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我们今天说说关于青春期的话题。10月底,由新学校研究会主办的《2024年青春期成长年会》正式启动。这也是我一年一度最期待的教育领域的大会,每年都会全程观看。
今年的大会主题叫《成长敏感期&教育黄金期》。先说个直观感受,这是我最近一年看到的,技术含量最高的教育界大会。大会整整两天,你几乎听不到有人表扬哪位老师,或者有人谈自己学校获得的荣誉。所有人谈论的,全都是实打实的教育方法、教育技巧,以及正在发生的实践案例。而且估计很多人看完之后会惊讶,今天的教育变革,居然已经深入到了这个程度。
接下来,咱们就说说今年的青春期成长年会上,我获得的几个启发。
咱们先从新学校研究会的会长,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校长的一个洞察说起。在今年的年会上,李希贵校长说了一个现象,就是一直以来有很多人,包括老师,也包括家长,在他们看来,青春期的孩子整天特别高兴,特别开心,这事儿是不对的。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上学的时候有没有这个感觉?觉得学习这个事就应该是刻苦的,是要面对压力的。我们从小接触的大多数跟学习有关的成语典故,很多都带着一个苦字。像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
回到咱们自己,假如你发现上初中的孩子每天都特别开心,早上七点巴不得赶紧去学校,到了晚上都不想离开学校,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事瞒着你?
没错,这是好多年以来,教育一直存在的一个底色,叫做,过度迷信压力。觉得压力就是动力,要想让学生成长,就必须得给足压力。反过来,假如整天特别开心,这就不对劲儿。
但问题是,这难道是教育的唯一答案吗?不是啊。有句话说得好,压力不会变成动力,压力只会变成病例,人真正的动力源自于,内心深处对快乐和兴趣的追求。
借用李希贵校长的话说,学习是人的本能,但教育不是。注意,这两件事有本质的区别。学习是我想搞清楚我好奇的事。而教育,是我作为老师,想让学生搞清楚教材上的事。
而今年的青春期成长年会,讨论的主题之一,就是要把这个内动力还给学生。也就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学习。就像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说的,一个人最大的天赋,其实就在于他能对一件事说出,我愿意。
好消息是,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非常厉害的教育实践。
具体怎么做?我们看一个故事,来自北京市海淀未来学校七年级的科学课。
科学课,就是把物理、化学、地理这类科学类课程综合在一起。本来海淀区的竞争就很激烈,语数英这些科目已经要占掉孩子大量的时间。请问,假如你是科学课的老师,你要怎么教学生?
未来学校的科学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在考试时,允许学生打小抄。没错,允许打小抄。学校规定,在考试之前,给七年级的学生两节课,也就是80分钟的时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制作一份可以带进考场的资料。资料限定在一张A5纸上,正反两面都可以用。只有这一个篇幅上的限制,其他一律不限,学生在纸上写什么都行。
乍一听,有人可能觉得,这难道是海淀压力太大了,老师要给学生减负?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背后有这么几个设计。
首先,学生可能不喜欢考试,但他们大概率会觉得“打小抄”这个事很刺激,很好玩。当然,这里的“小抄”是带引号的。
其次,因为喜欢,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投入心思。打小抄的80分钟,几乎是学生最全神贯注、认真学习的80分钟。而且为了提前准备小抄,学生往往会提前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就开始研究课本,就为了把小抄做好。
最后,你以为学校最后看的是考试成绩吗?不全是。老师还要重点看每个学生的小抄。因为小抄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这门课的负责人李春宇老师就发现,处在两极的学生,也就是学习好到什么都不需要抄,或者学习差到不知道要抄什么的,这两种极端情况都很少。绝大多数学生都处在中间地带。这么一来,就可以通过小抄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比如,假如学生抄的是文字推理的过程,说明他对深层次的逻辑推理问题没有把握。假如学生抄的都是细节,是大量的重点难点,那么说明他对于总体知识结构的理解应该没问题,只是没有充分练习,去掌握细节。假如学生抄的都是易错点,说明他可能经常在这个点上犯错,反映的可能是他还没有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流程化。
你看,一个小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热情,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给后续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一条线索。
跳出具体案例,这个设计的背后,其实自始至终体现了两个思路。
第一,不能严肃,包括老师和家长都不能太严肃。借用李希贵校长的话说,严肃是一种病,我们要先治愈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第二,交换确定性。说白了,青春期的孩子都喜欢有趣的东西。什么叫有趣?借用李希贵校长的总结,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是把原本确定的东西变成不确定的,要么是把原本不确定的东西变成确定的。
你看,考试原本是确定的,但小抄这个事充满不确定的冒险感,它加入进来,事情就有意思了。而最后,小抄这个不确定的事,又能让学生获得确定的成长。这么一来,事情又变得有价值了。
今年青春期成长年会上分享的很多教育实践,都体现了这个思路。
比如,学校要做普法教育。过去的方式就是老师在台上讲,讲完了考学生。但有一所学校就换了个方式,让学生给老师做普法教育,然后出卷子来考老师。这个设计至少有几个好处。
一来,因为学生考老师这个事情很有趣,同学们参与热情都很高。
二来,既然要考老师,就要给老师出题,而要出题,就要自己先把普法知识学一遍。
三来,学生还能在考老师的过程中获得很多额外的收获。比如有的学生就意识到,普法考试的总分只有50分,这就意味着及格线只有30分,而多数老师的分数都集中在三四十分,这说出去也不好听啊。因此,要想让老师觉得分数有面子,总分就要设计成120分制。没错,假如要让参加考试的人觉得体面,总分的设置很关键。你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又多了一些对人性情感的思考。
再比如,在会上,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还分享了一个案例,是学校里如何阅读《傲慢与偏见》。按照通常的设想,顶多是把书读一遍,再写篇读后感也就行了。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傲慢与偏见》的学习周期是整整24周。其中,3周关于语文、3周关于英语,而剩下的18周是关于艺术。学生要用英文写一出《傲慢与偏见》的剧本,并且登台演出。你看,这么一来,书本是固定的,但是学生编排的剧本可以自由发挥,是不确定的,学生的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
在这特别强调一句,《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在这届青春期成长年会上出现的频次很高,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学校最重视的阅读课题之一。因为除了文学层面,书里面还蕴含着一层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叫做,傲慢让别人无法爱我,偏见让我无法爱别人。
回到正题,咱们接着说交换确定性。国外的院校也采用过类似的做法。史密斯文理学院,有个设定叫校长敲钟日。学校里有口大钟,在每年的10月到11月的某一天,校长会来敲响这口钟,敲钟那天所有课程取消。但具体是哪天不确定。这就让学生们的10月到11月,都能在期待和惊喜中度过。
再比如,类似的设计也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西班牙巴塞罗那有一间戏院,就采取了类似的设计。观众入场是免费的,不收票钱。但在看戏的过程中,观众每笑一次,要收0.3欧元,24欧元封顶。没错,是按照笑的次数收费。每个座椅前面都有一个笑容识别装置,可以精确记录每个观众笑的次数。这还是多年前的设计,现在这个装备应该更先进。你看,这也是把确定的门票变成了不确定的按笑的次数收费,是不是就有意思多了?
除了前面说的,在这回的青春期成长年会上,还有很多值得说说的洞察。
比如,李希贵校长说,青春期教育有一个设计准则,叫做,每当一件坏事发生,就让一件好事发生。
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你仔细琢磨一下,很多人在孩子教育这个事上,是不是正好反过来?孩子摔一跤,马上训一顿,你自己为什么不小心点?孩子考试没考好,就马上批评一顿,你为什么不努力?
你看,这些都属于,一件坏事发生之后,让第二件坏事接着发生。这就好比在河边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珍爱生命,禁止跳河,跳河罚款1000元。跳河已经够糟糕的了,再罚1000块岂不是雪上加霜?
因此,我们需要换个思路,每当一件坏事发生,就让一件好事发生。学生平时犯了个小错,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让这个错误变成学生成长的机会。
最后,借用李希贵校长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尾。说的是,青春期的境遇假如变糟,那么孩子会铆足劲把自己的境遇变得更糟。因此,不要制造任何向下的力量,要把所有的风向都变成青春期的顺风向。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