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于心理成长圈。心理成长圈的联合主理人陈海贤老师,将为我们解读一本书,叫做《转行》。正式开始之前,咱们先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转行这个事跟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关系非常密切。你看,转行的本质之一就是切换自己的社会关系,而关系这个事儿,恰恰是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第二,在转行的过程中,怎么塑造好这个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听的重点了。陈海贤老师说,在转行的过程中,关键要找到四重关系,有了这四重关系,我们转行的成功率就会提高。
这四重关系针对的是四类人,分别是弱关系群体、新的同类群体、导师以及实践型社群。那么回到行动,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来,咱们一起听听,陈海贤老师怎么说。
你好,我是陈海贤。从这周开始,我想向大家介绍一本很有趣的书,叫做《转行》,它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
我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正在做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这是一种幸运。可是我发现大部分人都不太喜欢自己的工作,而工作又是构成自我的重要部分。所以,怎么从一个不太喜欢可是又给我们经济回报的工作,慢慢找到我们喜欢的工作,这就是转行的意义。所以,转行不仅仅是工作的变动,更关于一个人如何成为理想的自己。如果你也有一个想要成为的自己,也许这本书会给你一些启发。
人活在关系之中,自我也是在关系中被定义的。在这个意义上,找到新工作和重塑自我,就是旧群体向新群体过渡的过程。这个群体可能是实体的,比如公司组织;也可能是想象的共同体,比如心理咨询师群体。
那么,新群体有哪些呢?
第一种叫做“弱关系”。这是哈佛大学的一位社会学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找工作的大部分人脉并不是朋友家人,也不是工作伙伴,而是偶然的点头之交。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有些疑惑:这些点头之交和我也没什么交情,为什么会对找工作有用呢?关键不在于这些人和我们的亲密程度,也不在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而在于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他们认识原本不认识的人,他们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信息。
为什么熟人不可以呢?因为熟人对我们的看法是固定的,而我们的改变会冲击他们的认知和世界观,所以我们的改变也是他们改变的一部分。但是人对改变有本能的抵触,所以他们会尝试改变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保持现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向熟人询问意见的时候,他们常常会说,“你这样不是挺好的吗?我觉得你挺适合干这一行的。”所以,弱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改变,而熟人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我们改变。
第二种叫做“新的同类群体”。这个群体和我们更近一些,能够接纳我们,同时也有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大家可以想想我们之前讲过的皮埃尔,他转行成为僧侣的重要原因是僧侣群体给自己提供了归属感。书里还提到了一个文学教授,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教师群体,所以去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一起找工作。他去读MBA,结识商学院的人,也收获了一些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他加入新的同类群体。后来,他找到一个投资专栏的作者,问自己能不能当他的学徒。这个作者答应了,并且教会了他很多事情,也给他介绍了一些人脉。
所以你看,新的同类群体是转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为他们会让你的参照点从旧自我转移到外界。在参照点不断转移后,我们的行为会自我强化。
这时候,你需要找到第三种新群体,也就是“导师”。为什么导师如此重要呢?
首先,在你要去的领域中,你的导师会比你更加专业,所以他会教给你特定的技能与知识。其次,他是一个经历过改变,或者对改变有所了解的人。导师是具象化的未来自我,让我们看到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这本书有一段话很动人,我来给大家读一下:
“我们从那些正在转变的人身上得到鼓励,并学会了生活和工作的新途径。导师将他们的形象与我们梦想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莱文森将‘梦想’描述为一个最向往的可能的自我:‘它是有质感的愿望,是对可能的自我的想象,它能够产生激情和活力。刚开始,它是模糊不清的,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导师通过他们作为老师、评论家、赞助商或教练的努力来塑造梦想,使我们看见了实现梦想的可能性。”
最后,导师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并没有疯。我们在转变的时候可能会受到质疑,而导师会给我们确定性。书里有这样一段话,“转变自我的人需要指导,不仅仅是因为在传统意义上,他需要有人教他技能,还因为发生了一些非常令他震惊的事情,他需要做出解释。因为转型是没有明确的步骤的,而人们自己的反应又不够客观中立,所以必须有人能够预测、说明以及对已经出现的种种迹象做出解释。”没有解释,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疯了;有了解释,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什么。所以提供解释也是导师的重要作用。
第四种新群体叫做“实践型社群”。它是一个容器,你可以在脱离旧群体和旧自我的时候,在找不到新群体和导师的时候,进入其中。这个社群让你知道:我不是孤独的,有很多人和我一起进行自我转变。
我自己也有一个关于自我转变的训练营,它其实就是一个实践型社群。它会帮助你面对转变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困扰,同时也告诉你:我们是一群正在改变的人,而不是一群失去自我的人。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讲到的四种新群体:给我们带来可能性的弱关系;给我们带来新的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的新同类群体;给我们带来祝福和转变经验的导师;以及容纳我们的实践型社群。
你也许会有一个疑问:我去哪里找这些人呢?我想和你说的是:最重要的是实践,找到这些人并不难,难的是你要迈出步伐。
很多朋友问我:陈老师,你的工作室还招人吗?其实工作室的伙伴没有一个是我招来的,都是他们主动加入的。他们问我:陈老师,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我想和你一起工作。正好我也需要有人来帮忙,而且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到他们,所以他们就成了我的工作伙伴。我想告诉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找不到这些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得到答案。
当然,在找这些人的过程中,你还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人是我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吗?如果是的话,我们就可以主动去接触;如果不是的话,那他们就不是我们要寻找的对象。所以,我们不是在盲目地寻找新群体,我们也是有标准的,那就是——我们究竟想要什么,这也是我们尝试和人接触时的指南针。
今天这节课,我们讲了转型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寻找新群体。当你找到新群体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由自在,你会觉得转型是值得的,你也会慢慢喜欢新的自己。这种新的归属感让你感到踏实,这就是我们寻找新群体的意义。
好,内容听完了。
在心理成长圈,每个月都会上线一门新课,包括亲子沟通、恋爱关系、情绪管理等等。同时,心理成长圈的三位主理人,陈海贤老师、李松蔚老师,还有钱炜老师还会轮流坐镇,每天为你讲解一点心理学方面的有用的知识。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心理学”三个字,就能看到心理成长圈的订阅入口。而且,这周心理成长圈有一个限时折扣,直降40元,优惠截止到7月26日,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