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们说一个非常神奇的人,这也是整个2024年存在感最强的运动员之一,叫河村勇辉,是位日本的篮球运动员。就在上个月,NBA球队孟菲斯灰熊刚刚与河村勇辉签下一份双向合同,而河村也成为历史上第四位进入NBA的日本球员。
河村勇辉为什么受关注?除了技术之外,主要是因为他有点,矮。《灌篮高手》里有个角色叫宫城良田,是队里的控球后卫。宫城良田1米68,而河村勇辉1米72。他也因此被称为宫城良田的真人版。
而且更关键的是,河村的经历很励志。2023年男篮世界杯,河村带领日本队在前三节落后18分的情况下,逆转芬兰,成为15年来第一支战胜欧洲球队的亚洲球队。最后一节,他一个人得了15分,投中了4个三分球,其中一个球还是面对比他高40厘米的芬兰球员投中的。
河村勇辉本人的经历也很像热血动漫。从7岁开始,他就立志成为日本第一的球员。然后,他和他的家庭,开始做“为了成为第一”的练习。因为身高不占优势,在球场上的出手空间不大,所以河村必须投得更快更准。四年级开始,他给自己定下每天投篮500次的目标;六年级,他把这个目标提高到了1000次。高中时,河村每次训练都必须投中600个球,而且这600个球还必须得是在行进中,或者在对抗中投进的。每次训练结束前,他还要求自己必须连续投进10个三分球。必须是连续,假如投中了九个,第十个没有投中,那就从头再来。
六年级,河村带领小学球队夺冠。高中,他被称为“日本第一高中生”,三年拿下了6个全国冠军。2019年,18岁的河村勇辉,被破格选进日本的顶级联赛B联赛,成为B联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出场球员和得分球员,当时他的身高也只有1米69。之后, 就有了他走向国际的故事。
好,故事就摆在这。站在观众的视角,一个1米72的日本球员打进NBA,这怎么看都是个小概率事件。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河村勇辉背后的三个推动力。这也许也能为你做事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个推动力,在于河村勇辉本人。《灌篮高手》里有句台词叫,教练,我想打篮球。没错,只是想打篮球,而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目的。河村小的时候,就有点这个劲头。
河村的训练生涯乍听很热血,但细看你就知道,这个过程非常枯燥痛苦,比如每天必须投进1000个球,你觉得这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吗?而且,河村勇辉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要面对比自己高大得多的选手,压力更大。河村是怎么熬过艰苦的练习的呢?关键在于一个状态,叫,和谐激情。
心理学家把激情分为两类。一种叫“和谐激情”,意思是你做的事是你愿意做的,你从这件事本身获得了乐趣。另一种叫“强迫激情”,意思是虽然你也上心,但你在意的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它附带的结果。说白了,和谐激情,就是不去想我应该做什么,而是想,我就爱做什么。
很多高手球员往往都会说,自己享受的是运动本身的乐趣。比如,河村要求自己投进600个球,就要只在意这600个球本身,而不是想着尽快结束。再比如,河村中学时当篮球队长,面对分心的队员,河村没有强制要求他们回来训练,而是逐个了解他们分心的原因,然后再用“参加全国大赛”的目标说服队友。因为他很清楚,被迫打篮球和主动打篮球有很大区别。再比如,他放弃了日本篮球史上第一高薪,拿着没有保障的训练营合同一个人去美国,目的就是为了篮球本身,这也是和谐激情。
换句话说,所谓高手,正是能够享受事情本身乐趣的那些人。
第二个推动力,来自日本篮球的体制改革。没错,强者的涌现往往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系统性改进的结果。
按照很多地方的惯例,当年河村1米69的身高,很可能连校队都进不了,别说是职业联赛了。但是,日本职业联赛有一项政策,对于表现出色的精英球员可以破格录取。这也是整个日本篮球系统变革的一环。
要知道,别看日本有《灌篮高手》这样的国民级动漫,但篮球在日本一直不算主流。日本的第一运动是棒球,足球后来居上,而篮球一直没什么存在感,并且体系很混乱。到2008年,日本甚至分裂出两大职业联赛,违反了国际篮联的要求。2014年,日本队被禁止参加国际比赛,还差点被国际篮联除名。
随后,日本篮球开启改革,带头人是日本体育界的传奇人物,一手建立了日本足球联赛体制的川渊三郎。
2015年,川渊三郎以78岁高龄出任篮协主席,他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重塑职业联赛。既然体系混乱,就整个砍掉重来。日本成立了新的职业篮球联盟,也就是现在的B联赛,并且要求原来所有球队退出旧联盟,加入新联盟。同时,篮协还制定了有关升级制度、球队场馆条件、球队法人化、冠名原则、外援球员规则以及球员薪资制度等等的一系列规则。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系统。日本篮协组织了很多青少年比赛,培养会打球的年轻球员。比如,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广撒网、多比赛,让更多年轻球员早早打出来。再比如,设置“篮球家庭化”活动,和社区合作,给青少年提供训练帮助。再比如,B联赛还有一个“活跃儿童计划”,俱乐部会和幼儿园定期互动,开展游戏式的篮球教育,目的也是从小培养篮球意识。
这么一来,所有人参与篮球的机会都变多了,高手就更容易冒出来,河村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听到这有人可能会说,篮球毕竟一度被称为巨人运动,高个子球员一向有优势,就算篮球体制改革,先涌现出的也应该是高个子球员啊,为什么偏偏是1米72的河村勇辉呢?
这就要说到,其中的第三股推动力量,篮球运动本身的进化。篮球中的智能对抗属性正在变得越来越重,体能早就不是最核心的决定因素了。
数据分析发现,过去20年里,现代篮球发生了质的变化。2001年,NBA打的是我们印象中的篮球,最热门的200个投篮位置遍布全场,球员想在哪儿出手就在哪儿出手。而到了2020年,热门投篮点,只剩下了篮下附近的位置和三分线外那一圈,中线消失了。
以前的篮球比赛,投中一个三分球是非常值得欢呼的罕见大事,而现在,三分球是最主流的得分方式之一。20年里,三分球占投篮总数的比例,从17%增加到了40%。同时,有40%的球队,三分出手率超过40%。还有球队预测,未来这个数字,会涨到60%,甚至65%。
因此现在,篮球有一种唯一正确的打法,NBA球队已经找到了这项运动的最优解,也就是,通过整体的运作,把球员送到最能得分,尤其是能得三分的地方去。在这套机制里,即使你个子矮一点,但只要投篮足够稳,你一样有机会成为主力。
同时,河村勇辉,甚至整个日本篮协,都主张“用智慧打球”。河村的位置是控球后卫,虽然身高不占优势,但这个位置往往是球队的大脑,可以从后面看整场比赛,把控整个队伍的节奏和战术。据说河村去美国的时候特意没带翻译,按照他的说法,篮球赛场上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假如带着翻译的话,语言能力会有所下降,就会影响整个比赛的表现。
说到这,我们也能发现一个关于竞争的真相。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里,很多问题都已经被摸索出了最优解。这时,参与者之间比的不再是独门秘籍,而是比执行力。因为方法是确定的,原理是公开的,你能执行,就留在场上,否则你就出局。
其实,很多运动都遵循了这个规律。比如,跳高运动,早期的跳高运动员都是跨越式过杆,也就是像普通人那样跳过去。背越式这样的姿势看起来根本不符合常识。直到1968年,福斯贝里用背越式获得了墨西哥奥运会的跳高金牌,全世界都陆续开始模仿。现在背越式已经成为唯一的跳高姿势。
再比如,乒乓球,早年间直板很流行。中国的几代球员把这个打法发挥到了巅峰。但在之后的研究里,人们发现横板的攻防更全面。到了今天,除了许昕这样打法极其刁钻的球员,或者倪夏莲这样有独创风格的选手之外,绝大多数乒乓球运动员用的都是横板。
借用万维钢老师的话说,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胜者通吃”这个现象,现在能获胜的不是哪个人,而是方法。假如有一个方法被证明是最好的,那么马上大家就都用这个方法。
这个现实也把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上了船”的人,他们已经掌握了这套方法。另一类是“没上船”的人,也许会快速被甩下。这可不是说不能创新,而是要想创新,我们起码先上船再说。先站在主流的大船上,再去想怎么超过它,创新依然随时可能发生。就像《灌篮高手》里樱木花道说的,天才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