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能力,拥抱AI的挑战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向你推荐的不是书,也不是课,而是得到高研院全国知识分享大赛的精选内容。这次分享大赛有一个关键词:最佳实践。参加比赛的10位同学,有企业的管理者、中学校长、律师,也有来自教育、文化领域的创业者,分享的内容,就是他们在各自领域遇到了什么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

chatGPT的崛起,再次把人工智能的热度推到了顶点,也把未来的不确定以更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但我依然相信一句话:知识因人而来。解决一个难题,固然需要逻辑、算法和数据,但还需要对人性准确的洞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激发,更需要引领众人的影响力。

而放大你的这些能力,也一直是得到高研院的最高目标之一。那么,这次同学们的最佳实践分享都说了些什么呢?又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接下来,就有请得到高研院的鹿宇明老师,讲讲他从同学身上得到的启发。

你好,我是得到高研院教研长鹿宇明。

3月31号在得到杭州学习中心,我们举办了第14期高研院同学的知识分享大赛。最近几个月,全世界在关注chatGPT掀起的浪潮。如果说人工智能在2023年,真正走到了我们视野的中央,那么这次知识分享大赛,就是得到高研院在AI元年的第一次对外表达。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AI长期以来只是个话题,但现在不同,它已经成为了现实的力量,甚至是我们审视自我、做选择做决策的背景板。得到高研院一直推崇同学之间的知识分享,我们逼问同学经历过哪些挑战性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我们从中萃取出技能、经验、方法论,称之为最佳实践。向最佳实践学习,是成年人高效的学习方式。

但这次,我坐在教室听同学分享的时候,脑海里都会叠加一个问题:当下所说的最佳实践,是否能通过人工智能时代的测试?在与人工智能并行的时代,一个人暂时不会被替代的内核价值到底是什么?

听完10位同学当晚的分享,我虽然没有确切答案,但收获了很多启发。我把它总结为四种能力,在这里分享给你。

这次知识分享大赛的第一名,是上海校区的温明霞,她是当场最年轻的同学,26岁,金融行业猎头。在她工作第二年的时候,业绩比第一年翻了近10倍、职级连升6级。她的方法,是把客户目标锁定在年薪千万量级的基金经理。但这谈何容易,一个月薪8000的小女孩,怎么能跟年薪千万的人有效沟通?她的演讲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千万年薪的基金经理,其实也跟常人一样,特别希望被特别的对待。只说一个业务之外的沟通细节,在做电话拜访的时候,温明霞会用两倍速介绍关键信息,为什么?因为对方见多太多目的性过强的开场白,时间也很宝贵,忽然遇到一个用两倍速打电话的猎头,会好奇,她为什么这样。温明霞不寒暄,不闲聊,而是直接把关键信息抛射过去,是因为共情到对方内心的感受。

还有一位同学,来自北京校区的熊忠雄,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共情本就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但这次他的分享,是可以帮每个人解决情绪问题的好工具。忠雄告诉大家,如果遇到家人朋友情绪崩溃,你可以问他三个问题:

第一,发生了什么,你愿意讲给我听吗?我们可以慢慢来。

第二,是什么原因让你有那么大的情绪?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第三,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时候有一阵妖风吹来,麻烦都消失了,你会有什么变化?

多数时候,这三个问题问出来,对方的情绪都会缓和很多。最近几年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行业不景气,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环境,安慰、陪伴、鼓励,都比过往更需要关注。也许人工智能可以说出同样准确的话语,但只有人,可以传递温度。

来自成都校区的杨涛,是一家剧本杀企业的创始人。剧本杀在城市疯狂生长,多数公司都围绕剧本和场景搭建做文章。但杨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用户的洞察。他发现来玩剧本杀的人,是要扮演一个跟日常不同的角色,所以,你不要太过在意他是谁,你就把他们当成有点中二的孩子。这里解释一下,中二是网络流行语,指的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身上,某种特别自我的状态。这样一来,杨涛跟用户打交道的逻辑就简单了,甚至他招聘的员工,也多少带点中二气质。

在商业领域,我们经常讲用户洞察,但用户洞察已经逐渐成为大数据和算法的领地,就好像看X光片,机器比医生准确率更好。但共情力则不同,共情力讲的是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在人工智能发展出人类的情绪和欲望之前,人和人的相互感知,依然弥足珍贵。哪怕有一天人工智能比人更像人,比人更理解人,那不也从另一个角度承认,我们依然需要真实的同类吗?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说:稀缺性究竟是什么?是数量少的说了算!这里还要加个前提,稀缺的东西,一定是他人所渴望拥有的,用商业的话说,就是有真需求。人工智能让信息获取更加容易,未来还有什么存在稀缺性?

深圳校区的韩子彬,是B站第一位单簧管UP主。在中国钢琴学习者有5000万,单簧管也就10万左右。无疑,这是个小众领域,韩子彬擅长的乐器稀缺,但也许这个领域的需求也很稀薄。怎么能唤起粉丝的兴趣?韩子彬的方法是转调、搭桥和弹前奏。说实话,我不通音律,所以没有搞懂这些专业名词,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幅度降低了人们入门单簧管的难度,快速给到初学者正反馈。韩子彬在B站从找不到同僚,到创建了8个交流群,有4000多位成员。韩子彬创造的稀缺性,不是演奏技能,而是创造互动关系的能力。

同样来自深圳校区,刘哲涛同学的工作,是为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知识服务。是的,他的工作跟得到有相似,但又不同,哲涛的工作用一句话概括:用知识驱动增长。知识其实不稀缺,但稀缺的是把知识结构化。比如,直播带货必须做好人货场。但好的内容和知识产品,它是没有并列逻辑,一定是有优先级的。人货场哪一个更重要?内在逻辑是什么?定义出这个结构,知识才能成为驱动增长的梯子和脚手架。关于需求,哲涛也有一个有趣的洞察,过往我们天然认为,购买是基于需求产生的行为。但现在一切都变了,比如,有人会在一个网红直播间买下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只为支持喜欢的主播。甚至有人会买性价比显然更低的一台电动汽车,只是因为创始人情怀所致。总之,我需要我购买,变成了我喜欢我购买。真正稀缺的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品牌和人之间的信任。信任是比需要、喜欢更牢固的人际关系,AI可以模拟,但来自机器的嘘寒问暖,毕竟跟人不一样。

关于稀缺性,杭州校区吕瑜洁同学的分享,也是很好的例子。她2018年从体制里辞职出来,专注写作。2017年她开始创作一部以唐代诗人王维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既要有历史的真实,又要有虚构作品的适度演绎。当时她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有关王维的史料少之又少,《旧唐书·王维传》一共不到1000字,而她的目标是写出一部100万字的历史小说。后来,她从王维的诗歌和文章入手,发现了大量有效信息。举个例子。王维对妻子非常深情,妻子去世三十多年,王维没有再续弦,孤独终老。对于小说创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基底。但王维妻子何时去世,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一个偶然的机会,吕瑜洁查阅到在王维为道光禅师写的墓志铭中有一段话,推测出王维看破红尘拜在道光禅师座下的时间,然后由此推断出王维妻子亡故的时间。2021年,吕瑜洁完成了这部将近百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你看,史料的稀缺,反而给吕瑜洁留下了大量研究创作的空间。而在王维这个人物题材上,吕瑜洁的作品在市场上也具备了稀缺性的特征。

你应该知道彼得·圣吉的名著《第五项修炼》,他提出的五项修炼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思考。彼得·圣吉有一个重要的提醒:“因和果在时空中并不紧密相连。”出现一个问题,我们总是容易在相邻的地方寻找原因,而忽略事物的内在结构。如果研发效率低,我们就在研发部门找原因;如果销售无法达成目标,我们就搞促销活动;如果员工总迟到,我们就购置一套智能打卡考勤软件。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老问题没解决,又制造了新问题。这就是缺乏系统思考的表现。

回到同学的分享,上海校区的吕彩玲是一位中学校长,也是一位化学老师,她分享的题目是怎样解决孩子考试粗心的问题。家长看孩子粗心,想到的可能就是意外,是习惯不好,或者是知识掌握不牢。但是吕校长作为教育专家,她看到的是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系统性不足。考试是什么?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点的评价反馈,还是一场有限时间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你看,发现了这个系统逻辑,解决问题就多了一个维度:如何管理孩子的注意力资源。而注意力资源的管理又可以分为两个子问题,一个是如何集中,一个是如何分配。如果再把考试拆分成考前、考中、考后,就会形成一套解决粗心问题的系统策略。用吕校长的话说,这叫“用系统对抗系统”,最终不仅要解决考试粗心,更要提升一个人的基础学习能力。

再举一个例子,来自北京校区的毕建伟,他是一位商事律师。他分享的题目是律师如何获得胜诉力。律师不能向委托人承诺打赢官司,这是职业基本要求。但是,多年的执业经验,他掌握了一套达成目标的心法。首先是规则力,要对法律业务精通,这是前提。第二是破圈力,法律的问题常常在法律之外,政策、习惯、风俗,都是解决争议的关键因素。第三是良心力,他讲了一个医药公司理赔的案件。当时因为这家医药企业的问题,导致一些病人产生了用药后的后遗症。在理赔过程中,虽然是代表企业一方的律师,他并没有狭隘地按照“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原则做事,而是说服企业,为更多患者做出了赔偿。后来看结果,他的行为也维护了企业更长远的利益。

这就是系统思考的价值,既看到局部的因果关系,又能够站在未来思考问题,走到上游去解决问题。

我要讲的第四种能力,是意义感。如果是比拼逻辑运算,结构化表达,今天的AI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了。但人类社会的运行,很多时候并不是遵循理性计算的过程。马克思·韦伯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你选择的意义、你坚信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存在,还是能把一件事做成的关键要素。

北京校区的徐元景,是一位医学博士,从事新药开发20余年。他的分享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6个字:慢慢做,很值得。徐博士说到了三个10。一种新药,往往是10年开发,耗资10亿,销售10亿。不过,前两个10几乎是确定的,但能不能卖过10亿,不确定性很多。因此,新药开发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的领域。具体到他的工作,一年下来,可能就是做了几十例临床实验,能不能治病,能不能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都是未知。即使经历漫长的努力后成功了,参与的人都很难判断,能够归于个人的光芒究竟有多少。从人的本性出发,我们希望更快成功,需要更多的正反馈才能保持驱动力。但徐博士说,新药开发不能快,不能省去任何经过科学验证的步骤。这个领域的工作,注定很慢,有效反馈很少,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是,这就是人的另一面,我们可以被意义驱动,去做出一些看似不经济的选择。

另一位来自北京校区的同学王妍,她是中铁建十六局的项目负责人。她分享了2020年她所在的团队做的一个工程项目。这个项目比较特殊,是在河北涞源建设国家跳台滑雪训练基地,为冬奥会运动员训练备战。这样的一个项目如果国外大概需要5年,他们的团队只用了10个月。而且,是在疫情突发的情况下完成。最初的施工方案,有点像搭积木,把一个个建筑构件做好,然后运到施工现场拼装就可以。但疫情来了,承担生产建筑构件的企业无法开工,什么材料也运不进来。后来他们干脆采用一个笨办法,就地挖土,再填土,这种方案全世界没有先例。但经过严格论证和试验,这个方案最终成功。在很多人想象中,国有企业做事四平八稳,但如果你真的走近了解,会发现不是这样。王妍说,大家都在说“工匠精神”,而她的企业推崇的是“铁匠精神”,实打实,硬碰硬,走到哪里,都心甘情愿背负着问题。一个人可以被企业的光荣历史感召,一个团队可以因为奥运的使命感感召。拥有意义感,是人的一种能力,可以在困难的时候给自己建立一个支撑,给团队带来继续向前的力量。

以上,我给你分享了10位同学的案例给我的启发,我概况为四种能力:共情力,稀缺性,系统思考,意义感。

也许AI并不是一个新挑战。每一次的技术变革,在储存和处理信息这个能力上,机器都把人甩的越来越远。但这也是对人的一种解放,我们不用在低水平的劳动上消耗时间精力,转而投入到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中。在得到高研院,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同学解决复杂挑战的过程,从模糊变得具体,形成实干家的最佳实践集合。我相信,这是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我期待,如果你是一个渴望突破自我持续提升的实干家,请加入得到高研院第15期的学习,汇入终身学习者的共同体!

好,内容听完了。

得到高研院第15期正在招生,点击文稿中的图片就可以报名。我们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五个城市开设了校区,请你把握向前一步的机会,加入我们的课堂,放大你的影响力。另外,我还要特别做个预告,5月27号,得到高研院15期开学典礼将在深圳举行,这是得到的周年庆典,也是同学们的盛大节日,期待与你相聚。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