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李松蔚:是这件事不可原谅,还是你不肯原谅?

我是李松蔚,欢迎来到心理成长圈,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叔本华的治疗》。

上一讲,我们提到了菲利浦在朱医生的邀请之下加入团体治疗,并试图通过哲学思想帮助他人。今天,我们把焦点从菲利浦转移到团体中另一位重要的成员上。

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位成员,她叫做潘蜜,是这本书的女主角。她是一位文学教授,之所以加入团体是因为曾在亲密关系中遭到背叛,难以释怀。

在菲利浦刚刚加入团体时,潘蜜正好在印度进行修行,所以刚好错过了菲利浦的最初亮相。当回到团体后,她震惊了,因为菲利浦是她的老熟人。你可能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菲利浦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段非常荒唐的岁月,纵情声色,不知节制。在那段时间里,他伤害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潘蜜。

当年,在两人发生关系后,菲利浦迅速离开了潘蜜的生活。不光如此,潘蜜还发现菲利浦做了很多带有欺骗性质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当潘蜜在团体中再次见到菲利浦的时候,她的愤怒一下就被点燃了。而且,这个愤怒刚好和她进入团体的原因有关——她刚好在亲密关系中受了伤。所以,她受到的伤害具象化了。

并且,她对于菲利浦所信奉的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也嗤之以鼻。因为她是一个文学教授,所以很容易对这些哲学思想祛魅。你很容易想到这个故事的走向:潘蜜快意复仇,她旗帜鲜明地表达愤怒,然后把菲利浦驱逐出团体。

可是如果止步于此,潘蜜就没有获得任何成长。为什么呢?因为她加入团体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够走出亲密关系带来的伤害,让自己的生活继续向前。而当她沉溺在对菲利浦的愤怒中,不断地表达“我很痛苦”“我很受伤”“你如何伤害了我”的时候,她实际上没有进行任何改变。这也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话题:如何面对曾经受到的伤害?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一些类似的事情,比如小时候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哪怕自己已经长大,却依然还是没有办法放下;哪怕伤害我们的人已经道歉,我们还是觉得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会觉得我们在钻牛角尖:明明人家已经道歉了,已经尽力解释和弥补了,怎么你还是不肯放下?

我们今天的主题词听起来可能有点软弱,叫做“原谅”。我知道很多受过伤的人会想:我为什么要原谅?明明是我受到了伤害,明明对方才是那个犯错的人。这种情况下,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词,叫做“放下”。把原谅换成放下,本质上不是让我们去原谅对方,而是让我们放过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向前走。

因为,沉浸在日复一日的愤怒中,把每天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控诉和指责上,其实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惩罚。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面对人生的终极命题时,会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非常不值。因为这种行为是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或者说:没有任何关系的成长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发生。

那么,潘蜜是如何在团体中学会原谅的呢?其实方法很简单,用书里的话说,叫做:究竟是这件事不可原谅,还是我不肯原谅?“不可原谅”和“不肯原谅”听起来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有很大区别:前者的主语是这件事本身,也就是这件事具有不可原谅的属性,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原谅就很正常了;后者的主语是人,也就是我选择了不去原谅。当我们把不原谅当作自己的主动选择时,也就意味着我在为这件事承担责任,也就代表着我对这件事有权做出选择。

事实上,潘蜜是有能力去原谅的。当团体内其他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坦白自己过去的错误时,潘蜜往往是最先站出来表示理解的人,她会说:这不怪你,那时你也很年轻;或者会说:虽然你确实做错了,但是你不需要因此去旷日持久地责怪自己。有一个团体成员对潘蜜说:你是一个那么善于理解和原谅别人的人,为什么却放不下菲利浦的事情?这究竟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很糟糕,还是你选择让自己沉浸在对他的愤怒和痛恨中,在过去十几年的岁月里反复循环?

当潘蜜在反思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也是小说结尾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一段情节:自己曾经是爱菲利浦的,强烈的恨意背后是强烈的爱。当年,在菲利浦伤害了她之后,强烈的爱就转变为强烈的失望与恨。

小说的最后,菲利浦在朱医生面前进行了自我坦白,他说,“我是一个别人无法接触的人。了解我的,没有一个人会爱我。从来没有,没有人可能爱我。”

这时,潘蜜突然走向菲利浦,用非常温和的语气对他说,“菲利浦,我本来可能很爱你的,你是我所见过最美丽、最动人的男人。你拒绝见我之后,我连续几个星期打电话、写信给你。我本来可能爱你的,但你破坏了……”

而这句话没有说完,就被朱医生打断了,他说,“潘蜜,不要说后面的部分,留在前半部,再说一次。”潘蜜就握着菲利浦的手,重复这句话:我本来可能很爱你。

我相信每个读者看到这句话,都会感觉到头皮发麻,深受触动。因为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心理感受:当一个人沉浸在强烈的痛苦和伤害中,不能言说的那个部分是——我其实很脆弱,我其实需要你。在这种愤怒背后,有一种无法传递的对于爱与关系的渴望。为什么这件事无法承认和传递呢?因为我们一旦承认,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双重受害者:我已经被你伤害过一次了,可是我依然对你有那么多正面的情感。这样一来,我岂不是在这段关系里输得如此彻底?

可是,承认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对于对方的积极感受,一定是认输吗?这有没有可能意味着我们自己才是那个更强大的人?因为我们已经强大到可以使用一种更柔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失望。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这种表达并没有抹杀错误的性质。如果对方做了错的事,那就要为这个错误付出代价;如果我们受到了伤害,那这个伤害也是真实的,也需要很多时间去疗愈。可是,当我们选择说出来,就代表我们允许自己去理解内心经历的痛苦,看见伤害背后的空洞。同时,这也是让对方看见:你对我的伤害多么严重。

我觉得,这种行为不是认输,而是坦荡。正因为我希望和你的关系更直接,更真诚,我才让你理解你做的那件事有多么过分,给我带来了什么伤害。当然,这个理解也不代表对方非要道歉,因为当我迈出这一步之后,就可以继续往前走。道歉或补偿,都可以是你的选择,但我已经用一种对得起自己的方式,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其实在原生家庭或者亲密关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过去的经验中受到伤害,但是我们没法表达那份爱意;我们在过去的关系中被辜负,但是我们没法表达自己的期待。当然,表达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回报,那就是:我不再需要你去做什么来弥补伤害了,我已经拥有了为这个伤害做选择的权利。

所以,回到我们最原始的出发点:究竟是这件事不可原谅,还是我不肯原谅?当我们为一件事承担责任时,看上去是一种更高的、更苛刻的自我要求,可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解放和成全自己。

今天的阅读就到此结束了,希望你可以从潘蜜的故事中获得启发。明天是我们阅读《叔本华的治疗》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菲利浦在团体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明天见。

听到这个音频,说明你已经点进了心理圈的页面,你可能发现了,我们的产品页面进行了改版,那接下来,请允许我们花2分钟的时间,给你做一下产品改版说明,方便你更好地使用这个产品。

我们先来说内容改版:到2024年6月20日为止,心理圈已经上线两个月了。咱们圈子的日更专栏——《每天懂点心理学》,由陈海贤、李松蔚、钱炜三位心理学家联合主理,为你分享他们的感悟心得,给你全年陪伴。在这两个月期间,专栏免费向全站开放。那自2024年6月21日,也就是今天0点起,《每天懂点心理学》升级为《心理成长圈》订阅用户的专享权益,你可以点击《每天懂点心理学》(新版)链接进行查看。

再次感谢你的信任,在未来,我们依然会每周陪你共读一部心理学经典,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被讨厌的勇气》《妈妈及生命的意义》,帮助你从经典中汲取智慧,获得能量。在这里,三位心理学家每周带你破解一个心理难题,如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情绪管理,希望心理学能真正成为你生活和工作中的帮手。

如果你有使用学习计划的习惯,订阅后,你可以手动将新版《每天懂点心理学》添加至学习计划。同时,1~49期的专栏内容,我们依旧免费向全部用户开放。

接下来,我们详细说一下新的产品页面如何使用。

咱们心理圈的产品包括:日更专栏、日更心理学词典、AI心理陪伴助手-AI陈小贤、月更好课以及疗愈专区。为了方便你快速找到每项内容,我们在心理圈顶部设置了分类tab,点击即可跳转。

关于课程,为了方便你查找,我们设置了主题找课模块,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领域选择想听的课程内容。当然,我们也会按照每一门完整的课程进行分类,你点击顶部的「全部课程」,就能看到心理圈已经更新的所有课程清单。

好,到这,今天要和你同步的产品改版通知就结束了。

来这里,允许自己变强大。期待你的加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