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国产喜剧,莫非真要“后继无人”?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最近,徐浩峰的新片《门前宝地》火了。这个片子讲的本来是民国时期的天津武林,算是部武侠片。但是,这部耗时很久制作的严肃电影,居然被网友二创变成了喜剧片。尤其是主演向佐的几个片段,硬生生被玩成了表情包。

还有很多人说,以前怎么没发现向佐这么有喜剧天赋?要是转型当谐星肯定火。

网友的调侃咱们先放一边。这些话倒是引起了另一番讨论。这就是,在国产影视圈里面,喜剧演员好像越来越稀缺了。

现在国内数得上号的喜剧团队,算来算去好像就那么几个。有赵本山的赵家班,也就是《乡村爱情》里的一众二人转演员;还有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旗下是云鹤九霄这一批相声演员;再有就是以沈腾、马丽为代表的开心麻花团队,以及当初从爱笑会议室走出来的大潘、乔杉这一批演员。再看喜剧综艺,估计很多人也有这个感受,就是很多喜剧综艺上的演员好像都是同一拨人,而且很多段子听起来也很相像。即使是这些成熟的团队,能确保每个作品都好笑吗?也未必。

说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喜剧这一行,出人才为什么这么难呢?

首先,喜剧不是一个演员的事,而是一个产业链。演员的上游是剧本,下游是观众。除了少数创作能力很强的演员之外,多数人都需要先遇到好的喜剧剧本,然后才有机会成为好的喜剧演员。而创作喜剧这个事,难度很大。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彼得·奥图尔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是,死亡很容易,喜剧很难。再加上写喜剧本身是有风险的。你看,悲剧没把观众弄哭,没人骂你。但是,喜剧没把观众逗笑,你就等着被吐槽吧。

说白了,难度高,风险大,这就导致写喜剧剧本的人少。这个工作链的初始端就供应不足,后续自然很难激发出好的喜剧演员。

喜剧演员的难,还体现在另外一点。当然,这只是个未经验证的说法,但听起来多少有点道理。说的是,喜剧演员更容易抑郁。比如,金·凯瑞、罗宾·威廉姆斯,还有演过憨豆先生的罗恩·阿特金森,据说都受到过抑郁症的困扰。卓别林以前还说过一个笑话,说他有一次去看医生,想治好自己的抑郁症。医生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一场小丑的演出,让小丑把你逗笑。卓别林说,恐怕不行,因为我就是那个小丑。

喜剧演员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情绪波动太大,上一秒在后台紧张地背台词,下一秒就要上台逗人笑。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平时总以幽默的形象示人,导致别人误认为他们很快乐,也就很难察觉他们承受的压力。还有人说,这因为喜剧演员很难被逗笑,就像魔术师看魔术表演一样,他们并不会觉得多惊奇。同样,喜剧演员很难被逗笑,也就很少体会笑的快乐。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喜剧行业怎么确保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呢?假如依靠演员的个人努力,希望这里面涌现出第二个周星驰,第二个陈佩斯,这个概率就太不可控了。喜剧人的培养,需要整个行业来完成。说白了,关键不在于人,而在于人才培养机制。

前段时间,德云社的相声演员阎鹤祥在接受《单读》的采访时说,喜剧综艺之所以难做,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前面说过,喜剧是一个高度依赖演员和编剧的行业。就拿咱们国内来说,最主流的两个喜剧形式是,相声和小品。为什么是这两种?因为这两种喜剧形式背后,各自都有或者曾经有过相当强悍的团队。

比如,赵本山在沈阳建立的“赵家班”,人家不仅是在积累演员,更是在搜集散落在东北民间的二人转本子,以及各式各样的表演风格。有这个内容积累,才有宋小宝、小沈阳、王小利,这一批演员的出现。

再比如,德云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专业相声团体之一。除了积累内容之外,按照阎鹤祥的说法,德云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甄别人群中的下一个郭德纲。

之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说的是新东方出身的喜剧演员似乎特别多。比如,今年获得综艺《喜人奇妙夜》最佳喜剧编剧奖的刘旸,之前就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再比如,很多活跃在短视频平台,并且被很多观众认为很幽默的网红,像罗永浩、罗翔都曾经在新东方任职过。据说,新东方会要求每个老师讲课都准备逐字稿,甚至连用来活跃气氛的幽默素材也要写进稿件里。你看,这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系统的职业训练。 

咱们再看国外的喜剧行业,欧美和日韩的喜剧人供应相对充分。前段时间媒体“影视产业观察”还专门做了分析,背后的原因,也是他们有一套成熟的产业机制。

比如,很多欧美国家开设了喜剧讲习班和研讨会,有相应的喜剧写作、表演、业务经营等各方面的系统指导。同时,喜剧俱乐部本身也会提供大量的表演场地和演出机会。像美国知名喜剧综艺《周六夜现场》中的很多演员,就是从美国芝加哥的The Second City和洛杉矶的The Groundlings这两家俱乐部走出来的。

再比如,在日本,进入演艺经纪公司开设的培训所是成为搞笑艺人最主流的方式。比如,日本知名的艺人经纪公司吉本兴业,在日本娱乐圈内拥有巨大影响力,据说旗下的搞笑艺人占据日本综艺的79%以上,甚至还有“无吉本,不综艺”的说法。他们就设有专门的培训所来培养新的搞笑艺人。同时,日本还会举办大量的搞笑比赛。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漫才大赛M-1,不仅奖金高达1000万日元,而且进入决赛的演员一般都能一战成名。

再比如,韩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三大无线电视台KBS、MBC、SBS都会定期举办“喜剧人(Gagman)选拔赛”,获奖者的演员会和电视台签约成为旗下的艺人。而且韩国的喜剧综艺数量相当庞大,像《搞笑演唱会》《寻笑人》《喜剧大联盟》等,成为很多喜剧演员成名的舞台。

换句话说,喜剧要发展,就需要依赖庞大的演员和编剧队伍,一旦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就会在短时间内消耗完所有的喜剧演员和他们的作品。

好,到这里,咱们说了人才培养机制对喜剧综艺的重要性。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怎么才能算是有完善的培养机制呢?咱们就拿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相声作为参照,阎鹤祥提到了三个关键的要素。

第一个是,得设置一点专业技能上的门槛。之前,郭德纲在《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里就说,相声演员有四个基本功,分别是说、学、逗、唱,哪一样想做好都不容易。阎鹤祥在采访中也提到,脱口秀这种喜剧形式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门槛过低。这跟当年的相声是一样的,一旦有热度,参与的人数就会变多。但是,当整体水平向下拉的时候,就会拉动整体行业的水平趋中,这就不容易出现好的作品。说白了,就是一个行业的水平,是由内部所有人的整体水平决定的。

第二个是,演员需要有持续上台表演的机会。按照阎鹤祥的总结,真正好的喜剧演员,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打磨出了自己人性当中那些可爱跟智慧的样子。比如,德云社为什么对相声这个行业来说很重要?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原来行业的运行机制。原来一个人想要走相声这条路,得靠自己摸爬滚打,找门道、拜师、学艺等等,偶然性很强,但德云社就设立了相对清晰的选拔制。再比如,他提到很多德云社演员的成功,也是因为他们有长期的大量舞台实践机会。

第三个是,行业内部得有大师,而且越多越好。你看,为什么德云社通常不招女相声演员呢?倒不是因为相声不适合女演员,而是这个行业很少有女性大师,没有标杆。这就意味着,针对女演员的教材和培养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打磨出来。说白了,大师就是一个行业的参照体系。

过去我们说喜剧,那定义太复杂了。比如,鲁迅说的是,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陈佩斯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即兴戏剧大师约翰斯通说,悲剧是高姿态的个体被驱逐,而喜剧是一个人输了姿态,且不值得同情。关于喜剧的定义还有很多。

而我们今天只是选取了一个角度,说了说喜剧行业的人才机制。从中我们也能获得一个视角,观察一个行业时,就像看足球一样,不仅要看到前面的队员,更要看到人才后面的系统。这个系统,也许才是决定行业水平的关键。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