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卓克老师的《科技参考3》,我们要说一个,跟很多人、很多家庭都相关的话题。这就是,怎样识别一个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没错,你可能发现了,相关部门每个月都会公布谣言辟谣榜,而每个月的谣言榜上,都一定会有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这类谣言往往非常误导人,尤其是家里的老年人。
那么,应该怎么识别这样的谣言呢?来,咱们一起听听卓克老师怎么说。
欢迎回到《科技参考》。我是卓克。
别看我的职业是科普,但是实际上,我们家的微信群也是每天都在转发大量的食品安全类谣言。要知道,这些内容其实都是父母和长辈们看过以后觉得比较重要和希望我们看到的。
这期《科技参考》,我来梳理一下这些谣言的特征,争取能提高你模式识别的能力。也就是,尽管对具体内容里的硬伤和错误可能还是无法指出来,但此类内容的模式,你可以一眼认出来。就好像我们很多人可以一眼看出一架纸飞机能不能飞得远那样,尽管他们对空气动力学知识的细节并不了解。
有这样几类起名字的模式:
1. XX有话说
比如,小刘有话说,小李有话说,小崔有话说,小赵有话说……姓氏改一改就是一个号。
2. XX讲食话/说食话、食话实说
这里的“食话”是用“食品”的食,谐音“实话”的实。比如,阿聪讲食话,说句大食话,老安爱讲食话。
3. 以“生活”为关键字
比如,百姓生活,小王生活,阿贵爱生活,生活关注,丽姐生活,老李实用生活。
点进主页以后,账号的简介高度类似。
自我简介的高频短语是——民以食为天,关注食品安全,揭露真相,食品安全人人有责,拒绝科技与狠活,为健康出一份力,为正义发声,传递正能量,感谢叔叔阿姨转发……甚至还有写“不贩卖焦虑”“不信谣不传谣”的。
其实,贩卖焦虑和传播制造谣言就是他们的主营业务。
点开视频后你大概率会发现,他们的视频是高度类似的——
一个正对着镜头的人夸张的讲,领口别一个小麦克风,身后的背景是一幅静态风景图。
此外,视频的压字模式也是有设计特征的。没点开视频之前的静态画面是,人脸下字幕一般有两行,而且两行字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白+黄,有的是绿+黄。但不论什么颜色的字都会镶白边或者黑边,有时候字幕部分还用半透明深色板框住。
镜头前的人穿得非常随意,看着好像是化了妆,但其实是通过视频软件自动美颜的效果。背景如果不是一张静态图片,就是在自家的后院,或者乱糟糟的街道。总之,背景和前景的成本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20块钱。
还有一种就是模仿央视新闻主播的模式,穿西服、打领带,背景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夜景,然后大谈三伏天不能多吃的几种水果之类的内容。
这种模式的成本比较高。因为需要穿正装,而且每次需要化浓妆,所以往往是一些真的失业的前主持人在做。他们并不创作内容,而是和MCN机构合作,他们只负责在镜头前念稿,然后计件结算,比如一条视频50块钱,视频号的营销他们基本不参与。不过这种运营的成本还是比前一种稍微高一点。
还有一类冒充专家的视频号。出镜的人并不是失业的主持人,而是岁数比较大的人,他们会穿正装,坐在老板椅上,但视频镜头采用45°角侧面采访的风格,而不是像之前我说的那种正对镜头的模式。通常不会写具体姓名,而是用张主任、王教授、李老师等等代替,身份也不是可查证的内容,比如食品健康倡导者、资深媒体人、企业特聘专家。总之,姓名和所属机构是查不到的。
在2023年后,因为生成式AI的爆发,现在也有很多视频号使用AI主持人,而且通常使用的还是金发碧眼的西方年轻女性的形象。可能他们认为,外国人的形象更可信。
然后是视频背景音乐,有几个常见模版。听一下就知道,非常熟悉。
接着就是视频中的语言表述习惯,一般开门见山会有这么几句话:
1. 太不可思议了/太吓人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千万别再吃XX了(雪糕、淀粉肠、辣条)/简直太可怕了/太恶心了/连孩子你都不放过。
2. 家人们,先来看个视频/这也太夸张了吧,看视频/话不多说,看个视频/先别忙活了,我们看个视频/毫无底线可言,家人们/都来瞧瞧这些家伙/来看视频,绝对颠覆你的三观。
3. 看看这些丧心病狂(丧尽天良、变态)的商家/看看这些黑心商家在做什么勾当/现在还有什么可以吃/难怪现在这么多人得病。
4. 我也是刚刚才知道/我真是服了/医院人满为患比商场还多/再这样下去孩子就毁了/我再说最后一遍啊。
这些账号的主页基本都包含了商品橱窗选项,也就是可以在它的主页购买商品。商品一般就是便宜的卫生纸、冷门又低价的方便面、螺蛳粉、两三块钱一把的剪刀,还有没人听说过牌子的保健品。而且,如果你多翻一翻他们过往的内容就会发现,至少有1/3的视频是在吆喝售卖这些橱窗商品的内容。
以上就是这些食品安全谣言号的特征。
视频里的谣言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这就太杂乱了,比如说辣条有毒的,洗涤剂不能用的,紫菜是用最恶心的方式加工的,螺蛳粉是用大便调味的,把桃子上喷水说成是喷农药,把制作玩具鸡蛋的过程说成是鸡蛋都开始造假了……数不过来。
这些造谣的具体内容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典型的就是把现代食品工业里某个加工步骤的视频剪辑出来,当成商家作恶的证据。
由于普通人只见过和烹调相关的食品加工过程,而对食品工业里的加工过程完全不熟悉,于是就会觉得这种有视频有解释的内容很有说服力。
咱们举例来说:
每年中秋节前夕,这些号都会号召人们不要吃蛋黄月饼,理由是那些月饼里都使用了假蛋黄。证据就是,橙色的浓稠原料添加进去,从流水线另一端滚落出一个一个晶莹剔透的圆蛋黄,一看就不是从鸡蛋里拿出来的,于是就说这个月饼用的是假蛋黄。
真实情况是,这些浓稠的橙色浓浆就是打碎后的蛋黄和黄油的混合物。因为如果直接使用熟蛋黄的话,第一,每个蛋黄里都会有硬核,吃的时候口感不好;其次,蛋黄的大小是有差异的,而月饼大小是固定的,所以如果忽略差异的话,太大了有可能撑破月饼,太小了月饼里的蛋黄又显得很不统一。为了保证更润滑的口感,为了保证蛋黄大小的一致性,所以需要把蛋液充分混合黄油后,再重塑成大小一致的小圆球才能包进月饼里。
很多食品工业里,为了保证产品有高度的一致性,那些处理过程都是普通人一辈子也接触不到的。这些过程被拍摄后故意用歪曲的角度解读一下,很容易引起大家的担忧。
第二个内容上的规律是,把极个别小作坊的做法扣在整个食品品类上。
比如,有的馒头窝点为了馒头好看,会用硫磺熏蒸,这些是电视台曝光过的,然后这些人把这段视频截出来,告诉大家不要再买馒头了;或者找到一段添加各种化学试剂来模拟啤酒的泡沫和口感的视频,就劝大家不要喝啤酒了。
第三个规律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提升到道德高度。
最常见的就是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为了老百姓的饮食安全而敢于挑战权威的话事人,不怕得罪有关部门。什么“我们老百姓太难了”“我冒着极大的风险”“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不知道这条视频会动多少人的蛋糕”“这样的视频我发了很多,但没多少人关注”“我会一直发下去,直到每个人都重视食品安全为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有关部门的不作为”等等。
如果是第一次看,或者每隔几天看一次,可能还不觉得有什么,一旦几个号相同的内容连着看就会发现不对劲,因为他们的词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看了以后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个无良的MCN机构批量注册号,批量统一运营。
确实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我就发现好几个ID里包含“说食话”的号,从注册信息到自我简介都高度相似,并且相同的内容发布日期也高度一致,尤其是这几个号主页橱窗里的商品还都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推测出,他们很可能是通过海量注册视频号,海量互相关注,然后转发搏一个运气,哪个号一旦流量起来了,就用各种流量变现的手段来赚钱,今天视频号里卖货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方法。
相同的内容会有高度雷同的几个号同时发布,只有出镜的人不一样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是互相抄袭,并不是MCN机构统一做的。
也就是真的有很多创作能力和内容出品能力极差的人也想复制别人的成功,但自己没有能力创作,于是就从他们认可的可以效仿的模式中直接搬运内容过来。毕竟他只有1分钟左右的念词的任务需要完成,需要的视频只截取原视频中间部分的就可以,把含有logo部分的截掉,配上自己的台词就可以发布了。
以上就是这类食品安全谣言号的特征和它们出现的机制。
最后我们再说说一个合格的食品安全视频号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得包含安全事故的详细信息。
哪里发生的;饭店的话,饭店的全称是什么;超市的话,地址和超市全称是什么;事故发生的时间;食品包装的具体信息;问题的详细描述……也就是,要尽量完整的呈现问题。
其次,如果你认为是事故,那么违反了什么法律,法律中规定的数值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超标或者违规的,是你自己测到的还是你送检拿到的结果。
如果是自己测到的,就要详细说明测试环境和操作过程;如果是送检的,就要展示检测报告里所有重要信息。
接着,有没有上报当地的工商部门和食品安全部门。
如果这些全都没有,就笼统的说“XX东西千万不能吃了”“我们老百姓太难了”“这样的视频不知道动了多少人的奶酪,但我会一直发下去”的话,对我们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举报。
对抖音来说,就是在视频播放的画面上长按,在弹出的选项中点“举报”,然后选“不实信息”,下一级菜单里再选“疑似虚假知识”。
希望这期《科技参考》能提升各位及亲朋好友对垃圾视频内容的识别能力。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卓克老师的《科技参考3》正在更新当中,假如你关心科技领域的前沿进展,以及这其中的机会,那么这门课非常适合你。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科技”两个字,就能看到《科技参考3》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