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课,听熊逸讲《资治通鉴》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跟你说一个非常浩大的知识工程,这个工程在新年的第一天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没错,这就是《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第四季,熟悉这套课的老同学咱们就不用多说了,对于没有学过这套课的新同学,这门课的编辑团队,托我给各位捎句话,这就是关于学《资治通鉴》的理由。他们给了我一个理由,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那就是,只要跟着熊逸老师学完这个课,那么你就能成为人群中那极少的一部分,懂《资治通鉴》的人。你看,这个理由是不是很吸引人?

关于这一季的详细内容,咱们还是有请熊逸老师,请他来跟你说一说。

欢迎来到《熊逸讲透资治通鉴4》。

我是熊逸,一个不露面,也不怎么出门的读书人。从2020年春天开启这个通读《资治通鉴》的大工程,不知不觉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了。这一季,你会遇到文景之治,也会看到武皇开边,沿途风景依旧无限。

一路跑下来的同学,你还好吗?因为对汉代历史感兴趣半途加入的同学,也欢迎你。

《圣经·旧约》当中有一篇风格奇异的《传道书》,声称是所罗门王的智慧结晶,开篇有这样几句话特别著名:“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1:9)

在现代研究者的基本共识里,《传道书》虽然并不真是所罗门王的创作,但好歹也是公元前3世纪末的作品。两千多年前的人就已经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似乎历史只是周而复始,即便不是原封不动地重复,至少也总是押在同一个韵脚上边。

时至今日,关于历史可以呈现给我们的意义,人们很喜欢援引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黑格尔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不过短短两个世纪,那么从《传道书》到黑格尔,再到我们今天对黑格尔这句名言的反复援引,看来司马光编撰一部卷帙浩繁的《资治通鉴》,试图以史为鉴的努力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徒劳罢了。而究其原因,似乎就是万年不变的人性了仅此而已。

但是,假如我们怀抱一点点的历史学精神,对黑格尔的这句名言追根溯源,寻找它的原始出处和相关联的上下文的话,马上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我们会看到,这句话其实是个简化版,原话有一点长,出自黑格尔的名著《历史哲学》的绪论部分,王造时先生的译文是这样的:“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它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决定。当重大事变纷乘交迫的时候,一般的笼统的法则毫无裨益。回忆过去的同样情形,也是徒劳无功。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现在’的生动和自由。”([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p.6。)

这话有点令人沮丧,但我们还可以深入一步,追问一下黑格尔:这样一种对“以史为鉴”的不以为然,真的是要我们放弃对历史的认真感吗?事实上倒也没有(因为在黑格尔的历史观里,所有观察历史的方法被分为3类:(1)原始的历史,(2)反省的历史,(3)哲学的历史,)黑格尔的上述批评仅仅针对其中的“反省的历史”。

在这样一套分类系统里,所谓“原始的历史”,指的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这一类历史学家的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作者们观察并记录自己的时代,并且和自己时代里的大事件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

所谓“反省的历史”,又可以细分为4类,但这种细分的意义并不很大,我就不赘述了,总而言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就可以归于“反省的历史”这个类别之下。而黑格尔自己要做的,就是超越于“原始的历史”和“反省的历史”之上的所谓“哲学的历史”。在这样一种历史观里,用黑格尔的话说:“‘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

我相信,除非有哲学专业研究生的背景,并且专门钻研过黑格尔哲学的人,才能对何谓“哲学的历史”略知一二,普通人注定云里雾里摸不清方向。没关系,我们只需要知道两件事:

(1)黑格尔所谓的“理性”、“合理”,是专门的哲学术语,背后有他的一整套叠床架屋的哲学体系,完全不是我们日常话语里的涵义,所以像“存在即合理”这种无数次被引用的黑格尔的名言完全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2)以我们今天的知识来看,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像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和程朱理学一样,基本就只剩下哲学史的意义了,我们只要当它是博物馆里美丽的陈列品来欣赏一下就好,搞不了那么清楚也不是很有所谓。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反复援引“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这句话,根据字面意义上的“存在即合理”的道理,足以说明我们真的很难从历史当中吸取教训。

到底有多难呢?我们先看一个不但尽人皆知,而且是每个人从小就学过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故事出自《庄子》,一个养猴子的人因为经济窘迫,不得不减少猴子的口粮,他跟猴子们打商量说:“早晨3个橡果,晚上4个,怎么样?”猴子们气坏了,不干。他改口说:“那就早晨吃4个,晚上吃3个,怎么样?”猴子们马上就开心起来了。

我们不但比猴子聪明,而且从小就学过这个故事,但又怎么样呢?前段时间,我看到“取消公摊”的话题冲上热搜,那一条条的评论,看得我心惊肉跳。试想一下,一套商品房,建筑面积单价1万元,100平米,公摊20%,总价100万,如果取消了公摊,按80平来卖,总价难道会变成80万吗?

有评论说,物业费是按建筑面积来算的,如果公摊取消,房子的总价虽然不变,但物业费的总额会降下来。但是,事情真会这样吗?市场经济里,价格既不是由成本决定的,也不是由劳动必要时间决定的,更不是由卖家或买家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仅仅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所以,按建筑面积计价还是按套内面积计价,改变的只是计价方式,但改变不了价格。公摊只要有标准,有审查,有透明度,就可以了。消费者在买房的时候,明确知道建筑面积是多少,套内面积是多少,得房率是多少,就不难自己盘算。

但是,甚至还有人说,保洁阿姨打扫房间是按照建筑面积收费的,取消公摊就意味着保洁费变便宜了。好吧,如果你是保洁阿姨,你会怎么接受这件事呢?如果哪一天颁布法律,榴莲必须以果肉的重量计价,会不会人人都能实现榴莲自由呢?

所以这两年间,世界上虽然发生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最让我瞠目结舌的,竟然就是“取消公摊”这个话题。面对那么多汹涌而欢腾的评论,我至今想起,都会生出一种不真实感。假如做一场语文考试,考“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成语故事,我相信下到小学生,上到退休的老年人,没有人会答错,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竟然有千千万万的人当真会重蹈猴子的覆辙。

我认真看了很多评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看来,把书本知识——即便是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这样简单的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论,这个过程远没有想象中的容易。以至于就连我这样一个不喜欢让读书、求知带上功利目的的人,都觉得这种非功利的超脱感有点太超脱了。

我们读历史也是这样,获得“历史知识”是一回事,掌握“历史经验”是另一回事。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历史知识”,那么标准学习方法就是提纲挈领抓重点,梳理大纲领,大脉络,大因果,一言以蔽之,就是系统化,纲领化,而如果是为了获得“历史经验”,那就不妨碎片化一些,充分去感受一个个的历史现场,感受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跟他们一道面对问题,破解困局,跟他们一道在这些过程当中担惊受怕,如履薄冰。你不必急于形成历史的大纲领,大脉络,大体系,这样也许更好一点。

这一季里,我们会继续追随司马光编织的脉络,跨越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的时代,遇见光芒万丈的汉武帝,看大汉王朝如何克服里里外外的种种阻力,闯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危机。在这样的过程里,汉朝子民逐渐形成了对大汉帝国的认同感。这样一种潜移默化当中的变化,在当时虽然不易察觉,而当我们站在后世,用粗分辨率回顾历史的时候,自然就会惊叹于它的划时代意义。

汉帝国所面对的难题可想而知:早在封建制的时代,人们对领主形成认同,这很自然,而当政权的规模发生了几十倍、上百倍的膨胀,绝大多数的帝国子民一辈子也见不到皇帝一面,认同感究竟从何而来呢?皇帝又该使用怎样的手段,来促成臣民对自己的认同呢?另外,该怎么用道貌岸然的姿态整垮三亲六戚?该怎么解决打不过又甩不脱的匈奴问题?该怎么在幅员如此辽阔的疆域内统筹税赋,应对惊人的物流成本?朝廷失职和误判了该怎么办……各种当务之急和长远之患,各种处心积虑和狗急跳墙,让我们有太多的兔子洞可以纵身一跃,去体验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在虚拟却真实的世界里过关斩将,将历史的经验值内化为自己的心法。

我是熊逸,很高兴陪你走到这个专栏的第4季。有了前面3季内容的积累,我想,这一季,我们可以走快一点了——“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好,内容听完了。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第四季已经正式上线了。现在你在得到APP首页搜索“资治通鉴”四个字,就能看到《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第四季的订阅入口。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