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产品这么好,用户还是不行动?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咱们接着说,梁宁老师的新书《真需求》。之前,梁宁老师来说过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以及其中的核心洞察。但其实,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读法,要知道,梁宁老师可是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能够把商业写出诗意的人,因此她的书里面有非常多的金句。

我说的另外一种读法,就是专门搜罗书中的金句,这些金句就像一个个关于商业的锦囊,随时拿出来看一看,总能有收获。我在这念两句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金句,你听听看。

比如,梁宁老师说:“人只能与对自己有需求的人建立关系。”

再比如,梁宁老师还说:“你能够连接的人不是你的人脉,你能够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再比如,梁宁老师还说:“把场景切细,找到一个感知最强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把体验打磨到极致,就成了有犀利竞争力的新物种。”

类似的金句还有很多,今天,为了帮你更好的了解这本书,我们请到了一位领读人,这就是得到图书事业部的负责人白丽丽老师,请她来跟你详细说一说这本《真需求》。

来,有请白丽丽老师。

你好,我是得到图书负责人白丽丽。

上周我们新推出了梁宁老师的第一部著作——《真需求》。作为这本书的策划人和第一位读者,我今天想分享给你的是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部分——“共识篇”。

你是不是也遇到这样的困惑:自己的产品明明有价值,为什么用户就是不买账?身边的朋友反馈都不错,为什么用户却不为所动?

梁宁老师在《真需求》中给出了答案:那是因为你还没和用户达成共识。没有共识,市场自然不会启动。

没有达成共识,说明你们之间还存在分歧。事实上,在同一件事情上,人与人之间在感知、想象和利益等方面都存在分歧。所以,一个优秀的产品人,一定要有能力把分歧变成共识。领导共识,是产品人的核心能力之一。

上一篇精选,梁宁老师为你讲述了如何通过“用户人设”理解人们想象的分歧,接下来,我将通过三个故事,带你探索构建共识的另外三个关键点:场景、感知和利益。

我们先来看场景。

梁宁老师提出,对一个产品而言,一定要找到能让自己活下来的具体“场景”。因为没有具体的场景可放置,用户就无法形成某种使用习惯。而如果用户用起来有一搭没一搭,那这个产品注定做不大。

那什么样的场景才是好场景、强场景呢?

答案是:高频出现,并且能形成强感知的场景。

什么是高频呢?天天用就比每周用高频,每日坚果就比过年才吃的坚果高频。什么是强感知呢?火锅配冰可乐,就是强感知。

所以,产品人不要埋头打造只感动自己的“好产品”,而应面向市场,创造匹配用户的强场景。一旦找到强场景,那就值得拿出200%的力气去打磨、呈现。

以《真需求》书中的一个故事为例:

梁宁老师的一位朋友经营了一家游泳馆,通过观察,他发现虽然来游泳的人各式各样,但最高频、稳定的客源是家长付费让孩子学游泳。进一步拆解后,他识别出一个最强场景——“爸爸带孩子学游泳”。于是,他改造了整个服务体系,专门提供“爸爸带孩子学游泳”的亲子服务,尽管价格非常高,却大受欢迎。

游泳馆的销售场景大概是这样的:他们会告诉前来咨询的年轻妈妈,游泳馆的门槛不是学费,而是要求孩子由爸爸陪同学习。您先生能不能每周拿出两个小时陪孩子学游泳呢?然后,销售会带年轻的妈妈参观,让她看一眼上课的场景——满场都是爸爸在带孩子。大多数年轻的妈妈看到这一幕,都会立即上头,下决心让自己的丈夫也加入这个爸爸带孩子的场景里来。

为什么这个瞬间可以让妈妈们这么上头?是因为它洞察了中国家庭中爸爸陪伴孩子时间少的这样一个现象。

抖音上常看到“熊爸爸”带孩子的搞笑视频,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现象:妈妈带孩子多,更熟练,更享受亲子互动,因此带孩子的时间更多;爸爸带孩子少,不够熟练,常被指责和数落,容易回避,因此带孩子的时间就更少,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其实,爸爸们也爱孩子,他们只是不愿面对挫折和指责。

而这家亲子游泳馆收了非常贵的学费,有利润空间增加专业的人员带着玩,让爸爸“不会玩”“不懂娃”的所有痛点全部被解决,可以全然投入地带着孩子在水里纵情玩耍。同时,游泳馆还拍摄了各种视频和照片提供给家长,这些除了会成为这个家庭最美好的共同回忆,还成了爸爸妈妈愿意对外晒的社交货币。

因为这样的设计,这家游泳馆每开到一个城市,几乎都可以快速切入这个城市的社交人群。许多家庭通过社交圈展示爸爸带孩子上课的情景,这不仅彰显了他们的消费能力,更让人羡慕的是爸爸们参与的亲子时光。

这家游泳馆能成功,是源于他们把场景切得极细,光是家长来带孩子学游泳的场景还不够细,要细致到是爸爸带着孩子来学游泳。所以说,当找到一个感知最强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把体验打磨到极致,就成了有犀利竞争力的新物种。

这就是《真需求》里说的,产品做好还不行,还必须落在真实生活、真实工作流程的一个个具体场景里。在具体的场景里、具体的情境下,用户的行动才有可能被触发。

好,说完了第一个方面——场景,我们来看看怎么在场景里,让用户真的感知到你的产品是符合他需求的。

请注意,是让用户感知到,而不是你自己认为。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爱我,和我觉得你爱我。”你得让对方感受到才行啊。

在做产品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很多产品人辛辛苦苦打磨产品,却只关注了产品自身的特性,忽视了这些特性在用户眼里,会是什么样子。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一个产品人洞察到用户对掉头发的恐惧:洗头的时候一抓掉一大把,这是很多人的梦魇。想少掉头发,这当然是真需求。于是他投入很大精力研发了一款防脱发洗发水,它具有这样一些特性:

第一,用中草药配方,改善头皮的微环境,从而减轻脱发。

第二,香气出众。为了压住中草药的药味儿,请了非常贵的调香师调制香气。

第三,为了呈现自己中药的特性,专门花了几百万元设计洗发水瓶子。

第四,泡沫丰富……

还有第五第六……等等等等。

从自身视角看,这些产品特性好像都不错。但是,如果我们换到用户视角看这个案例,它们真是用户所需要的吗?

比如,花重金重新设计的洗发水瓶子,对用户是一个没有感知差别的特点。洗发水的瓶子如果过于丑陋,也许会降低用户的满意度,但用户并不会因为一个好看的瓶子,去买一瓶防脱洗发水。数百万元对初创企业是一笔极大的投资,而用户却几乎毫无感知。

再比如,防脱发洗发水的目标用户很多都是中年男性,而“香喷喷”对于一个中年男性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体验。所以,添加香气,很有可能反而降低了他们的满意度。

能治脱发是用户的核心需求、产品的核心卖点。所以,它的要求是必须确定性交付。 你承诺的,如果能确定性交付,用户就满意;不能确定性交付,就是智商税——无论你有什么初心与苦衷。

那对于脱发这件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千人千面,个体差异极大,是无法确定性解决的。

明明是防脱发洗发水,却不能完成“防脱发”的交付,又如何建立起长期的用户共识呢?

如果故事中这位产品人并不打算“割一把韭菜就走”,而是想在市场中搏得一个长期位置,那就不能把防脱发作为核心卖点向用户承诺,而应该把“养护头皮、让头皮更健康”作为重要的价值点。因为针对这个价值点,他们做了大量实验,是可以确定性交付的。

所以,用户第一次购买,是新鲜感,想试试;如果复购,就说明体验好,真的需要。复购用户,才是让一个企业活下来的基本盘。

而如果有一些用户因为头皮健康度提升,脱发问题也有所改善,那“防脱”反而会成为这款洗发水的魅力属性,这才是打造成功产品的正确思路。

可能有人会问,那我咋知道,我设计的这些特性哪些是吸引用户的,哪些反而是劝退用户的呢?《真需求》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个经典的方法——对照KANO模型来查看。KANO模型将产品的属性分为五种:魅力属性、期望属性、必备属性、无差异属性和反向属性,这些属性共同决定了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如果你担心做产品时切不到要害,同时又怕不小心踩了雷区,可以对照这个模型来看看。

说完了感知,最后我们来看看利益。

梁宁老师说:一件事能做成,是因为它本来就该成。任何一件事能成,一定是受益者驱动。同理,一件事能做大,是因为受益者多。

在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来自于可口可乐。今天我们看到,几乎每个超市最显眼的位置都摆放着可口可乐,中国市场也成了可口可乐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觉得它的成功是这么的理所应当。然而如果我们回到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初,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也没那么顺利。

1981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第一个瓶装厂建成投产,1983年,经商务部同意,可口可乐获得了内销许可,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1986年,可口可乐用一年多的利润,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第一条电视广告,成为首家在央视露面的外国消费品牌。那个年代,央视在中国百姓心中是绝对的信用权威,可口可乐成为第一家借助央视背书占据消费者心智高地的品牌。但打完广告之后,可口可乐仍然是使用非常低频的产品。

于是,可口可乐启动地面推进,它的雄心是,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日常。

可口可乐选择了以吃火锅作为切入点,因为这是一个感知强烈的场景——热腾腾的火锅搭配冰凉的可乐,直接上头。

可口可乐找到了这个强感知场景,并且做了广告投放、市场教育,“吃火锅配可乐”这件事就会发生吗?不会。

接着,可口可乐与火锅店合作,为火锅店免费配置了冰箱,提供大量赠品。这样,可口可乐才进入了一家家火锅店的真实场景。

场景就绪了,消费者“吃火锅配可乐”就会发生吗?也不会。

那个时候下馆子,绝大多数是为了请客。当时大多数老百姓都没有喝过可乐,请客的人,会贸然地让自己的客人尝试没喝过的饮料吗?当然不会。

服务员会向客人推荐可口可乐吗?不会。因为那时候的中国餐厅全都是国营的,服务员没有利益也没有义务去推销一个美国饮料。

可口可乐可以绕过餐厅老板向服务员提供激励吗?当然也不能。

所以,即使已经在央视播出广告,即使已经找到了强感知场景,即使所有的货品已经在场景中摆放到位,如果利益驱动没到终端的末梢,消费者依然不会行动。

因此,可口可乐为中国市场创建了一个新的角色——酒水推销员,他们受雇于可口可乐,在餐厅进行推介,卖餐厅库存的可口可乐。

直到这个利益承接点到位,可口可乐通向市场末梢的利益链才算完整,开始顺滑地运转起来。它才开始从低频消费变成了生活场景的日常。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央视这样的媒体、火锅店老板、火锅店采购、酒水促销员等所有相关的人,都获得了利益,市场才会真正启动。可口可乐才有机会真正摆到终端用户的餐桌上,用户才有可能触发行动。

所以,如果你的产品也想最后触达到用户,让用户行动起来,只有将这一路上所有的利益相关人,特别是那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将他们的利益考虑进来,你才可能完成那临门的一脚。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那句话,一件事能成,一定是受益者驱动。一件事能做大,是因为受益者多。

所以,如果你做了一款不错的产品,用户却一直没有行动,可以对照场景、感知、想象、利益这四个方面,去逐项排查,你有没有和用户达成共识。只有这几个方面都形成了共识,你的那条销售曲线才有可能从缓慢爬行变得一飞冲天,获得如潮的好评。

好,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我们下次再见。

好,内容听完了。

特别提醒一句,现在《真需求》正在上新优惠期,书籍原价99元,现在购买只需要59元。

同时,得到的“双11”大促也已经正式开始了,得到图书全场满299减50,眼看着年底了,假如你想囤几本书,或者买点书送人,那么现在购买非常划算。

同时,假如你对梁宁老师的新书感兴趣,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真需求”,就能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