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徐弃郁老师的《日本简史30讲》。我们都知道,明治维新对于日本来说非常重要,正是因为这场变革,才让日本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而且,放眼整个近代亚洲,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日本,同时日本也是欧美之外的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放眼整个亚洲,为什么只有日本做到了这一点?它的特殊性在哪?明治维新又做对了什么?
来,咱们一起听听徐弃郁老师怎么说。
你好,我是徐弃郁,欢迎来到《日本简史》。
上一讲,我们讲到决定了明治维新命运、乃至日本命运的岩仓使团。岩仓使团回国以后,日本政府很快就根据使团出访的成果,推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这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文明开化都好理解,那殖产兴业是什么意思呢?殖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发展、扩展的意思,所以殖产兴业意思就是,发展经济生产,实现工业化。这也是三大政策中,最基础、当时日本政府最重视的政策。
那日本在这方面成功没有呢?我们看一下数据:从1874年这些政策全面推开到1912年日本明治天皇去世,三十八年间,日本的制造业产值增加了将近4倍,纺织业产值增加了将近15倍,钢铁产值增加了26倍,机械制造增加了62倍。你看,这个增长率就很高了。再从占比来看,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从原来的5%上升到了15.6%,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从原来的3%上升到了31%。这说明,“殖产兴业”这项政策是成功的,不仅让日本经济在量上面得到了快速扩张,而且在“质”上也有了飞跃,从原来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要知道,在近代史上的亚洲,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日本一家。那问题也来了,日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讲要回答的问题。
很多学者研究明治时期日本经济的时候,都指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明治维新开始的时候,日本已经有了一个很强大的工商阶层。
怎么回事呢?这就要说到之前的江户时代了。我们在第7讲提到过,江户时代的日本严格规定所有人的等级和身份,不许人们干身份限制之外的事情。像地位高贵、掌握政治权力的贵族和武士就不能参与商业,因为这属于低贱的行业,只能由低贱的商人阶层来做。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种限制也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把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隔离了。你看武士有政治权力吧?但他们不能进入商业领域,所以日本商人的社会地位虽然很低,但他们在商业这个特殊的领域之内却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不用担心贵族或武士阶层进来和他们争抢利益,所以反而发展起来了。时间一长,江户时代的日本就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而且掌握大量财富的商人阶层。他们手里的财富多大呢?有研究认为,美国佩里舰队到来之前,商人阶层掌握的财富占日本全国财富的85%以上,远远超过贵族和武士。所以当明治维新开始的时候,实际上日本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商人阶层,不可否认,这对明治时期工业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时日本政府的政策。讲到这里,就得说一下岩仓使团中的一个重要成员,那就是我们前一讲提到过的大久保利通。他回国以后就成为日本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总负责人,他的主要政策思路就来自欧美考察的两项经验: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但具体怎么做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式选择或者说道路选择问题。要知道,欧美的工业化道路几乎全是靠民营企业,走的是自由经济道路,那日本是不是也要和这些国家一样?在这个问题上,大久保利通的思路很清楚。他考察欧美的时候,最崇拜的是英国工业化的成就,最想学的也是英国,但他认为日本在发展模式上不能学英国。理由很简单,因为国情不一样。按他的说法,日本民众“气性薄弱”,整个国家“民智未开、民业未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必须担任引导者的角色。用他的话来说,国家和人民的贫富“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于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所以要自上而下地推动经济。
事实上,日本政府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力度非常之大。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日本政府内部的资源分配。当时日本政府负责“殖产兴业”的是三个部门,分别是大藏省、工部省和内务省。其中大藏省主要负责融资和资金调拨,工部省主要负责铁路、矿山和机械制造,内务省主管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在明治维新初期,这三个部门基本上成了日本政府最重要的部门,它们占了多少财政资源呢?这三个部门的经费占到了当时日本政府全部经费的41%,人员占到53%。这种极度优先的资源分配比例就说明,明治政府对于发展工业和经济不光是全力以赴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在孤注一掷。
那明治时期的日本政府主要做了哪些事情呢?首先当然是基础设施,重点是修建铁路。这也很好理解,因为铁路修建需要的投资规模大,回本的周期又长,当时日本民间资本普遍不敢投,所以日本最初的180多公里铁路全部是政府投资、政府经营。其中第一条铁路也就是东京到横滨的铁路通车的时候,日本明治天皇还出席通车典礼,而且邀请一些国外高官上车体验首次火车运行,军舰还鸣放21响礼炮。从这些细节安排你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政府对铁路建设这件事情有多么重视。
政府推动工业化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兴办制造工业。当时下力气最大的是两类企业,一是和军工相关的,比如像造船厂,另一类是劳动密集型的纯民用企业,最著名的就是位于日本富冈的生丝工厂。办这家工厂日本政府投了20万日元(要知道这在当时是笔巨款,日本那一年全国的出口总额也才1700万日元),此外,政府还从法国专门进口最先进的机器,雇佣了400名女工。要知道,在当时的日本,这样一家工厂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属于超一流的,绝对是示范。而且我告诉你,这一类工厂还真的有个名字,就叫模范工厂,意思是日本政府希望先把这些工厂办起来,好给民间资本立个榜样,然后大家一起往这个方向发展。
从这些例子你可以看到,明治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和工业发展,它是直接“入场”的,而且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精力,对工业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不过,如果只讲到这里,明治维新的经济政策并没有显得那么特别。你想,清朝洋务运动的时候,清政府也搞过一些官办企业。这里真正特殊的一点就是,明治时期日本政府的经济投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引领民间资本,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也就是民间资本跟上了以后,政府是要从经济运行中“退出”的。
实际上明治政府真正全力投入基建和制造业的时间不到10年,188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官业下放令”。什么意思?就是把原来政府经营的产业大量转卖给民间,让私营企业来经营,政府要“退出”了。
如果说一开始日本政府直接“入场”经济领域的力度巨大的话,那日本政府这一拨“退出”的力度同样很大,给了私营企业大量的优惠政策。就拿铁路建设来说,日本政府不光是允许民间资本修铁路,而且在第一个私营铁路工程的时候,政府直接免掉了私营企业修铁路所用土地的租金,这相当于白送了企业一大笔资金。此外,政府还出面担保,让所有参加项目的股东每年可以拿到本金8%的利息。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确保私营企业能够从市场上筹到足够的资本,然后给全国树立一个成功的先例。所以你看,这个力度确实可以。
那效果如何呢?应该说,日本政府这一拨“退出”政策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还是以铁路为例,因为在政府的精心保护下,第一个私营铁路项目非常成功,这就引发了日本全国性的铁路投资热潮。就在明治政府颁布“官业下放令”10年以后,日本的私营铁路长度已经超过了官营铁路,20年以后更是达到了官营铁路的3倍。整个日本的铁路运输和相关制造业也因此迅速发展,到1912年也就是明治天皇去世那一年,第一辆完全由日本企业自己制造的蒸汽火车开始上路。这就标志着日本铁路业完成了一个飞跃。
好,这一讲的内容就到这里,总结一下:
岩仓使团考察回国之后,日本提出了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三大政策,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化的初步转变。其中明治政府适时的入场和退场扮演了重要作用。入场时期,日本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制造工业。退场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减免租金、出面担保等方式,给予私营企业大量的优惠政策。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治维新日本经济和工业化发展中,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确实扮演了非常重要作用,无论是它的“入场”还是“退出”,都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不过,我这里要补充一句,凡事都有利弊。日本政府这些做法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那就是日本的财阀由此出现。
好,内容听完了。
我们都知道,当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可以寻找两个参照系,一是看历史,二是看周围。要从这个角度看,《日本简史》这门课正好同时满足这两点。
同时,还有个提醒,徐弃郁老师主理的新一年的《全球智库报告解读》(2024-2025),也将在12月9日跟各位同学见面。
假如你对徐弃郁老师的《日本简史30讲》或者《全球智库报告解读》感兴趣,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徐弃郁”老师的名字,就能看到这些新课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