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们聊一个这两年被频繁争论的理念,这就是,远程办公。这也是这几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早些年,远程办公还不是主流。比如,美国彭博集团的创始人,号称996之父的一代美国卷王布隆伯格就说过,工作必须到场,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公平竞争。所有的胜利都是不公平的。而这个不公平的地方就在于,你在场的时间比别人长。
大概10年前,互联网越来越成熟,网速快了,远程办公渐渐有了可行性。直到疫情三年,远程办公热度到了巅峰。还有一些人专门研究这个课题。他们还得出一个结论,远程办公并不是不得已的妥协,它的效率其实比在场办公还要高。
而到了今天,随着线下恢复,远程办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恨不得今天有人主张远程,明天就有人推翻,打脸速度很快。
最新打脸的是曾经很推崇远程办公的亚马逊。9月中旬,亚马逊的CEO贾西发了一封全员信,我看了原文,贾西的信主要说了两件事。
第一,也许是要裁员,注意,只是也许。贾西在信里说,亚马逊的层级太多,需要精简。到2025年3月末,亚马逊要减少一批经理,把一线员工的比例提高15%。10月初,摩根士丹利还出了一份报告,说亚马逊现在一共有10.5万名管理人员,到明年可能要裁掉1.4万个经理岗位。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西雅图的亚马逊总部,突然增加了很多安保力量,疑似在为裁员做准备。
贾西说的第二个问题,就跟远程办公有关了。他说,全体成员都要恢复5天工作制,回到工位办公。这不是贾西第一次这么说。就在去年2月,贾西发全员信说,正在研究怎么让员工都回到工位。当时贾西还给出了回到办公室的四个好处,包括协作更高效、学习更方便、同事关系更好,以及更容易践行企业文化。到今年,靴子落地,贾西正式发出了要求,明年1月,所有员工回到工位办公,之后想要远程,就得跟领导请假。
没错,曾经作为远程办公的表率之一,亚马逊,居然要全面结束远程模式了。
其实,这几年结束远程办公的公司不止亚马逊。像美国物流公司UPS、戴尔、苹果、迪士尼、星巴克,X,也就是曾经的推特,就连做远程办公软件的Zoom都要求员工每周至少到岗两天。据说之前主张远程办公的公司里,只有爱彼迎等极少数还在坚持,剩下的不是已经反悔,就是正在反悔。
毕马威去年还做过一项调查,一共调研了1300多名CEO。据说超过三分之二的CEO认为,未来三年员工需要全面重返工作岗位。还有部分CEO觉得远程办公是个值得商榷的事。而完全支持远程办公的CEO,只有7%。
当然,咱们今天不说谁对谁错,就像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布鲁姆说的,有一家公司高调取消远程办公,可能就有另一家公司低调实施远程办公。
我们今天主要是想呈现这两派各自的观点。你可以看看现场办公的好处是什么?以及远程办公的收益又在哪?就像菲茨杰拉德说的,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且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体现。
好,咱们正式开始。我们先看看远程办公的优点。
远程办公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它对于老员工特别友好。它能提升老员工的幸福感,并且对于那些不需要跟他人频繁沟通的工种来说,比如平面设计师、剪辑师、作家,他们工作的效率也会提高。
之前普华永道曾经在澳大利亚做过一份报告,他们调研了当地远程办公的员工。结果是,51%的受访者表示,远程办公以后,他们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还有人测算过,远程办公给员工带来的幸福感,大概相当于涨薪8%。同时,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假如公司强迫他们回到工作岗位,他们就直接辞职。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远程办公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取消呢?
接下来,咱们就看看另一派的观点,说说支持线下办公的理由是什么?
第一,线下办公能积累集体智慧。
你看,前面说的,只是远程办公对老员工的好处。假如是个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就开始远程办公,这大概率上会出问题。可能他工作一两年,都遇不到一个好师傅,也积累不下什么人脉。而这么长此以往,十几二十年之后,随着人员更迭,后入职的新员工很难获得成长,一个公司的整体智慧可能就会下降。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社会物理学家彭特兰写过一本书,名叫《智慧社会》,书里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工作场所的互动是提升集体智慧的关键。
比如,让银行的客服团队人员,在休息的时候多交流,就能直接提高他们处理客户来电的效率。再比如,他们统计了一个IT团队的员工交流情况,结果发现,跟同事互动次数最多的员工,工作效率比一般员工高10%。彭特兰说,一个团队中,最有创造力的,往往是那些和人人都聊得来,并且能把不同岗位的看法结合起来的人。他把这些人叫“明星员工”。这个角色很像采集花粉的蜜蜂。一个团队中这样的人越多,表现就会越好。而这样的明星员工,往往在线下办公里产生。
第二,线下办公能避免观点极化。这主要说的是美国公司。
最近,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也就是那本《独自打保龄》的作者,他接受了《时代》杂志的采访,正好谈到了线下办公。
帕特南认为,人还是需要回到办公室。远程办公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但你毕竟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工作环境,没有跟人的交流。网络参与过多,会加重人的孤独情绪。因此,要想缓解孤独感,人还是得回到工作场所。比如,茶水间闲谈的传统不能丢,这看似无关紧要,但你能通过这个小小的举动打破信息孤岛。再比如,公司举办的一些集体活动,可以让员工之间产生连接,这能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帕特南还说,现在美国社会的极化危机很严重,也就是,不同立场之间的人水火不容。但正因为这样,人应该多跟与自己不同的人交流,在工作场合内外都是。即使是再不同的人,你们也能找到共同的话题,比如某项运动、某个小爱好。你可以通过这种小命题上的共识,去跟不同的人建立联系。往小了说,这能让你不会变成一个极端的人。往大了说,这也是在以你为节点,去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营销大师法拉奇写过一本书,叫《别独自用餐》。这本书讲的也是,很多成功都来自高效的社交。不管是午餐还是晚餐,都是跟人交流、建立关系的好机会。很多时候,与他人共进一顿饭,往往就能建立更深厚的联系。
法拉奇本人就是这套理论的忠实践行者。1992年,法拉奇从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毕业,麦肯锡和德勤两家顶级咨询公司都希望招他进公司工作。法拉奇没有直接答应德勤的招聘负责人,而是坚持要跟德勤的老板吃一顿饭。就在那顿饭上,他对老板说,自己可以来德勤工作。但条件是,每年必须和老板在这里吃一顿饭。他靠这种方式,保证了自己和公司高层的长期联络。
也是得益于这份联络,法拉奇32岁就当上了500强中最年轻的首席营销官,后来又开了自己的咨询公司,研究的还是社交关系对企业的效用。
换句话说,回到个人,在同等能力、同等绩效的前提下,假如你能跟同事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这可能会为你的职业生涯增加一根有效的杠杆。
这是在场办公的第二个好处。第三个好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在场办公能够增加人的流动。而只有人流动起来,很多周边的商业活动才能有活力。
说白了,你自己到不到场另说,但是有很多人是盼着你上班的。只有你来公司上班,他才能赚到钱。
比如,前段时间我看虎嗅引用了《卫报》的一篇报道,说伦敦市中心的写字楼周边,原本有很多移动咖啡摊和三明治小贩。但自打远程办公流行以来,小贩出摊的频率明显变低,因为写字楼里的人变少了。
再比如,地铁、公交车、出租车、饭馆、外卖档口,等等。你可以把它们统称为,通勤经济。只有你上下班通勤,这些行业才有钱赚。之前还有人调查过,伦敦因为远程办公流行,居然导致香体露的销量大幅下降。因为对香体露需求最大的地方之一,就是人员密度高的写字楼。
换句话说,现场办公带动的,不只是一个公司本身,还有它周边的商业生态。这也是现场办公的第三个好处,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它能激活周边的经济活动。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既然远程办公与现场办公各有各的好处,干脆混合办公不就好了?没错,这也正是很多公司正在做的尝试。
就在今年6月,斯坦福大学,还有携程梁建章的团队领衔,在《自然》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说的是,混合办公带来的好处。根据论文里的数据,假如一名员工,在一周的时间里,3天在公司办公,2天在家办公,那么他的离职率会降低,而且工作效率和满意度都会上升。7月9日,去哪儿网也发布员工全员信,入职6个月以上的正式员工,可以每周三、周五灵活办公。
在这里特别说一句,我们得到作为一个特别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公司,在远程办公这个事上,反而表现得异常保守。从软硬件上看,公司的系统完全有支持远程办公的能力。但直到目前为止,得到的管理方法还是以现场办公为主。只是允许在条件不具备、情况有特殊的前提下,员工可以向上级申请短期的远程办公。
虽然这个申请基本上都会被批准,但是你也能看出公司的态度,能来都来。
据说这是公司创始人罗振宇老师一直以来的一个坚持,叫做,谁也别高估自己的自律性,人就是得把自己悬挂在一张更具体的意义之网上,才能更好。
最后,再强调一句,我们今天不是去判断远程与线下哪个更好,而是想呈现出这两方面的思考角度,以及这两套工作模式可能衍生出的其他影响。就像社会学家克里斯塔基斯说的,现代社会镶嵌在一张巨大的网络上。看懂某个现象的关键,就是看到它背后的这张大网。不管你是做管理,还是评估个人的职业选择,希望这个视角对你有所启发。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版权归得到App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