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狗专家和沟通的艺术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这是脱不花给邵恒代班的第37天,我是帮脱不花代班的李翔。

代班讲什么呢?我想了想,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很喜欢的几个作家,以及我在上半年见过的几位朋友,他们分别给我的启发吧。当然,思想和洞察都是他们的,我只是转述。

1.

今天介绍的第一位大神,叫格拉德威尔。我前段时间认认真真把他的几本书重新看了一遍,仍然很有收获。估计很多用户都知道他。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就是格拉德威尔总结出来的。这个定律说的是,任何领域的顶尖高手,别管你多聪明,都必须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刻意练习。

格拉德威尔是记者出身,他给《纽约客》杂志写了很多年的文章。《纽约客》杂志可是记者和作家心中的一个圣殿。全世界作家都以在这本杂志上发表文章为荣,包括日本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树、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都给它写文章。

格拉德威尔厉害在什么地方呢?简单来说,就是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把顶尖记者的功夫用在写一个新领域上。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一波关于新闻写作的创新,叫新新闻主义。原来的新闻写作,过于刻板教条。比如经典的倒金字塔结构,上来先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主人公是谁,说完了再交代一些其他没那么重要的事,接下来如果还有空间,那就说说背景什么的。这么写,最初其实就是为了方便编辑删稿子。记者的稿子送到编辑部,一看版面放不下,那就从后往前删。

新新闻主义的创新,是把写小说的手法用到写新闻特稿上,怎么掌握讲故事的节奏、怎么去运用细节制造阅读快感等等。因为这个创新,当时出现了不少有名的记者,也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小说家都去当记者,写真实发生的事。后来的记者型的作家,也就是写非虚构作品的,都受益于这个变化。

到了格拉德威尔这里呢,他又做了一次创新。他掌握了这种非虚构写作的本领,但不是像其他记者那样,去写一个人物、一件凶杀案或者一次总统大选,而是用来写一些最新的行为心理学、脑科学的发现。

他在杂志社的编辑就说,他创造了一种“格拉德威尔文体”,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介绍新观念新发现。这也导致他很难被归类。有人把他看成是一个优秀记者,只不过别的记者给大家介绍的是新的大事,他介绍的是新的学术研究;也有人说他是一个科普作家;《快公司》杂志认为他是个一个管理学家,夸他是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不过这不重要,大家都爱看他写的东西就是了。

要论采访拿料写非虚构,格拉德威尔可能不是最厉害的;要论写科普文章的权威性专业性,他显然也不是。但是这两个加起来,他现在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了。所以真的是跨界出英雄。

2.

今天要给你分享的内容,来自他的一本文集《大开眼界》。这本书咱们得到电子书也有。书里面的文章,是他从1996年开始,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报道的精选。

这本书的英文名,直接翻译过来叫“小狗看到了什么”。这个名字来自于书里面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驯狗专家的故事。如果谁家的狗老是不听话,脾气特别坏,遛狗时要威胁街上遇到的小孩,或者在家里一不高兴就要大声叫还乱咬东西,这时候就要请一个驯狗师出马,来调教一下这条狗。

格拉德威尔采访的这个驯狗专家叫米兰。他能够跟狗交流,最凶猛的狗经过他的调教,也会变成一个小可爱。他就是一个我们常说的高手,非常擅长做自己的工作。得到现在也在做跟学系列课程,就是请每个领域里面的高手,来分享自己的方法,你也可以关注下。

你要是去采访这样一个高手,是不是会很好奇,当他面对一条很凶猛很彪悍的狗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满脑子都在盘算应该要怎么应对?格拉德威尔也是这样的。他就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采访米兰的。

不过,当他的工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说,自己发现了一个更好的问题,那就是,这条狗在想什么?当狗面对一个驯狗专家时,狗看到了什么信息,它是怎么处理这些信息的?这就是这个标题的由来。

而且,看完报道你就知道,这也是一个驯狗专家能够成功的原因。他能理解狗看到了什么、狗在想什么,狗的行为方式。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我们可能都见到过,遛狗的时候,两条狗碰面,然后就开始对彼此狂吼,如果不是主人拉紧狗绳,肯定就上去打成一团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两条狗互相打量之后,觉得对方来者不善,所以就要发动攻击。不过,在动物行为学家看来,其实是两条狗先观察了自己的主人,然后才开始互相打量。你这么想,是因为没了解狗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狗会开始攻击对方呢?按照动物行为学家的解释,很有可能,是它观察到主人无意中发出了紧张的信号。

原因很简单,两条狗碰面,两个主人肯定会很担心,这两条狗是不是能和平共处啊,它们会不会冲对方嚷啊。这时候,主人就会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眼睛睁大、嘴巴张开。狗就会把主人的这种表情,解读为,嗯,情况不妙,我要发起攻击。如果你再拉紧皮带,在狗看来,情况就更严重更紧张了。

理解狗的行为方式的一个关键在于:狗会非常在意人的动作和表情,也很留意人发出的信号,这在动物里是很少见的。

有一个人类学家就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这一点。在这个实验里,实验者会摆出两个杯子,其中一个杯子下面放着食物,另一个杯子没有。如果右边那个杯子里有食物,人用手敲一敲这个杯子,眼睛也看着这个杯子,几乎每一次,狗都会走过去,把杯子翻开找到食物。但如果把实验里的狗换成黑猩猩,黑猩猩就不会这么做,虽然黑猩猩看起来跟人更像。

这个实验要说的不是狗比黑猩猩更聪明,而是狗对人更感兴趣,狗能够主动解读人的动作、人发出的信号。

理解了狗的这个行为逻辑之后,你就能理解驯狗专家的秘诀了。驯狗专家去驯狗,尤其是别人养的宠物狗。他采取的方法不是向狗证明自己是老大,要狗听话,不听话就揍,听话就给吃的。他的秘诀是,给狗发出正确的信号,因为狗是能够解读信号的。

格拉德威尔把米兰驯服一条恶犬的全过程录了像,然后请两个专门研究动作分析的专家看,请他们分析米兰在驯狗过程中的动作和表情。专家就发现,米兰在驯狗的动作中有很多细节,但如果总结下来,其实就一句话:不是控制,而是引导。

驯狗师首先站得很稳,这是传递出自己很淡定的信号,不会一吓就跑。然后,他没有主动出击,而是让狗狗采取主动。狗狗围着他打转、跳跃、扭动,驯狗师就跟着狗的节奏在一起动。狗停下来,驯狗师也停下来。等到狗安静下来,驯狗师就去抚摸狗,这种触碰要让狗理解是互动,不是攻击。

小结一下就是,驯狗的关键,其实不在于你要多强势,多具有主导性,而是要给狗发出正确的信号。狗会非常在意人的身体传递出的信号。身体向前就是有攻击性;向后代表没有威胁。如果你表情紧张、站姿松垮垮的,那狗就可能欺负你。你要是再屏住呼吸,狗更会认为情况紧张,必须得主动进攻了。

你听到这里发现没有,这个驯狗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聊一种沟通技巧。特别是那种非常艰难、接近于“鸡同鸭讲”的沟通。

在这种艰难的沟通场景中,你要去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然后你要顺着对方的逻辑,去发出正确的信号。这个过程,不是强势地单方面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是引导对方来理解你的需求,让对方理解你的逻辑。

格拉德威尔在自己的文章中,还聊到了这个沟通方法在别的场景中的应用。

他采访了一个治疗自闭症儿童的专家。他观察了专家怎么跟自闭症儿童沟通,让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平静下来。当时房间里正在放音乐。这个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大吵大闹,最后索性趴在地上,手脚并用扑腾着。这个专家没有对孩子提要求。相反,他也在孩子的旁边趴了下来,并且有节奏地晃动肢体。孩子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跑,他也跟着孩子跑。当孩子停下来时,他也停下来,然后轻轻晃动孩子的身体,问孩子:我们跳舞好不好?

他就发现,这位治疗自闭症的专家,和之前提到的那位驯狗高手,表现很接近。他们没有要表现出自己是权威,以强硬的方式要求对方平静下来,听自己的;相反,他们都是以一种很温和但是坚定的态度,去引导对方。

好,总结一下。我们从这些高手身上能学到什么?

首先,跨界出英雄。格拉德威尔就是把非虚构的写作手法,用在写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上,结果大受欢迎;

其次,从驯狗专家身上,我们能了解到,狗是一种很关注人的信号的动物,所以,遛狗时两狗相遇,主人自己先别慌。

接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沟通上的启发。面对很艰难的沟通场景,比如对方情绪激动,根本不听你的,你要做的不是去显示权威掌控局面,而是先了解对方看到的是什么,因势利导发信号,去引导对方把对方带回到一个正常的节奏里。格拉德威尔写了一句话特别好,就是要先进入到对方的世界,再把他带出来。

你有没有遇到过艰难的沟通场景,是怎么解决的?也欢迎你留言分享下。

好,这就是今天《邵恒头条》的全部内容,祝你在接下来的所有沟通场景中,都能把对方引导进你的节奏里。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