,国防部明确规定:即使是在和平时期,各军种也要保留大批武器和弹药库存,以备不时之需。美国国会批准的援乌军火订单,要先到生产厂商下单,补齐库存,随后才能把现成的旧军火运往乌克兰。这一来二去,至少要花费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而新装备抵达前线后,往往只能维持几个星期的高效能。美国援乌的主战坦克和HIMARS型火箭炮,就是这样被俄军适应和对冲的。
欧洲则是另一种情况。早在“冷战”时期,北约中的欧洲国家就形成了三项不成文的军事传统:一是自行研发具体的作战装备,但在情报、通信、指挥和运输上依靠美国。二是分头设计和生产不同型号的武器,比如坦克、防空导弹和战斗机,并交给本国厂商生产,以免在战时形成进口依赖。三是不囤积太多库存,常规弹药通常只保留一个星期的用量,一旦开战则由美国负责补充。“冷战”结束后,这些传统又加进了一条:西欧生产的军火要优先用于出口,赚取丰厚的利润。
所有这些传统,都被带到了对乌军援项目中。虽然西欧国家移交库存旧武器的速度,比美国要快一些,但乌军收到的装备,要么缺乏配套的通信和指挥系统,要么弹药不足。而西欧军火商直到2024年,依然坚持把40%的产能用于海外出口市场,以免出现业务亏损。至于乌克兰拿到的新装备清单,它虽然写明了具体的型号和数量,但西欧各国政府却要在多家军火企业之间,平均分配新订单,以免厚此薄彼,这大大延缓了生产速度。因为重武器的型号过多,每一种采购的数量又很有限,乌克兰即使收到了新装备,也面临沉重的后勤和维护压力,发挥不出最佳战场效能。这样你就能理解,即使所有北约欧洲成员国都把国防预算上调到GDP的2%,也依然无法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
说完了前两项错位,第三项错位同样很成问题。要知道,乌克兰并不是一个缺乏工业能力的国家。它拥有苏联时代留下的军事工业基础,可以自产大口径炮弹、轻武器和一部分装甲车辆。在理想状态下,乌克兰每年可以自产200亿美元的军火,包括前线所需的半数弹药。但在战争的前两年,泽连斯基显然把重心放在了争取外援上,乌克兰自己的军工产能只使用了1/3。北约各国在分配军援资金时,优先考虑的也是本国企业,而不是乌克兰的公司。据《福布斯》杂志今年9月估算,俄军在战场上,每天可以发射1万发炮弹,是乌克兰的5倍;它自产炮弹的数量,则是乌克兰的10倍左右。尽管到了2024年秋天,北约交付弹药的速度已经显著加快,但宝贵的时间已经流逝了。
正是在这三重错位的共同影响下,乌克兰的军事机器在过去33个月的战争中,总会不定期陷入卡壳状态。人力相对充足的阶段,武器和弹药往往严重短缺。等到军火补齐了,有经验的一线官兵数量又出现不足,不足以支持大规模反攻。截至2024年11月下旬,乌克兰一线部队的总人数已经下降至45万人,有18%的国土依然处于被占领状态。《经济学人》发起的民调显示,在19岁到25岁的乌克兰人中,只有31%的人相信他们可以在未来几年获胜。这正是残酷的消耗战给整个乌克兰社会造成的心理阴影。
好,刚刚我们回顾了乌克兰在接受北约军援时,出现的三项错位。在本期专栏的最后,我还想带你了解一下俄罗斯奇特的“战时繁荣”现象。表面上看,俄罗斯从2014年开始,就受到美国及其盟友的一系列经济制裁。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美欧等国更是对16500家俄罗斯企业和个人追加了制裁措施,内容涉及能源、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欧盟和七国集团还冻结了俄罗斯价值325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对俄罗斯的金融和财政构成了严峻考验。《彭博商业周刊》一度预测,俄罗斯GDP将连续两年陷入零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则是更悲观的缩水10%。
然而,事情的发展显然出乎绝大多数观察家的预料。从2023年开始,俄罗斯经济离奇地恢复了增长,涨幅已经连续两年达到3.6%。虽然通胀压力相当严重,但失业率也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社会消费和投资都有明显回升。这种异乎寻常的现象,使欧美分析人士不得不反省,自己当初的判断出现了哪些偏差。
《彭博商业周刊》和《经济学人》的专栏作家们总结出了三点解释。首先,从2014年到2022年,俄罗斯已经经历了7年多的渐进制裁。在这段时间里,它对能源出口的替代路线,国际金融结算的“影子银行”,乃至高科技产品的进口渠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2022年刚刚进入夏天,在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等中亚国家就出现了大批新的外贸代理商,它们从欧洲订购各种类型的商品,去向根本无法追踪。七国集团拒绝承运俄罗斯原油后,俄罗斯迅速开辟了连通印度、阿联酋和东南亚的新航线,通过降价销售反而增加了出口收入。《经济学人》承认,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没有参与对俄制裁的国家,欧美阵营事无巨细的监控和甄别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
全面制裁对科技行业也不适用。乌克兰情报机关在过去33个月里,拆解了大量俄罗斯导弹和飞机残骸上的电子元器件。他们找到了3800多个产自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精密元件,包括芯片和集成电路板,其中21%是由美国亚诺德半导体(ADI)生产的,14%来自另一家美国企业得州仪器。从芯片上的编号看,它们是在俄乌开战后才被生产出来,经过多次转运,最终流入俄罗斯的。这充分说明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它很难被宽泛的制裁条款完全限制住。
第二项解释,是俄罗斯国内投资的复苏。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军火工业开始加速运转,它的炮弹产量在两年里增长了四倍,飞机、车辆和造船工业也迎来了久违的复苏。这些新增长主要是由国家投资拉动的,而军事需求又带动了电力、钢铁和基础设施的繁荣,并带来了人均工资的增长。另外,战争爆发后,大批西方企业撤出了俄罗斯市场,它们留在当地的资产和设施被本地企业收购,用在了俄罗斯国内的消费市场上。投资和消费双双迎来了战时景气。
第三项解释,是俄罗斯特殊的兵役制度。俄罗斯虽然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但在战争爆发后没有实施全面动员。每个月实际被征召入伍的士兵在3万人左右,新兵不仅可以领到至少3000美元的动员费,每月还有服役津贴。这些开支随后就转化成了消费,流入市场,并且数量还在继续增加。这使得俄罗斯应对持久战的能力,显著优于乌克兰。
当然,任何形式的“战时繁荣”都不可能永久化。进入2024年冬天,俄罗斯也开始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均实际工资下降、非工业部门增长放缓等形形色色的问题。《经济学人》预测,2025年第一季度对战局至关重要。如果得不到美国和欧洲的新援助,乌克兰现有的武器和弹药库存,将在6个月内耗尽。俄罗斯能否掌握主动权,也取决于它在这6个月里的动作。战局究竟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好,内容听完了。
假如你也想看懂全球重要趋势,弄清国际上的重大议题,向你推荐刘怡老师主理的《刘怡·全球大事报告》。刘怡老师曾经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同时,像一些国际大事,比如叙利亚内战现场、危机中的黎巴嫩,以及政权更迭前的阿富汗,刘怡老师都是为数极少的在场的中国记者之一。
假如你对他主理的《刘怡·全球大事报告》感兴趣,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大事”两个字,就能看到这门课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