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陈海贤。上节课我们已经讲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里的第一次咨询,我们聊了心理咨询的设置,包括:咨询关系如何建立,咨询师和来访者怎么合作。你可能还记得,他是因为情绪低落、抑郁,才来寻求帮助的。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最开始蛤蟆先生去咨询的时候,苍鹭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的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很难回答。苍鹭说,不只是蛤蟆先生,其实很多人都从未有意识地看待、理解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形容出我们的感觉怎么样。我很认同,尤其是那些不愉快的情绪和感觉,我们经常会用各种方式去回避它。而一旦回避了它,它就会被隔离,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更大的问题,比如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会爆发。
所以,觉察情绪是一个基本的能力和必要的手段,这种觉察才能促成一段有效的心理咨询或者来访者的改变。
那怎么觉察我们的情绪呢?苍鹭用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就是情绪刻度表。
我们用1和 10 来表达心理感受,像温度计一样,1代表非常糟糕,10代表非常愉悦。这种情绪刻度表在我们的心理咨询里有时也会使用,它能够培养我们自我觉察的能力,让我们面对现状,同时还能设置一些目标。
我举个例子:当你持续记录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从原来的1很糟糕,到现在的2,慢慢地到 4 和5,然后到 6 和7比较开心。来访者自己就能感觉到进步,咨询师也能知道咨询是不是有效。
回到书里面,蛤蟆先生经过苍鹭的引导,觉察了自己的情绪,说:“我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那问题来了,一个人发现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想做出改变,怎么办呢?
书里面,苍鹭问了蛤蟆先生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的基本逻辑是从回顾具体的事开始,再到感受,再到应对方式和效果。它不仅帮助蛤蟆先生觉察自己的情绪,蛤蟆先生还了解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哪里有效,哪里需要改变。我特别想提醒大家,苍鹭先生在咨询中的提问策略,也有助于帮助我们自己走出困境。
接下来,我们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看,一起体会一下这个改变的过程。
“发生了什么事”,这是苍鹭问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不是在聊感受和情绪吗,为什么先问这个问题呢?我们心理咨询是处理经验的,所以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去重新经验他遇到的痛苦,这需要来访者能够讲出来。而人能讲出来的不是很抽象的感受,不是很抽象的道理,而是发生了什么事。在特定的情境里,你才能讲出你的经验,讲出你的感觉,讲出你的痛苦。
回到书里,蛤蟆开始跟苍鹭讲了一些具体的事情,比如说自己差点被淹死,另一个角色河鼠,把他捞出来后,还骂了他一顿,说你这样的人就是邋遢,丢人现眼。这就是河鼠的作风,一方面帮助人,一方面贬低人。这时候蛤蟆先生虽然不舒服,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紧接着,苍鹭先生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看,只有你身上发生了一些事,你才会有感受。这个感受是我们跟自我的链接,是我们的一种自我觉察。比如说,你为什么觉得不快乐?当时的情形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蛤蟆说当时一开始很生气,可是又觉得他帮助过自己,所以就没办法了。
第三个问题是,你做了什么?做了什么,就是我们的应对方式。心理咨询没有办法改变事情,因为事情是外在的,它要改变的核心就是应对方式。当你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你是怎么应对的?这种应对常常是我们无意识的反应,你自己都不知道。
书里蛤蟆先生是怎么应对的呢?蛤蟆先生一般会先道歉。在别人发火的时候,蛤蟆先生就向他道歉,去安抚他,把怒气转移发泄。
然后第四个问题,这样做起效吗?这个“起效吗”是对我们应对方式的一种反思。其实我们所有的应对方式,都没有好或者坏、应该不应该之分。我们只是看它有没有效果,这是一种很客观的反思方式。
蛤蟆先生的应对当然没有效果。因为越是这样,大家越觉得他软弱无力,然后越觉得他是个坏东西,所以越不会尊重他。他虽然觉得自己被羞辱了,可是却从来没有真正地表达过,而只是觉得自己很悲惨。蛤蟆先生越讲他的痛苦,就越痛苦。听到这,大家就能理解,蛤蟆的抑郁、无力是怎么来的了。
最后,第五个问题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这个问题是一种反思:如果现在的应对方式没有效,那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呢?也许我要改变我的思考方式、改变我的应对方式。而改变,从此开启。
所以,这五个问题是一套的,我再来给大家重复一遍。
我们刚刚的视角是咨询师的视角,知道了如何让改变发生。那接下来,我们试着代入蛤蟆先生,也就是接受提问的人的视角,看看改变发生的过程
蛤蟆先生在刚刚五个提问下的反应也很特别。蛤蟆的问题就在于朋友们又是帮助他,可是又在有意无意地贬低他。他的办法就是承认我错了,去道歉、保证,然后不停地去安抚另一个人对他有意见的人。
这本书里说应对模式的形容叫“儿童自我状态”。那儿童自我状态指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你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孩子,用小孩子的方式来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冲突,只会去讨好和道歉,但是把自己真实的感觉给藏起来。
那这种儿童自我状态好不好呢?我要告诉你:问题不在于好不好,而在于有没有效。
在我们形容一种应对方式的时候,没有经验的咨询师常常评判说,你可千万不能这样啊,这个可不行啊,你一定要改啊,这是没有效的等。
有经验的咨询师会怎么做呢?他会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探索这个应对方式是怎么来的,这样才能让他讲更多的经验。这个应对方式跟我们的童年经历,跟我们重要的人际关系有什么样的联系?那你才会慢慢知道,原来我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很具体的事情才变成这样。如果你自己试着探索应对方式是怎么来的时,就会经历刚才我们讲的这五个问题的循环。
第二件事,当蛤蟆先生问苍鹭先生这样的应对方式是不是很不好的时候,他说重点不是好不好,而是有没有效。我觉得这个是心理咨询中一种很特别的思考方式,其实也是我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不是好不好,也不是别人对不对、我对不对、别人是不是很坏、我是不是受害者等,而是有没有效。
比如,我们处理夫妻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不是说他是一个怎么样人格的人,比如他是自恋型人格,所以产生了什么行为。而是想我该怎么应对,有没有效?
这样去探索应对方式,我们就能慢慢地把应对方式应用到生活中去。
说到这,也许你会问,这只是蛤蟆先生在咨询室里讲他过去的经验和应对方式,那我要怎么把它真的变成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改变呢?其实心理咨询室里发生的事和现实发生的事是有很多对应关系的,所以在咨询室里的改变也许能促进你在外面的改变。
这种对应关系有两个层次呢。第一个层次是过去的经验。比如蛤蟆先生在讲过去的事,我们在咨询里也常常会讲过去的经验。它跟我现在咨询的事情,或者跟我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具有对应性的。什么意思呢?如果我过去是这样应对的,一般来说我现在也是这样应对的。
第二个重要的对应的层次是什么?过去跟重要人物的互动方式,这个会体现在我跟心理咨询师的互动方式里。比如说我过去看到权威是会讨好的,那我对咨询师一般也是很讨好的。如果我过去会反抗,那也许我对咨询师也会反抗。
反过来说是这样。如果我改变了跟咨询师的关系,常常也会发展出一种新的应对方式,让我去想在现实中也可以这样去跟人互动。这就是咨询改变人最重要的地方。
我们拿蛤蟆先生举例。
蛤蟆先生说身边的人獾听说他得了抑郁,就说你把你校董会辞了,让我来干。可实际上蛤蟆先生心里很不愿意,因为他很喜欢这个工作。这就是过去和现在的对应关系,如果他还用过去的这种应对模式,他现在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再比如第二个层次,跟重要人物的互动怎么映射到跟心理咨询师的互动中?
蛤蟆先生,他有一个严苛的父亲,朋友对待他也有很多的贬低,所以他总是去讨好别人。于是,在咨询中,苍鹭先生也开始贬低他,他经常告诉蛤蟆先生,你这个道理也不懂,那个道理也不懂。就算苍鹭是在提醒蛤蟆,你要为自己做决定,其实隐隐约约也有一种贬低,告诉蛤蟆你现在还不能为自己做决定,你连为自己做决定都做不到。
这个时候,蛤蟆先生就开始有了对应的拒绝和反抗:你为什么总是提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总是不停地问我,而不给我答案?后面当苍鹭布置作业的时候,他就完全推开了:我不要这个作业,因为想起了我的童年。你看,拒绝发生了,改变就开启了。
这是我们在咨询里常用的一种策略。所以,当一个人在咨询室里知道了自己是如何处理事情的,那么这个改变真的能促进他在外面的改变。
好,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提问的技巧,一共五个问题,可以让大家思考自己的处理方式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是改变的开始。第二部分是两种对应的层次,过去的事和现在的事、重要人物的互动和心理咨询师的互动怎么对应起来?一方改变,对应的一方也会改变。
今天我们先讲到这,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的一个核心主题——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个问题也是评论区高频的提问。那在咨询室里,苍鹭先生怎么探索原生家庭对蛤蟆先生的影响?
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