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这个月的18日,是得到电子书会员上线五周年的日子。那既然是一个读书产品,我们过生日的方式就是上更多的好书。
比如最近的几本热门书,像古典老师的《不上班咖啡馆》,侯小强老师的《寸进》,以及万维钢老师作序推荐过的《后资本主义生活》等等都上线了。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后资本主义生活》这本书。这本书假如你没时间看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来听听,听书的解读版。这本《后资本主义生活》里面,有一个让人觉得非常颠覆的观点,说的是,真正的财富,其实不是任何的物质,而是知识。没错,知识才是最大的财富。注意,这句话可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有非常扎实的依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来,咱们听听《得到听书》解读的这本《后资本主义生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一本2023年在美国出版的书。它的名字叫做Life after Capitalism。我们可以叫它《后资本主义时代》。它的副标题有点长,翻译过来是,“财富的意义,经济的未来,以及货币的时间理论”( The Meaning of Wealth, the Futur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Time Theory of Money)。
这个书名里的“资本主义”呢,不是在说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是制度上的资本主义,而更多是讲资本主义经济环境中流行的一些主流的经济学观点。比如,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是围绕着稀缺的物质资源的配置展开的,财富分配是零和博弈,人口扩张与资源有限之间存在根本矛盾,企业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产生的,等等。
这本书认为,这些传统的经济学观点已经无法用来解释当下的经济发展了。所以书名里所谓“后资本主义时代”,并不是说要畅想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而就是要用一套全新的经济思想来解释我们当下所处的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
这本书的作者叫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是美国的一位知名经济学家,现在(2024年)已经是85岁高龄了。他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研究新经济的走向,引领了美国数字经济的思潮,因此在美国也被称为“未来学家”“高科技领域的预言家之王”。而且,他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财富与贫困》《通信革命》《企业之魂》《后电视时代》,还有《后谷歌时代》等很多影响力巨大的著作。
比如,他在上世纪80年代出的《财富与贫困》,倡导“减税增加财政收入”,被称为“里根改革圣经”,书里的论述让他成为美国前总统里根最常引用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也有很大影响。
他在90年代出版的《后电视时代》,让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深受启发。在书里,他阐述了从每一台个人电脑的“微观宇宙”,到由无数个人电脑互联互通所编织成的“遥观宇宙”的思想。这些想法催生了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几大中心化互联网巨头。
2018年,吉尔德又出版了《后谷歌时代》。在书里,他预测价值互联网终将迭代信息互联网,开启加密经济新时代。这本书在北美发行的当周,就登上了亚马逊新书排行榜第一名。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后资本主义时代》,是吉尔德最新的一本书,也是他的思想集大成之作。但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只是把他这一生的研究成果总结一下,就出版了。在这本书里,吉尔德提出的,是迭代后的新思想体系,而且用到了很多新素材、新数据。 而且,这也可以说是他野心最大的一本书,因为他想要用这套思想体系,改写传统经济学,去探讨经济学领域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比如:人类的财富从哪里来?财富增长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发展的未来应该怎么去推演?
吉尔德的这套思想体系,他自己把它称为“经济学的信息理论”(the information theory of economics)。这套思想体系是围绕四个根本观点展开的,它们分别是:金钱就是时间、财富就是知识、信息就是意外,以及增长就是学习。后面我们都会来展开讲。
先来看“金钱就是时间”。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时间就是金钱,但是这跟我们要讲的这句话意思不一样。吉尔德还特意强调说,time is not money,money is time.他想表达的是,当我们花钱的时候,我们花的是我们的时间,确切地说,是我们花在积累金钱上的时间。
什么意思?我们来展开解释一下。
假设一个美国人乔治在1986年做一顿感恩节大餐,需要花30美元;到了2021年他的女儿再来做一顿感恩节大餐的时候,需要花51美元。也就是说,名义价格上涨了70%。那么这是不是能说明,做一顿大餐变贵了呢?
我们知道,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还没有考虑进去。根据美国农业局的说法,按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实际价格计算,感恩节晚餐的价格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
但是乔治对农业局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说做大餐的价格明明变便宜了呀,30多年前这顿饭要花的钱相当于我工资的1/40了,但是现在还不到我女儿工资的1/100。
且不说哪种算法更贴近实际,但这确实体现了我们经常会面对的一个困境,跟以前相比,我们是变得更富了,还是更穷了?我们的购买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好像并没有一种统一的算法来解答。
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在1994年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思路,就是用时间来衡量经济进步。
比如,一个我们现在在用的100瓦白炽灯泡,如果每晚亮3个小时,一年下来,用流明小时来估算光线量的话,会产生150万流明小时的光。
但是,时间倒退到1800年,如果想在一年里获得这么多的光线,需要点燃17000支蜡烛。而想买到这么多蜡烛,要一个普通工人1000个小时的工资才够。但是到了1990年,这些光线只需要22度电,工人们只用花十分钟的工资就够了。也就是说,从时间上来看,只有1800年的1/6000。
吉尔德认为,诺德豪斯的这个思路是开创式的。因为在以前,经济学家之所以在衡量经济进步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下,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货币价格,而不是真正的劳动力成本,也就是工人为了购买某个东西需要工作多少小时。
后来,吉尔德很欣赏的两位经济学家,Gale Pooley 和 Marian Tupy,他们拓展了诺德豪斯的思路,给出了一个计算公式:名义价格除以劳动力的名义工资。这得出的就是一个东西的时间价格。
假设我们还用感恩节晚餐作为例子。乔治和女儿都是非技术类的工人,用他们各自年代的感恩节晚餐价格除以他们各自的小时工资,就得到了晚餐的时间价格。按时间价格来看的话,跟三十多年前相比,晚餐的价格下降了29.7%。乔治在1986年花费33分钟的感恩节晚餐,在2021年只花费了他女儿23分钟左右。
所以,总结来说,金钱就是时间,意思就是,我们为任何东西支付的实际价格,并不是我们给出去的那些货币,而是我们为了赚钱买它所花费的时间。
这是从个人角度来看的。而从宏观视角来看,它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如,在1960年,一个印度人要工作7个小时,才能赚到够吃一天的大米;但今天只要工作不到1个小时就够了。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在1960年一个印度人工作1个小时,还赚不到一顿饭的大米,但是现在却能赚到一天多的大米,也就是说,单位劳动时间能获得的资源在变多。这反映的正是经济的发展。
按照这样的单位劳动时间能获得的资源丰裕程度来看,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轨迹跟GDP告诉我们的并不一样。
GDP告诉我们,从198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一直在放缓。但是从单位劳动时间能获得的资源丰裕度来看,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以外,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放缓。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速度比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的要快得多。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在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每过50年,单位劳动时间能获得的资源就会增长7倍。
再继续往下说,其实反驳了一种典型的悲观论调,就是现有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人口的增长跟稀缺的地球资源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但是,就拿1980年到2020年这个时期举例,世界人口增长了75%,但与此同时,一个工人的单位劳动时间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增加了300%。并且,从时间价格来看,维持生活最重要的50种关键商品的时间价格,下降了75%。也就是说,虽然人增加了,但是每个人能拥有的资源更多了,也更便宜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人类创造和拥有的知识一直在增长。这就说到了吉尔德用信息论改写经济学的又一条核心观点:财富就是知识。
我们先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和家里人一起去夏威夷度假。在那里,到处都是椰子树,小鸡在草坪上咯咯叫,坚果树上的果实散落在草地上,田野里有大量的水果,海里有大量的鱼。你跟家人玩累了,就进了一家餐馆,点了些吃的。过了一会儿,服务员给你们端上来了烤鱼、烤鸡、椰子汁,还有混合着水果、坚果的沙拉。这顿饭结束之后,你付给了服务员147美元。
这个场景看起来很平常,对吗?但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服务员给我们端来的所有这些东西,全都是我们今天上午在游玩的过程中唾手可得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给餐馆送钱呢?我们这147美元买的是什么?买的是这些食材吗?吉尔德认为,并不是,我们主要买的是做成这顿饭还有给我们安排这顿饭的那些知识,也就是来自餐馆老板、厨师和服务员的知识。
同样的道理,一辆价值几百万的豪车,撞废了之后。它的重量没有改变,物质还是那一堆物质,但是汽车的绝大部分价值都没有了。因为这次撞击它摧毁的不是构成这辆豪车的物质,而是带走了制成这辆车的那些知识。
同样的道理,等到吃完了饭,在返回的路上,你去加油站给车加满了油。这个时候,你付给加油站的钱,是在买什么?是在买汽油这种物质吗?吉尔德认为并不是。我们买的实际上是开采和冶炼石油的知识。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是那些古代海洋动物和藻类的尸体,还有陆地上的植物,经过长时间沉积和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构成它们的那些原子是丰富的、随处可见的。无数个世纪以来,石油大部分留在地下,或泄漏到地表,但人类对它的价值一无所知,更不知道怎么把它提炼成汽油,卖给消费者。直到人类拥有了开采、冶炼、加工、运输这些方面的知识,石油制品才真正体现出了价值。所以,当你把信用卡插入汽油泵的时候,你真正购买的是让这笔交易成为可能的那些知识。
再来说现在大家经常提起的“硅经济”。硅经济的基础是什么?是芯片。那么再深一步,芯片是由什么构成的?摩尔定律的提出者、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曾经说过:“微芯片中的硅、氧和铝,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三种元素,它们非常便宜,因为它们本质上就是尘土而已。”所以,硅经济中芯片、半导体和光学产业的所有价值都来自它们所包含的知识,来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沉淀的学习积累。
这就是吉尔德所说的:财富就是知识。
那么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地,所有的交易,本质上是什么呢?借用经济学家托马斯·索厄尔的一句话:“经济交易就是知识的购买和销售。”
你看,不管是芯片、汽车、能源,还是一顿饭。我们在为它们付费的时候,手中的这个钱是怎么得到的?是我们用自己拥有的那些知识,在工作中换来的。而我们用这些钱,又去换取了厨师、服务员、汽车制造商、科学家、工程师,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吉尔德认为,所有的交易,不管是个人、公司,还是国家之间,交换的都是差异化的知识,这才是交易的本质。
这显然又是对传统经济学观点的一个颠覆。传统的经济学,是围绕着物质财富展开的,围绕着稀缺的物质资源的配置展开的。但吉尔德把这个叫做唯物主义迷信(materialist superstition)。根据唯物主义迷信,人们的财富,就是一些稀缺而昂贵的物质资源,比如土地、贵金属和石油储备。在更抽象的层面上,所有的财富都是不同的化合物,甚至不同的化学元素,它们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拥有财富多的人,就是拥有更多的,组成物质资源的这些原子而已。
那么,进一步地,由于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传统经济学看来,财富是在零和博弈中分配的。就这么些资源,一些人占有了,那么另一些人就没有了;现在消耗了,未来就没有了。所以也就有了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悲观论调,比如,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人口扩张跟稀缺的地球资源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所以人口扩张也不可持续。但前面我们已经用时间价格理论驳斥了这些论调。
那么,它们的问题出在哪呢?出在,只看到了人类消费者的一面,没有看到创造者的一面;只看到了一张张吃饭的嘴,而没有看到一颗颗会思考的大脑。
但是吉尔德认为,人类不是资源的负担,而是终极的资源。我们应该明白,近几个世纪的经济增长,不是通过掠夺资源,而是通过创新资源使用方式实现的,不是通过积累物质,而是通过用智慧取代物质实现的。否则,洞穴中的原始人,拥有的人均自然资源要比我们现在更多,难道他们比我们现在要富有吗?显然不是。因为,人类从古至今的财富积累,本质上是通过增加人类的知识储备实现的,这是经济增长最大的驱动力。
而人类的知识储备是怎样增加的?显然,是通过学习。那么这也就来到了吉尔德理论体系的第三个核心观点——增长就是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学习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吗?吉尔德认为,这样说并不准确,学习首先是从与信息发生碰撞开始的。
信息,知识,这在吉尔德的理论体系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来说信息是什么。吉尔德认为,信息就是意外(Information is Surprise)。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跟你说1+1=2,这实际上没有给你提供任何信息,因为这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者说,你一点儿也不意外。但如果我跟你说,1+1>2,这是跟你常识不符的,你会感觉意外。而这个时候我再来解释1+1在什么时候大于2,比如,在两个人交流想法的时候,碰撞出了新的想法,那这就是1+1>2;或者平台的规模效应,平台用户网络扩大一倍,它的影响力增长不止一倍。如果之前你没有想到过这个层面,那这对你来说就是一个信息。
或者换用咱们听书来举例,如果你听完了一个30分钟的听书,发现它跟你过往的观点完全是一致的,用的事例也是你以前知道的,那么这30分钟听下来,你实际上没有获得任何信息。而只有它讲出了你过往没看到的视角,或者不知道的故事,也就是说给了你surprise,这才算是给你提供了信息。
这本书里讲到,加州理工学院有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和工程学教授,叫Carver Mead。他就在运用这个理念来训练自己的学生。在他的研究小组里,他们每周要开一次小组会议。在每次会议上,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复盘自己过去一周做过的那些,不起作用的、失败了的实验。为什么要分享这些失败的经历呢?因为这才是真正能够产生大量信息的地方。如果你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完全按照你的预期进行下去了,也得到了你预想中的结果。那么它其实没给你提供多少信息。但如果它没能按照你预想的进行下去,发生了意外,让你surprise了,那么这才是真正产生信息的地方,也是最值得交流的地方。
如果信息就是意外,那知识是什么呢?知识就是在我们跟这些信息、这些意外发生碰撞之后,我们把它收拢起来,反复地去验证,把那些真正有价值、有用的信息沉淀下来,或者做进一步的改进,这样就形成了知识。
所以,信息是无序的、杂乱的,但知识是经过验证的、严谨有序的、可以复用的。这样的知识才能产生像芯片、软件、跑车这样的有价值的产品,这样的知识才是我们前面说的财富。
所以,学习的过程,准确来说,就是把信息变成知识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能有增长。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增长,非常需要企业家,也需要给企业家创造有利于他们试错的环境。因为企业家在一次次地试验想法,一次次“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测试验证他们收集到的信息,然后沉淀下那些真正有用的,变成知识,进一步形成有价值的产品,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这句话,我们详细来解释一下。首先可以确认的是,按照“财富就是知识”,这些蕴含着知识的产品,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部分。还有另一个层面是,它们中的许多可以成为杠杆,撬动其他产品时间价格的下降。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芯片。尽管芯片产业本身体量只占世界经济的不到百分之一,但是显然,它对现代经济增长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吉尔德认为,芯片产业的最重要的产出其实是时间,是为各种其他生产活动节省的时间。在芯片的帮助下,我们能在给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东西,获得更多的价值。这无论从时间价格角度,还是从社会财富积累的角度,都体现了增长。
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来聊一个理论,就是“学习曲线”。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Theodore Wright提出来的,像波士顿、贝恩等知名咨询公司都会用它做分析。这也是吉尔德在职业生涯中花了大力气来研究的一种现象。他发现,学习曲线是广泛存在的。
比如在商业领域。假设,一家公司生产出了最早的智能手机。那么在初期,这种手机的价格一定很贵。因为他们要花很多的功夫、很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才能生产出来。但是随着智能手机逐渐被市场接受,销量上升,这家公司就会制造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在这个过程中会尝试出很多降本提效的方法。后来,很多同行加入,一起在竞争中优化技术。就这样,智能手机的价格就会一步一步地逐渐被打下来,生产时间也迅速缩短。这就是通过学习曲线实现的增长。波士顿咨询公司和贝恩公司曾经测算过经济中每个行业的学习曲线,发现,对多数行业来说,每销售增加一倍的产品,商品生产的单位成本就会下降20%至30%。
吉尔德认为,最典型的学习曲线,莫过于咱们都熟悉的摩尔定律。它是说,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换句话说就是,处理器的性能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
但摩尔得出这个预测定律,靠的并不是什么数学或者物理上面的测算,仅仅是通过对于行业学习能力的观察。这个看起来有些缺乏理论基础的定律,神奇地在现实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实践验证。每次在人们要对它产生怀疑的时候,总会有新的技术出来,让它继续生效。
这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市场中大量的个体,通过利润或损失、成功或破产,不断测试、确认出那些真正有助于降本提效的信息,让它们沉淀成知识,复用迭代。这个过程,不正是我们前面说的,学习的过程吗?吉尔德认为,这就是增长的本质。也就是我们这一部分的那个核心观点——增长,就是学习。
而且这里说的增长,不仅仅是指宏观经济层面的增长;对于微观个体来说,“增长就是学习”这个逻辑同样成立。
吉尔德在这里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的观点表达了不同意见。吉尔德认为,科斯错误地定义了公司成长的原因。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本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效率理论来解释企业的成长。根据这个理论,只要企业内部协作比外包成本更低、更有效率,企业就会成长。但是吉尔德认为,这只能解释公司的运营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公司为什么会成长壮大。公司的成长总是学习驱动的。
在总是发生惊人变化的动荡商业环境中,公司会发现,现有的知识总是很快就过时。所以公司总是需要获取新的信息,学习新的知识。这种学习来源于实验和测试,来源于意外和失败。而这些都发生在公司内部。即使互联网这么发达了,信息交流这么便利了,但这个学习过程依然只能发生在公司内部。
因为互联网促进的是一种“外显学习”,是一种公开的信息交流。但是,对公司成长最有效的学习是我们前面说的那种内部学习,学习的是一些直接经验、商业秘密,还有只可意会的隐性知识、公司整体智力的增长。这是一个亲密的、只能通过内部自由交流实现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公司制度其实是一种能确保学习能发生的制度;好的公司制度,则应该是一种能促使学习快速发生的制度。
好,以上就是Life after Capitalism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
在这本书里,吉尔德讲述了一套以信息、知识为核心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它由四个根本观点构成,分别是:金钱就是时间、财富就是知识、信息就是意外,以及增长就是学习。他以这些观点为基础,探讨了经济学领域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比如:人类的财富从哪里来?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什么?经济发展的未来是怎样的?等等。
要说明的是,今天我们只是推开了吉尔德思想体系的一扇门。顺着目前这些基本的结论,再往前推演,我们还可以探讨更多有趣的话题,比如政府在经济当中扮演的角色,理想金融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理想的货币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在书中也有涉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原书读一读。
在我看来,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解宏观经济的新工具,还是一套思考数字时代个体成长的新工具。曾经我们在解读《财富的未来》等书的时候提到过:在未来,个人价值将取代金钱,成为新的财富形式。面对人生抉择、个人成长,我们要从价格思维,转换为价值思维。价格思维就很像是这本书里反驳的那种,只关注货币数量、名义价格的思维,比如只用工资、奖金的涨幅来衡量自己的长进。但是在这里面有多少是时代的贝塔,有多少是通胀的因素,有多少是公司整体命运的起伏,又剩下多少真正是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看得清。但是,如果我们用“金钱就是时间”“财富就是知识”“信息就是意外”“增长就是学习”这些观念来看待个人价值的增长,似乎就有了很多好用的新工具。比如,一项任务、技能对于我来说的时间价格下降了多少?我从信息洪流中捕捉到了多少次有价值的“意外”?这个阶段我沉淀下了哪些本质上是个人财富的重要知识?我自己的学习曲线是怎么演化的?这些问题不管是每日、每月、每季度还是每年,都可以成为我们自我复盘的工具。
吉尔德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记住:You can only profit from what you know.你只能从你知道的东西中获利。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推动增长的主要因素,都不是更多的“hard work”,更不是掠夺、压榨,而是更聪明地工作,是创造新的突破,推翻旧的桎梏,引入新的知识,这才是让增长延续的根本路径。
好,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好,内容听完了。
特别提醒一句,现在正是得到电子书会员的5周岁生日。得到电子书,以及同样作为读书产品的得到听书,都为你准备了相关的优惠活动。现在购买得到电子书跟得到听书的联合年度会员,只需要469元。
假如你对这个产品感兴趣,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会员”两个字,就能看到相关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