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蝴蝶效应背后的真相,你了解多少?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吴军老师的《吴军来信2》。我们要说一个被引用得非常多的概念,也就是“蝴蝶效应”。你看,现在动不动就有人说,这个事是蝴蝶效应吗?而蝴蝶效应指的是,一个偶然的小事经过层层传导,导致了后来不可预测的巨大变化。

但问题是,这个说法真的准确吗?吴军老师说,“蝴蝶效应”结论是在实验室得出的,它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验证,而且事实上,这个理论从来没有被真正证实过。那么,蝴蝶效应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来,咱们听听吴军老师怎么说。

欢迎回到《吴军来信》第二季。世界上有很多所谓的效应,看上去很符合逻辑,只要能够被验证一两次,就被大部分人接受了。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甚至只是基于很多假设做出的符合逻辑的理论。你如果真信了,使用它们做决定,做事情,就给误导了,带偏了,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负面结果。今天我就来讲这样一个效应,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正确的么?估计绝大部分人对此从未怀疑过,你可能也是其中一位坚定的信奉者。在评判蝴蝶效应的是非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它到底讲的是怎样一回事,它是如何被提出来的。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爱德华·诺顿·洛伦兹在用计算机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一直无法取得成功。尽管他用了“很准确”的数学模型,“很大量”的数据,但得到的天气预报极不准确,以致于他对于天气能否被预测产生了怀疑。

经过认真的反思,洛伦兹教授指出了一个当时大多数人都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为了更好地让大众理解这个结论,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它气流汇合,可能会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自从“蝴蝶效应”这个概念被提出后,它被作为一种万精油,用来解释各种带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原因不明,或者决定因素复杂的问题,也就是我在《逻辑思维训练》课程中讲的“自变量太多”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没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她走在街上,遇到一只狗拦住了去路,还向她狂叫。这位妻子更加生气,就踹了狗一脚,狗受到了惊吓,狂奔撞倒了一位老妇人。而老人恰好有心脏病,被吓了一跳,心脏病发作,当场倒地,最后不治身亡。于是,领导训斥下属这件和妻子无关的事情,就被理解成导致妻子一系列行为的导火索。似乎用蝴蝶效应,能很好地解释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之间的联系。

当然,我估计你读完这个例子,会觉得它似乎有点牵强。显然,导致老妇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她有心脏病,硬扯上一个无关的领导训斥下属的原因,让人感觉有些可笑。

事实确实如此,不仅在这个例子当中,蝴蝶效应对于很多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的解释,并不比这个例子更靠谱。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今天,如果你去大街上随便找几个人,问问他们是否知道那一场金融危机。如果他们知道,你问问他们危机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十有八九会告诉你,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卖空了亚洲各国的货币。事实果真如此么?

十多年前,索罗斯来谷歌,我们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了两个事实。其一,很多媒体,特别是亚洲的媒体都报道是他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其实在此之前半年,他就退出了。其二,虽然他在做空泰国和韩国货币中挣到了钱,但是在交易港币时,由于遭受到了政府的狙击,亏了很多钱。因此,把亚洲国家的损失算到他头上不公平。当然,有人会觉得,虽然索罗斯半年前退出了,但他依然是那只蝴蝶。这其实只能算是一种猜测,很多媒体不过是找了一些看似能自圆其说的逻辑。

事实上,造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那些亚洲企业债务率太高。一位当时在三星工作的韩国朋友和我讲,就连三星公司的债务都是资产的10多倍,其它企业就更高得离谱了。这么高的债务,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会加速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形势不好的时候,最终会导致资金链断裂。

另一个原因则是银行的坏账率太高。根据王硕平先生在《广东省地方金融: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南方金融》, 2004年01期)一文和刘晓午在《王岐山:从治农伯乐到金融干将》一文中的介绍,就连当时债务率不算高,金融还算稳定的广东省,也有多家地方金融机构,包括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华侨信托投资公司、汕头商业银行等,先后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当时广东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达50%。至于受到那次金融风暴打击的东南亚和韩国,金融机构的坏账率就更高了。因此,造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来自于这些国家本身,而不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索罗斯的话也从另一个侧面否定了蝴蝶效应。他在那些金融系统脆弱、债务率高的国家频频得手,但是在香港却一败涂地。说明如果国家自身的金融系统没有问题,就不会陷入金融危机。如果真的是蝴蝶效应起了作用,怎么可能只有部分国家受影响,还有部分国家能全身而退呢?

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可以讲讲今天的第一个结论了,蝴蝶效应是在实验室里得出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验证的,看似逻辑能自洽的理论。这个理论从来没有被证实过。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经过一些案例的证实才能成立。要想证明蝴蝶翅膀的震动能引起几千公里以外的风暴,必须至少在几次风暴中,找到引起它们发生的蝴蝶。但是,从六十年代至今,世界上每年有几十次热带风暴,但是没有人能证明哪一次风暴是由一只蝴蝶引起的。因此蝴蝶效应的说法只是一种理论。

如果洛伦兹晚生30年,重新研究长期气象预报问题,恐怕就不会搞出什么蝴蝶效应的理论。今天你如果看看长期天气预报,就会发现它们相当准确。比如在weather.com上,20天的天气预报对气温的预测只会差出一两度,而对于大风大雨的预测,最多差出一两天。也就是说,洛伦兹认为无法预测的事情,今天能预测得很准确。

人类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长期天气,是出现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当时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容量,比上个世纪60年代已经快了上亿倍,并且卫星云图数据的丰富程度,是远非60年代可比的,要知道在60年代,几乎没有气象卫星。虽然1960年4月1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但是在整个60年代,气象卫星的数量不仅极少,而且能收集到的数据,远远比不上今天的气象卫星。

也就是说,洛伦兹是在既没有数据,也没有处理能力的情况下,用非常粗糙的数学模型,试图预测长期天气,得不到结果也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能归因于影响的因素太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今天,由于能够了解到影响天气的各种因素,又有了处理能力和好的数学模型,过去认为不确定的事情,在今天看来都是确定的。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就指出存在两种系统,一种系统在接收到各种外部输入后,会慢慢稳定,也就是收敛,这种系统最后的状态其实和起始状态没有关系,世界上有很多系统都是如此。这种系统永远不会出现蝴蝶效应。

还有一些系统,它们最后的状态和初始状态有关,这些系统常常是发散不收敛的。但是在所有的初始状态中,有些因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有些则是枝末细节的,它们的作用会被那些决定性的因素所主导。比如在对天气影响的诸多因素中,蝴蝶翅膀的震动,就属于枝末细节的因素,会被那些更重要的因素,比如洋流、气流、太阳活动等因素淹没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找到所有的重要因素,对于结果的预测就八九不离十了。

那么,蝴蝶效应作为一种理论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有,那就是提醒我们注意一些枝末细节对结果的影响。但是,今天很多人在使用这个理论时,变成了过分强调枝末细节的影响。比如很多人会将一辈子的厄运,归结为高考失利,甚至中考没休息好,少考了几分。其实人生的轨迹基本上是由几个重要因素决定的,甚至是收敛的。偶然性会影响短期的结果,但是不会影响一生的命运。我问过很多人,他们在高考前由于紧张,都会睡不好觉,我本人也是如此,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是上了那些根据平时成绩他们能够得着的学校。这说明中学几年的训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头一晚上没睡好觉的影响,远远没有很多人想象得大。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需要分清楚在实验室里提出的看似逻辑能自洽的理论,和在实践中得到反复证实的理论。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应该是不同的。后者才是我们可以依靠的,而前者看似合乎逻辑,却可能误导我们,它们可能只会给我们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那么你有用过“蝴蝶效应”来解释生活中的经历吗?欢迎你给我来信分享。

好了,这封信就说到这里。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吴军来信2》正在更新中。吴军老师将用一整年的时间,带你扩宽视野、见证更多的知识风景。假如你对这门课感兴趣,在得到App搜索“吴军”老师的名字,就能看到《吴军来信2》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