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李松蔚: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问题本身

我是李松蔚,欢迎来到心理成长圈,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叔本华的治疗》。上节课,我们讲到朱医生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邀请一位重要的来访者——菲利浦,加入到自己带领的团体中。菲利浦自称已经从叔本华的哲学中获得了足够的疗愈,那么,他加入团体后发生了什么呢?

在生活中,我们会把菲利浦这种人叫做“大聪明”,他既是一个头脑清晰,语言犀利,思想深刻的评论家,也是一个旁观者,因为他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对话当中的问题所在。这也是菲利浦加入团体后呈现出的状态:当大家讨论问题时,他往往一言不发。等到大家问他的看法时,他就会提出一些哲学教导,比如这个问题在叔本华老师看来是怎样的,可以去看什么书,有什么论述等等。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估计你也已经猜到了:菲利浦被这个团体所厌恶。在生活中,如果也有这种特别聪明或者高人一等的人,用非常深刻的思想来指导你,你会不会也有一点厌烦呢?表面上他在说一些很有深度的话,但你内心却感受到了被贬低,他好像在暗示:你遇到这些问题是因为不如我聪明和深刻,你缺乏睿智的洞察力。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说法有点不公平。因为有些人提供的思想中确实蕴含着道理,也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首先记住的不是思想、观点或内容,而是关系。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一个员工,在听到领导讲话时读了一个错别字,我想你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举手指出领导错在哪,正确的读法是什么。虽然从知识层面上你是对的,但是却不合时宜,所以有可能会在关系层面冒犯领导。

这就是亚隆团体中所有成员都要去面对的一个问题。亚隆还为此发明了一个术语,叫做“此时此地”。想要理解这个术语,我们就先要看看它的对立面,也就是“彼时彼地”。其实菲利浦在团体中提供的哲学见解就属于“彼时彼地”,也就是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该读什么书,该怎么解决,叔本华对这类问题说过什么话等等。但这些事情都不发生在现在,而是发生在其他地方,比如书中、历史中、外界的各种问题中。

“此时此地”指的则是:我与当下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形成什么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在团体治疗中,我们并不是通过谈论具体问题来解决问题,而是要把此刻的团体视为一个真实世界的缩影。亚隆认为,我们很多的心理问题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一点我们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也提到过,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治疗假设。如果我们的问题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就可以讨论:在这个团体中,我把谁当作领导?我把伴侣投射到了哪位成员身上?我在谁身上体验到了我对孩子的那种感情?

同时,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团体中的关系,我们在真实世界里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这也就是团体起效的机制。这是怎么实现的呢?具体分为两步:第一,我们在团体中的对话方式,往往就是自己在生活中习惯的方式。第二,我们会对刚才的对话进行复盘,也就是把对话转化为关系的语言。

比如,菲利浦说了很多高大上的名词,这些都是其他成员听不懂的概念。但是如果转化为关系的语言,那就是菲利浦在贬低别人,暗示别人不如他聪明。这种对话与复盘会不断地交替进行,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团体中的每个人去理解:在此时此地,我究竟在以怎样的方式与伙伴产生互动。

这种思考方式非常奇妙,有时它能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不管你说得再多,思考得再深入,你都是在此时此地,在和别人的关系中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你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往往就是这类问题共有的思考方式。在团体中,你需要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而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恰恰是问题本身。这段话听起来有点绕,我们来举个例子。

团体中有一位名叫吉尔的男士,他经常在团体中控诉自己的妻子很强势,不拿自己当回事。于是团体中有些人支持他去反抗,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可是通过复盘,团体就发现:吉尔永远都在等待别人的指导,而不是自己去面对问题。这其实有点像我们在《人生脚本》中提到的小红帽剧本:我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强势的妻子,而不是我做了什么。

这一点并不是对这个人进行深入分析才发现的,而是通过此时此地的观察发现的。因为吉尔永远都是在抛出问题,等待别人给他意见,而通过这种方式,他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都转嫁到了别人身上。

再比如,团体中有一个名叫汤尼的参与者,他经常会和别人发生冲突。他的问题是如何在团体中表现的呢?我们会看到,他在和团体成员的讨论中,常常会有很多无意识的竞争和对比,尤其是对菲利浦。不难想象,当菲利浦给出一些哲学洞见的时候,汤尼会想:你在卖弄什么?我听不懂,而且我就要让你知道我对你很不满意。甚至,汤尼会把团体咨询当作自己和菲利浦的战场,他同时也会关注其他异性什么时候会被菲利浦所吸引。

汤尼在团体中体验到了自己在真实世界中和其他人,尤其是和男性之间的竞争关系。所以,这个团体就好像一个小小的实验室,每个人都在团体中,在此时此地的互动中,感受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而通过互动,通过观察,我们也就获得了改变人际关系的机会。

这其实也是朱医生让菲利浦参加团体的原因。他很清楚:如果菲利浦直接去从事咨询行业,帮助别人解决问题,那么他就会像此刻在团体中一样,只能说出精妙的哲学洞见,而无法和来访者建立连接。而且,这种状态下的菲利浦也无法真正运用哲学去帮助别人,因为他从来没有进入关系之中。

听到这里,我想你大概也理解了团体治疗的基本原理。尽管我们当中有很多同学并没有参加过团体治疗,但这种此时此地的思考方式,对我们是非常有启发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但是却常常忽略:我在用怎样的方式和别人互动?我在用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我是通过不断地示弱来吸引别人的帮助,还是独来独往?当我和别人讨论问题时,我更多地关注问题本身,还是会在讨论中暗暗和对方进行对比和竞争?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构成我们的问题本身。

在今天的最后,我也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你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会用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背后是不是隐含着你惯常的人际模式?这种人际关系模式有没有可能蕴含着解决问题的钥匙?

欢迎你把思考写在我们的留言区。我们今天的阅读就到此为止,明天我们继续阅读《叔本华的治疗》。

听到这个音频,说明你已经点进了心理圈的页面,你可能发现了,我们的产品页面进行了改版,那接下来,请允许我们花2分钟的时间,给你做一下产品改版说明,方便你更好地使用这个产品。

我们先来说内容改版:到2024年6月20日为止,心理圈已经上线两个月了。咱们圈子的日更专栏——《每天懂点心理学》,由陈海贤、李松蔚、钱炜三位心理学家联合主理,为你分享他们的感悟心得,给你全年陪伴。在这两个月期间,专栏免费向全站开放。那自2024年6月21日,也就是今天0点起,《每天懂点心理学》升级为《心理成长圈》订阅用户的专享权益,你可以点击《每天懂点心理学》(新版)链接进行查看。

再次感谢你的信任,在未来,我们依然会每周陪你共读一部心理学经典,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被讨厌的勇气》《妈妈及生命的意义》,帮助你从经典中汲取智慧,获得能量。在这里,三位心理学家每周带你破解一个心理难题,如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希望心理学能真正成为你生活和工作中的帮手。

如果你有使用学习计划的习惯,订阅后,你可以手动将新版《每天懂点心理学》添加至学习计划。同时,1~49期的专栏内容,我们依旧免费向全部用户开放。

接下来,我们详细说一下新的产品页面如何使用。

咱们心理圈的产品包括:日更专栏、日更心理学词典、AI心理陪伴助手-AI陈小贤、月更好课以及疗愈专区。为了方便你快速找到每项内容,我们在心理圈顶部设置了分类tab,点击即可跳转。

关于课程,为了方便你查找,我们设置了主题找课模块,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领域选择想听的课程内容。当然,我们也会按照每一门完整的课程进行分类,你点击顶部的「全部课程」,就能看到心理圈已经更新的所有课程清单。

好,到这,今天要和你同步的产品改版通知就结束了。

来这里,允许自己变强大。期待你的加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