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钱炜:情绪药方三:反刍带来了精神内耗,怎么办?

我是钱炜。前两讲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面对拒绝和丧失带来的情感挑战。今天我们进入到第三讲,在这一讲中,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让许多人都觉得很困扰的心理状况——反刍。

反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它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内耗或焦虑循环。在《情绪急救》中,反刍指的是我们不断地思考和重温消极事件,形成了一种看似打不破的消极情绪循环。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我的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他自己在公司不小心当众摔了一跤,当时就觉得有好多同事在笑话他。晚上,他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接下来好多天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地回放这个尴尬的场景。这其实就是反刍。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些人可能对无心的玩笑很敏感,所以后来会反复回想自己的反应,质疑自己:我是不是表现得太过于敏感了呢?有些人也许在社交活动里表现得有些尴尬,所以反复思量:我的举动是不是足够得体?别人对我的看法是什么呢?还有人经历了一次失败,就不断设想:如果我当时换一种做法,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想问:反刍和我们常说的反思有什么不同呢?书中没有讲这一点。我简单补充两点:第一,影响不同。第二,目的不同。在影响方面,有害的反刍常常导致消极的情绪循环,比如更焦虑、更抑郁;而有效的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考过程,为未来提供指导,促进我们走向成功。在目的方面,有害的反刍通常没有目的,因为它是无意识的;而有效的反思则不同,它是有意识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同样面对领导的点名批评,小张总是反复回想失败的细节,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就陷入到负面的反刍之中;小王则是积极地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制定明确且积极的改进计划。你看,这就是反刍与反思的不同。遭遇痛苦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对这样的经历进行反思,寻求领悟,减少困惑,继续前行。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会出现偏差,他们不但没有获得新的认知,反而还陷入到了反刍的恶性循环中。

书里对于反刍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在反刍中,我们像困在轮子上的仓鼠,无休止地踩动轮子,却无处可去。这种反刍心理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没有提供新的认识,无法治愈我们的伤痛,反而只会揭开结痂的伤口,带来新的感染。

那么,反刍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概括了三方面的影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反刍会强化悲伤。越反刍,越难过;越难过,越反刍。如果不打破这个负向的循环,我们可能就会卷入抑郁的漩涡。比如,小张在面试失利后,不断回想面试的每个细节,结果越想越觉得自己无能,导致情绪非常低落。

第二,反刍会加剧我们的愤怒。即使对于最温和的挑战,我们也可能因为烦躁而反应过度,伤及无辜。在工作中,有些人会在正常的工作中突然大发脾气。如果你是那位不小心躺枪的同事,请你相信:在此之前,他很可能在反复地回忆发生过的负面事件。

第三,反刍会消耗情绪能量与注意力。这会让我们非常消极,甚至降低了我们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可能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压力。试想一下,如果你身边有位祥林嫂一样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安慰之后,他还是不停地和你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你会不会也觉得有点疲惫烦躁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反刍的困境呢?《情绪急救》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策略,我为你介绍其中的三个药方。

第一,认知重构。反刍往往源自我们对于事件的消极解释,而认知重构有助于我们改变对事情的解释,从而改变我们由此产生的情绪反应。

具体来说,有三步。第一步,识别消极情绪。当你发现自己陷入反刍时,你可以用纸笔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写下来。比如,你可以把“我怎么这么笨”“我永远也不会成功”这类对自己的批评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第二步,质疑消极情绪。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些想法是真的吗?有证据吗?你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反驳刚刚写下来的消极想法,帮助自己看到事情的全貌。第三步,替换消极情绪。我建议你可以在纸上划掉原来负面的,自动化的想法,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写下新的想法。比如,你划掉“我永远也不会成功”,写下“这一次失败不代表我未来不能成功”。

第二,正念练习。在我为你分享的第一本书《多舛的生命》中,我们详细介绍过正念练习,它也是一种有效应对反刍的调节方式。

你可以做的正念练习有很多,比如用三分钟去做一个简单的正念呼吸。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呼气,也感受吸气。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思绪飘散开,那就再次温柔而坚定地把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你也可以进行正念身体扫描,在睡前或者早晨醒来的时候,关注自己从脚趾到头顶的每一个部分,感受它们的存在和状态。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连接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促进自我觉察。当然,你也可以正念散步。在散步中觉察每一步带来的身体变化,聆听周围的声音,感受环境中的光线,气味,以及环境本身。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你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很适合自己,那不妨去重新翻阅一下《多舛的生命》,让那些正念训练回到反刍的工作场景中。

第三,设定限制。这是一个精准处理反刍倾向的好办法,你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时间的限制来帮助自己。我举一个心理咨询中例子,有位来访者和我说,自己在社交中常常会感受到很大压力。聚会后好几天,自己都会一次次地回想聚会里的细节,思考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朋友的某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等。

针对他的情况,我给出了两个具体的建议。第一,把反刍设定在固定的日常时间里。在讨论之后,他把自己的反刍时间定在了每晚的9点到9点半。那就意味着,在这个时间段之外,一旦他发现自己开始反刍,就要提醒自己:现在不是我的反刍时间,我要等到晚上9点到9点半。为什么我会建议他这么做呢?因为我发现,反刍是他的老朋友,不请自来,也很难一次性请走。我们索性就在规定的时间正式接待这位老朋友。

那么,这背后的干预机制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规定固定时间,打破反刍的即时性,减少反刍对于日常生活的干扰。他在手机里设置了每晚9点半的闹钟,每当闹钟响起,他就提醒自己:时间到了,我该做别的事情了。

我给他的第二个建议是正念训练。为什么选择9点半结束呢?因为对他来讲,晚上9点半之后通常是比较轻松的睡前时段了,他可能会画一会水彩,看一会剧。在入睡前保持比较愉悦平静的心情,他就有能力进行正念身体扫描,帮助自己入睡。一段时间之后,他惊喜地发现:反刍已经不再困扰自己了。你看,这就是一组时间限制加正念训练的组合性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好处是提供了清晰的界限,帮助我们的大脑认识到反刍是可以控制的行为,促进情绪恢复,并且对注意力进行训练。

今天,我们讨论了反刍对心理的影响,也学习了打破反刍的具体策略。我为你介绍了三种策略:认知重构、正念练习和设定限制。当你精神内耗时,你可以及时采取行动。比如,你可以写下脑海中这个自动化的想法,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有证据吗?再比如,你当下就可以换一个身体姿势,从坐着变成站着,做一个3分钟的正念呼吸训练,让呼吸和当下的力量帮助你重新安定下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你带来平静,帮助你保持坚韧,保持积极。

下一讲,我们将要探讨另一个常见的心理挑战——失败。我们将要学习失败后的情绪急救,并从中获得成长。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