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李松蔚老师的《心理学讲义》,我们要说的,是一个最近很流行的话题,这就是精神内耗。其实,所谓“内耗”,就是我们在不满意和难改变之间来回摇摆。要么是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个个性,要么是觉得自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尝试了一些方法之后又很难做出改变,没什么效果。结果最后,又加剧了对自己的不满意、不喜欢和不接纳。
关于这个问题,李松蔚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做出改变,不是因为这个问题过于严重、坚不可摧,而是压根就找错了对手。很多你觉得特别自责的问题,它的根源也许并不在你身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具体到行动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来,咱们有请李松蔚老师。
你好,我是李松蔚。
最近收到很多同学的提问,跟我要心理咨询的建议,倒不是真的有什么心理问题,只是他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因为不知道怎么应对,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李老师,我对自己很不满意,有没有可能我其实有心理问题,自己却不知道?”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我反思。擅于这种反思的同学,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标准,遇到麻烦的第一反应是找自己的原因。这些人往往是成长速度最快的人,所以我先对这些同学说一声“恭喜”,这种反求诸己的品质,会帮助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顺。
不过,这种品质也会在这条路上给你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我要说一句扎心的话:自我反思是一种优良品德,但并不是所有的反思都能让人变优秀。也有很多反思是无效的,甚至带来反效果。就像明明是老板的决策错误导致业绩不好,员工却在反思自己工作不努力,这样的反思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可能打击士气。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把大量的时间和能量,白白消耗在“我是不是有问题”的怀疑上?
那么,哪些困扰根本就不是你的问题呢?接下来的内容,是从我的新书《心理学讲义》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帮到喜欢反思的你,减少无效的自我怀疑,把思考用在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地方。
先来讲第一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怀疑自己有问题,是因为别人的评价。无论是父母、师长,职场的前辈,还是身边的朋友、伴侣,他们的声音很容易击穿我们的内心。当他们说“你这样想是有问题的”,我们就会感到坐立不安。
可是,有没有可能,这其实是他们的问题呢?
比如我经常收到这种留言。留言的同学说自己在刚创业的公司,工作很辛苦,但是很充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日子过得也不错。但每次过年回家,父母就会说:“你总不能一直在这种公司吧,不如回老家找一个‘铁饭碗’。”这样一说,有的同学心里就不踏实了,总觉得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
你看,当事人自己在这份工作里干得挺满意,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父母的认知上,是他们对于“铁饭碗”的执念,跟不上今天社会发展的形势。子女如果因为他们的认知局限,给自己增加了困扰,就属于不必要的负担。
有同学说:“我也不想有负担啊,但他们老在我面前说这些话,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说服他们,让他们放心啊?”
可是,你本来就不需要说服他们放心。你的任务是把你的生活过好,至于他们接不接受,放不放心,那是他们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你觉得必须说服他们,才有权利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你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别人的课题变成了你的负担。
这个观念叫作“课题分离”。简单说,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做出区分,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我们在关系里感受到的压力,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混淆了课题。
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情况,如果遇到的麻烦更极端呢?还是一个人在大城市里工作,没有“铁饭碗”,没想到母亲对他说:“因为你没个‘正经’工作,你爸都被你气病了。什么时候你回老家考上个编制,他的病才会好!”
你当然能听出来,这是一种道德绑架,父亲的病和孩子的工作没有因果关系。可是,我们总不能对着生病的老人说出“这是你的课题,不是我的问题”吧!这未免也太冷酷无情了!
所以,我们需要做出更具体的区分。当一个人向你表达“都是因为你,我才这么难过、这么痛苦”时,你只需要回应后半句:“我理解你的难过,心疼你的痛苦。”你可以给他一个拥抱,可以说一些安慰的话语,但他的痛苦终归只能他自己去面对,那不是你的错。
活在社会中,我们当然不可能完全不受别人的影响,也不存在百分之百的自由。但是很多人的痛苦在于,把自己的价值感和“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认可自己”联系得太紧了。只要稍微一想“我做这件事,有可能让重要的人失望”,就心惊肉跳。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心里,“让别人失望”就等同于“我是个没有价值的人”。
那么,你不妨分解一下课题:你选择怎样的生活,是你的课题;别人是否不满意,这是他们要面对的,不是你的问题。
说完第一类问题,“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问题”,我们再来聊第二类问题。
很多时候,有一些“我有问题”的声音,就来自我们自己心里。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不满意,怎么办呢?
比如,我有一个创业的朋友,他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管理者,不仅脾气暴躁,口无遮拦,还跟人一争论就“上头”。他不仅因为这个脾气得罪了很多合作伙伴,还常常让下属感到“压力山大”。他对此特别苦恼,想改变这种性格,又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在每次发火之后,陷入深深的自责。
直到有一天,他做了一个人格测试。这个测试报告说,他就是这种性格,而且这种性格是由基因决定的,他一下子感到大大的解脱。好像被“确诊”之后,他的问题得到了一个解释。他不仅停止责备自己,也不再徒劳地控制脾气了。他直接向团队承认:“我就是情绪来得快、去得快,这是我的一个臭毛病。”这之后,他一有情绪就会发火,发完火再好好道歉。
可是,神奇的变化发生了,我这个朋友跟他的员工关系反而变得更亲密了。同事们不再因为他的坏脾气而受伤,因为知道,这不是针对自己。老同事还会对新员工解释:“老板也不想发火,但他基因就是这样,他也改不了。”甚至碰到遇到需要谈判、跟客户据理力争的场合,同事还会起哄开玩笑,说:“我们可以让老板去谈判,带给他们一点小小的震撼。”
你肯定会纳闷,一个测试报告,怎么会引发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个报告只是解释说,“你之所以会有这些表现,是因为生来就是这种性格”,可这跟没解释又有什么差别呢?
我认为,这个解释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声音:这不是你的问题。很多人执着于改变自己的性格或脾性,是因为担心:我现在这个样子,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我接受这种表现,而没有努力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就是“我”做的不到位。
测试报告让我这个朋友意识到:我的性格如何,这一点不以我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他自然就轻松不少。更进一步,这个解释还让他的员工们理解:老板发脾气,是老板的特点,不是我们的错。
其实,人有很多心理特点并不是一团橡皮泥,可以随心所欲地捏出各种形状。认清哪些变量是不能改变的,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自责。我们的人格特质、自我认同、认知世界的框架,都处在稳态当中,你再怎么自责也不会带来改变。当然,也有一些变量存在改变的方法。这些我都会在《心理学讲义》这本书里为你介绍。
认清某些特质是无法改变的,并不是让你消极认命,更不意味着,你明明对现状不满意,也只能把这种不满意的生活延续下去。恰恰相反,你了解了自己的特点,才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找到更适合的环境去发挥自我价值。
最后还有一种困扰,我把它命名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先给你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性格内向”,这是一个问题吗?其实它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在描述,这个人比起社交,更喜欢自己待着。只是我们心里有一个评判标准:成熟的人应该擅长社交,内向成了一个人不够社会化的表现,我们甚至会把人际关系能力看作唯一有价值的能力。在这种众口一词的判定下,内向者就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的性格好像是一种缺陷。
可是换一个角度想,凭什么这种特点就是问题呢?为什么要关注一个人不擅长什么,而不去看他擅长做的事呢?
内向除了可以被定义成“不擅长社交”,也可以被定义成“擅长独处”啊!内向的人更关注内心的感受,喜欢沉浸在阅读、思考、创作之中,这不就是一种天赋吗?他们不需要按外向者的标准去补齐社交能力,而是可以运用自己的天赋,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
有一部电影叫《头脑特工队》,主人公的头脑里有几个精灵,代表不同情绪,帮主人解决不同的问题。代表“难过”的精灵一直很自卑,觉得自己很负面,除了哭什么都做不了。但她后来意识到,当一个人流露出脆弱的情感时,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帮助,与人建立深度的连结。最终正是因为这一点,电影里的“难过”精灵为解决问题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你看,负面情绪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能力。
掌握了这种思路,你再看待更多所谓的“问题”,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比如,对于拖延,你可以把它看成永远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的能力;经常焦虑的人,可以把焦虑看成是一种凡事追求卓越,想把事情做到精益求精的能力;擅长愤怒的人,可以把愤怒看成自我保护、争取自身利益的能力。很多问题之所以是“问题”,只是因为贴了一张负面的标签。你要学会撕下这个标签,再换上一张更积极的。
你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找一个你对自己最不满意的“问题”,换一个积极的名字,看看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启发?
听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感觉轻松一些?很多压力其实本来就不该存在,只是我们把太多不应该由自己承担的问题放在了自己身上。这也是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好像要在个体身上克服整个时代和系统的问题。所以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麻烦,都在反思:我还有哪里没做好?但我们忽略了,心理学的真正任务是提供帮助,而不仅仅是指出“问题”。
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是“真问题”,比如抑郁、焦虑、成瘾,这些“货真价实”的心理障碍,在《心理学讲义》这本书里也会有介绍,也会教给你如何应对。我们并不回避问题,只是减少无意义的自责,目标是做出更有效的努力,来帮助人和事都变得更好。
好,内容听完了。
李松蔚老师说,他从事了十多年的心理学相关的工作,而最近他突然对心理学的价值,有了一个新的感悟。他说,心理学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在高度不确定的世界里,让我们找到认识自己的方式,以及使用自己的方法。
现在李松蔚老师的这本《心理学讲义》,我们还为你准备了一部分李松蔚老师的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同时买纸书还同步附赠电子书,而且现在,还正好赶上得到图书的618大促活动,全场图书每满200减30,优惠截止到6月20日。
假如你对这本《心理学讲义》感兴趣,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心理学”三个字,就能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同时,假如你有其他感兴趣的书,也可以趁着现在促销一起买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