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国潮”一直都是今年的热点话题。当这个词被提起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服装国潮,比如说李宁、波司登,或者化妆品国潮,比如百雀羚的药妆、大白兔唇膏等等。
不过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领域今年也被国潮席卷,而且在未来还有可能会有更多本土品牌从中脱颖而出,那就是饮料行业。
最近,得到刚刚上线了一门年度课程《中国消费产业报告》,主理人是国内风险投资基金峰瑞资本的投资人黄海。他在报告里做了这样一个判断:饮料行业将会是新国货的一个代表性方向,未来,从这个行业未来可能会走出一个星巴克级别的巨头。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黄海的观点。
其实,饮料行业的国潮崛起,很多人在生活中肯定早已经有所感知:
比如说,在咖啡行业,瑞幸咖啡在成立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完成了上市。在质疑声中,瑞幸的股价增长了70%以上,并且宣布在今年的第三季度,线下咖啡店在运营层面实现了盈利。
再比如,茶饮行业。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喜茶,但其实喜茶只有400家门店左右。
可在过去两年中,在国内开了上千家门店的茶饮连锁店其实有好几个品牌,比如有2100家门店的“古茗奶茶”、有2300家门店的“一点点”,以及一家你大概率没听说过的连锁店,“蜜雪冰城”,这个品牌在全国已经开了6000多家加盟店了。这什么概念呢?跟肯德基数量差不多,是麦当劳和星巴克门店的两倍左右。
不过,当听说这样快速扩张的案例,我们常常会觉得这都是资本驱动的,不可持续。
比如瑞幸一直被质疑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大量烧钱,进行广告轰炸和给用户发补贴,今年第三季度,瑞幸的营销费用就高达5.58亿元。
所以,要说这些国产品牌当中,能走出下一个星巴克,很多人都会感到怀疑。这么烧钱烧下去,怎么看怎么也觉得不可持续。
但是黄海说,烧钱也得看行业特性。饮料行业的一些特性决定了,烧钱扩张这种策略,的确有可能打造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大公司。什么特性呢?
具体来说,第一,饮料行业的毛利率非常高。就拿咖啡来说,原材料都是标准的大宗商品,量大了就能压缩价格。星巴克一杯咖啡30块,其实成本不到5块,奶还比咖啡贵。
特性二是消费者忠诚度非常强。茶和咖啡本身都有一定的成瘾性,而且用户对饮料复购率还很高。不像吃饭,上顿拉面,下顿就要吃川菜了,可口可乐一天你可以喝几杯。而星巴克的基础菜单可是卖了40年,一样好卖。
特性三是,饮料行业的消费场景多元化,有社交属性,通常不是一个人消费,而是会带动朋友同事一起购买。咖啡店和茶饮店的订单,很少一次只卖一杯。同时饮料还带货,下午茶本来是点咖啡,可能顺带就点个甜品。而且全天任何时间段都能卖,不像餐饮只能在饭点卖。
这三点特性叠加在一起,就意味着饮料行业的规模效应是很突出的,规模越大越赚钱。这也是烧钱扩张背后的合理性所在。
拿瑞幸举例来说,开头我们说了,第三季度这家公司门店实现了盈利,而黄海指出,盈利背后最主要原因是瑞幸每一个门店的订单量都在快速增长。
在2019年第三季度,瑞幸的单店月订单数量为1.2万单。而年初这个数据只有6900单,增长了74%。门店摊销和人工租金这些都是固定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自然就会被摊薄了,门店就很更加容易赚钱。
如果去看整个饮料行业,你也会发现,这个行业的确是一个集中度比较高的行业。
有些行业虽然大,但是天然分散,都是小玩家,比如餐饮、时装。但是饮料行业则完全相反,单一品牌能做得很大。我们看美国,可口可乐、星巴克都是千亿美元市值级别的公司。在中国市场,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一度是中国首富。
当然了,如果只是靠烧钱和规模扩张,那还不足以让国产品牌打造出一个星巴克级别的巨头。毕竟,任何一家公司要想成为巨头并且基业长青,怎么也得有一些自己独到的核心竞争力。
黄海认为,中国企业的确还有两个突出的优势,是国际巨头比不上的,一个是组织灵活,另一个是内容能力出色。
下面一一给你说说。
要想理解组织能力这件事,我们可以来看星巴克和喜茶的一个小细节。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今年4月,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推出了8款“玩味冰调”创意冰饮,以茶和咖啡为底,加上水果、气泡水调出了8款饮料。
观察这个行业的都知道,这个动作显然是因为星巴克感受到了来自于国内茶饮行业的竞争,想抢占茶饮这部分的市场。
但产品推出之后,很多用户的反馈都是一个:太难喝了。难喝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星巴克的水果茶,里面用的水果是罐头水果,而不是像喜茶那种鲜切水果。
那这就奇怪了。难道星巴克不能用新鲜水果吗?这不是很容易的事吗?是因为成本高吗?
的确,成本是一个考虑因素。因为作为上市公司,星巴克不会主动做降低自己利润率的事情。但更关键的其实是,星巴克的人力资源结构和门店设计不支持鲜切水果。
怎么说呢?
喜茶做鲜切水果茶,那要十几个人分工,切不同的水果。所以,喜茶的后厨和吧台面积,有门店四分之一那么大。
但星巴克就不一样了。星巴克的门店设计是150平方米的店,吧台只有不到10平方米,站不下这么多人。星巴克吧台制作饮料的,只有两三个人,员工只需要学会用咖啡机就行,跨国企业追求的是制作的标准化,流程越简单越好。
当然,要想改变这一点也不是不可能。
但你要知道,星巴克是一个跨国公司,重要决策都要由美国西雅图的总部来定,从供应链、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到门店设计都是全球统一的,没法做到那么快速地响应中国市场。
而喜茶是生于中国,服务于中国本土市场,中国市场变化快,而喜茶的决策速度也能很快,因此灵活度高。
所以你别看只是新鲜水果这么一个小细节,能执行下来,需要的是一家公司能快速决策、灵活组织的能力。这是国内企业的第一重优势。
而国内企业另外一重优势,是内容能力。你可能会想,饮料跟内容这八杆子打不着的,有啥关系呢?
别急,听我慢慢跟你说。
黄海说,在喜茶的总部,各个部门当中有两个部门是创始人特别看重的,从创立到现在一直亲力亲为,自己培养人才来做。
一个是产品研发,这很好理解。因为产品决定了口感,所以创始人亲自来管,丝毫不意外。
另外一个就是负责内容设计的品牌部。这个品牌部跟很多公司不一样,在喜茶,品牌部不是搞合作的,而是负责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微博的文案和设计,还包括产品包装甚至是门店设计。可以说所有用户看得到的地方,它都要负责。
为什么一个品牌部,连产品包装和门店设计都要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都是内容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2019年喜茶有一个产品,叫“5倍放大款养乐多”。一个放大版的养乐多罐子,里面装了石榴养乐多波波冰,粉色的,颜值非常高,上线几天30万杯就全卖完了。
喜茶还不得不因为缺货公开道歉,微博话题“石榴养乐多波波冰”的阅读量甚至高达1.9亿。这个产品创意就是由品牌部门牵头来定义的。
能形成这么广泛的传播阅读,做产品不就是在做内容吗?
除了产品本身,前面我们说过,门店设计也是品牌部来负责的。喜茶可是在门店设计上花了大心思。
黄海自己梳理了一下,喜茶总共有8种不同的门店类型,各有特色。
比如有专门针对女性消费者的粉色门店,非常可爱,还有开在核心商圈的黑金店,满满的都是艺术摩登范儿。
这些不同的设计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喜茶的门店可不是用来坐着聊天的,而是用来被当做一个景观来拍照的。因为好看的门店会吸引你去打卡,不仅要去,还要拍照发朋友圈和小红书,形成内容传播。
所以,把门店设计好了,设计漂亮了,那也就做出了有益于传播的内容。
而且,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门店设计,品牌团队都会把这些创意拿过来,在公众号上把设计背后的细节、思路分享给用户,给自己贴上“设计感强”的标签,强调喜茶是“用原创精神阐释中国设计力量”。
所以黄海认为,喜茶其实是一家用产品来玩新内容的高手。而饮料行业的新内容本质,是打造品牌的差异化,这正是国货品牌的又一大优势。
如果你对这一块尤其感兴趣,你还可以去了解一个叫“茶颜悦色”的长沙本地品牌。
这个品牌在长沙有100多家店,它重点抓的内容是传统文化。这个品牌的实体店和公众号是把古典文学、武侠、活字印刷等这些内容玩得炉火纯青,非常拉好感度。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跟你分享了峰瑞资本投资人黄海对饮料行业的分析。这可是一个大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市场。
黄海认为,从这个行业很可能会走出下一个中国星巴克。因为首先,这本身就是一个规模效应突出的行业,容易形成巨头。其次,相比起国际巨头,中国企业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优势,一个是高度灵活的组织能力,一个是把产品做成内容的能力。
在黄海的课程里他还指出,中国消费产业的机会,其实主要在于把控三种能力:新组织、新内容、以及新用户。
如果你想了解他的这套分析框架,那么我推荐你去学习他的《中国消费产业报告》。
关于饮料行业的国潮趋势,你自己还有什么看法?我也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分享。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