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眼看着中秋假期过完了,但是好消息是马上又是十一假期。不过,尽管假期一直在变化,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尤其是每到假期,这个问题被提的就特别多,这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平衡工作与生活?
那关于这个问题,熊太行老师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他说,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这背后主要是好学生心态在作祟。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那关于这个问题,熊太行老师在《关系攻略2》中有过完整的解答。
咱们有请熊太行老师。
你好,欢迎来到《关系攻略2》。
现实中,很多好学生的问题是,分配给工作的时间太多了,给家人和自己的时间远远不够。
举个例子,现在还有10分钟到下班时间,你手头有一件明天中午要交的工作,完成进度50%。它不紧急,不复杂,也不算特别重要,彻底做完大概还需要40分钟。好了,现在你会怎么做?
很多好学生理所当然地觉得,这点事情何必拖到明天?稍微加会儿班,今日事今日毕嘛。
就这样一忙活,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又是天黑之后才走出公司的一天。
这一刻的你,自我感觉可能还挺不错的,毕竟提前完成了一项任务,很有成就感。
但是,这个决定就像大洋彼岸蝴蝶扑闪的翅膀,许多新情况出现了。
因为加了1小时班,你错过了和家人一起吃晚饭的机会。
肚子已经很饿了,所以在外面吃了一顿多油多盐的快餐,到家就更晚了。
你的另一半在家里亲手做的饭,就这么直接盖上保鲜膜塞进冰箱了。
他/她甚至还辅导了孩子的功课,做完作业的孩子已经困得直打哈欠,但还在等你回来讲故事,而你累了一整天,这时候只想躺在床上刷手机打个盹儿……
发现了吗?
尽管我们心里觉得“家人比工作重要”,但是行动上,却总是更倾向于选择工作。
很多人处理不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不是因为真的忙到没日没夜不着家,而是这样半小时、一小时,零零碎碎地压缩了自己陪伴家人、休闲娱乐的时间,任由工作去侵犯生活,还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这话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一说都懂,一做就忘。为什么大家会出现这样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呢?
说起来可能有点让你意外。对于很多好学生来说,工作可能是更简单、更方便的那个选项。
第一,工作有明确的解决路径。
普通人面对的工作,大多数不会像奥运会开幕式、电影原创剧本那样具有独创性。只有麻烦和不麻烦的区别,极少出现那种特别棘手、让人完全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
要做一个项目,做调研、申请预算、正式推进、验收总结……流程是很繁琐,但我们心里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先这样再那样,只要在规定期限之前完成对应的任务就可以了。
但是对家人就没有这么简单。什么算好爸爸?什么算好丈夫?都说应该多陪孩子,陪多久算多?每天1小时够吗?陪孩子做什么,有一套明确的指南吗?是在家看篮球比赛,还是去游乐园呢?
关心老人也是一样的。每天联系会不会太多?每周陪父母去公园散一次步,会不会太少?跟爸妈应该聊什么,是关心身体,还是问问老家的天气?
没有人能替我们把陪伴家人这件事,拆解成一个一个明确的任务。
而好学生最习惯于接受指令,完成任务。
两相比较之下,工作就变成了更容易的那个选项。
第二,工作有准时出现的奖惩规则。
大多数公司里面,每天上下班不能迟到早退,每周要开例会,每个月定时发工资,年底要考核,还要发年终奖。
有奖励,有惩罚,而且这套规则都以固定的频率和时间出现。这太适合好学生了。
只要你想,你一定能找到一个迫在眉睫的、看上去无比正当的理由,把自己的更多精力投入工作。
但家人就不一样了。
大一点的孩子不会因为你偶尔晚回家就哭闹。大部分父母也不会因为你一周没打视频电话就发脾气。你做得不够好,他们不会在年中、年底,狠狠地给你一个考核不及格。
如果你投入很多时间来陪他们,月底也不会多拿一笔绩效奖金——你也许会得到一个甜甜的笑、一个亲吻、一个拥抱、一句谢谢……
你会发现,工作和电子游戏其实挺像的:接受任务,完成任务,获得奖励。我们心里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会得到什么。
和家人相处更像是种树。你种下一粒种子,要经常去浇水、施肥,但什么时候能开几朵花、结什么果子,你并不知道。
对家人的疏忽、冷淡,往往是在几十年后,才能看到恶果的。
也有人特别幸运,摊上了全世界最好的家人,怎么对他们都没事。所以大家都顺手选择了工作。
第三,家人的容忍度是最高的。
以前我在《职场关系课》中讲过“基本盘”这个概念。基本盘,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会支持你的人。
对大部分人来说,家人就是最牢固的那一块基本盘。家人对我们总是尽可能地包容体谅。结果很多人因为这一点,就把家人看成了“可以被亏待的人”。
爱人、孩子可以不陪,领导、同事不能得罪。这也是一种欺软怕硬。
而且,恰恰是温和的好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
因为害怕在职场上犯错挨批,不断地牺牲个人时间、无止尽地妥协让步,单方面觉得能用加班时长来换取认可和宽容。
就这样,委屈家人、委屈自己,成了好学生的舒适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职场上的好学生,反而对自己的家人非常苛刻,他们在工作上的自律,让他们无法理解家人正常的情感需求。
有个电视剧叫《漫长的季节》,范伟老师扮演的王响,对工作兢兢业业,多年劳模,但对儿子的想法却全然无法理解,直到孩子死于意外,妻子寻了短见,才用未来的十几年去追寻真相。王师傅的故事是非常动人的,但他对家庭长期以来的忽视,对工作偏执的投入,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我们的父母如果是那种放下一切冲在工作最前面、忽视家庭的人,我们一定要做到一点:不学他们。
《劳动法》有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
付出劳动,得到报酬,我们和公司是公平的等价交换的关系。不要让工作驯服自己。
你多工作一个小时,对自己来说可能是战胜了自己,但是对你的家人来说,这就是“取得报酬”的正常操作。
如果你多干了活儿,就自我感动,然后再用“我为了这个家多干活儿了”的态度,去影响你的家人,那你的人生就会陷入被工作控制的状态。
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了:“我心里都明白,但是一想到早下班我就害怕,总是劝自己再等一会儿,大家都没走呢……我还有救么?”
当然有!你可以试着把一些工作的规矩复制在自己的个人时间管理上,把它也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很多人都有工作日历,考核的时间、工资到账的时间、每一项任务的最后期限,甚至有人会把领导随口提到的一句话、一本书都记下来。
那么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事件时,你也可以建一个个人日历。
自己和家人的生日,纪念日,这是最基本的。
可以加上一年一度带老人体检的日子。
最近有一部口碑不错的电影,选个日子和爱人一起去看看。
孩子提到了一个游乐园,这个周末带他/她去玩儿。
像记录工作任务那样,把自己和家人的心愿记下来,标注在日历上。
慢慢地,你也会建立一套明确的“个人生活任务系统”。它就是你的生活计划书,它可以帮你“对齐生活目标”“细化生活颗粒度”“迭代生活品质”,最终找到生活的“底层逻辑”。
日历只是计划书,在具体执行时还要时刻提醒自己,所以一个闹钟是必不可少的。
大部分人都会定一个起床闹钟,避免睡过迟到——这个闹钟是给公司的。
你可以选一个快下班的时间点,再定一个闹钟——这个是给家人和自己的。
铃声响起,立刻盘一下手里的工作:下班前能不能做完,是不是必须今天做完,准时下班会不会影响手里的项目进度。
跟家人说“我要去上班了”,很容易;跟同事说“我要下班了”,很难。但是,只要你开始把下班也变成每天工作的最后期限,没准会发现工作效率提高不少,连拖延症都有所缓解。
这时候,有些好学生可能会说:熊师傅,我制定计划书了,也定闹钟了。但工作任务一派下来,我下意识地就把生活中的事顺延了,这该怎么办呢?
你缺少一个时刻提醒你的图腾,就好像《盗梦空间》中小李子用的陀螺。它会像一个船锚一样,在你要随波逐流时拉住你。
摆一张家人的照片在办公桌上,保存一句父母、孩子或者爱人的语音在手机里。
这一招我们前面用过,在这里仍然好用。
在你犹豫要不要把自己献祭给工作的时候,向那些最爱你的人求助,拉住他们的手,回到更温暖的生活中来。
1、工作和生活哪个更重要,说起来道理人人都懂,但实际生活中,好学生特别容易犯糊涂。
2、工作有明确的解决路径和奖惩规则,给我们的压力更大、容错空间更小,所以很多好学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扩大工作的边界,委屈家人,牺牲个人时间,但这并不是好学生的本意。
3、工作不能凌驾于生活之上。要做出改变,你可以为个人生活设计一套类似的规则,定日历、定闹钟,还可以在工作环境里用家人的形象和声音把自己唤醒。
好,内容听完了。
你可能也发现了,熊太行老师的《关系攻略2》说的可都是大实话,里面都是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帮助很多同学解决过他们的问题,没准也能够解决你所面对的问题。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关系攻略”,就能看到这门课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