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新书盘点 | 为什么要做「时间的朋友」?(2020年第48周)

你好,我是陈章鱼,欢迎收听《每周新书盘点》。

这是2020年的第48个周日了,又到了我陪你一起盘点每周好书的日子。这一期音频,我将为你推荐3本最值得你关注的新书,而且这3本书指向一个共通的主题。什么主题呢?两个字,时间。

一年有52周,到了第48周就意味着,还有将近1个月的时间,2021年跨年演讲就要开始了,受这么多年跨年演讲的影响,「时间的朋友」这个观念也是深入人心。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为什么要做时间的朋友呢?时间这个朋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呢?

这周就有3本书,虽然话题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时间这件事儿,都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我想把这3本书推荐给你。

我要为你推荐的第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你在每天听本书可以找到这本书的解读版。

为什么觉得累呢?平时咱们想到的答案,那就是缺乏锻炼呗,不注意营养呗,生活不规律呗,听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那就是我们的时间观,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是不是了解自己的生物钟。

生物钟是一套复杂的调控系统。而且生物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和外部世界的时间,并不是完全匹配的。外部世界的一天,就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而生物钟对一天的设定,可能短点,也可能长点,因人而异。说白了,生物钟并不「准时」。所以,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不断校准自己的生物钟,让它跟外部时间一致。

正是因为生物钟有「需要校准」这个特性,才产生了不同时间类型的人。有些人,生物钟的一天比外部世界的一天短,他就更容易早起,会成为云雀型。相反,如果生物钟的一天比外部世界的一天长,这个人就是猫头鹰型,晚睡晚起的那种。

讲到这里,有必要为猫头鹰型的人说句公道话了。既然生物钟是先天的生物程序,时间类型就不该有好坏之分。

过去,很多文化里都有一种观念,觉得早起的云雀更好,熬夜的猫头鹰更懒惰,这种观念其实是生产方式决定的。你想想,农业社会,生产依赖光照,所以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起的人自然会更富有。但是,如果是在狩猎社会呢?这本书的作者就认为,在狩猎社会里,猫头鹰型的人反而更有生存优势。因为他们更能抵抗困意,在夜晚保持清醒,也就更有机会捕到猎物。

所以作者说,对生物钟多些了解有一个额外的好处,你会发现,晚起的人,不一定是懒惰,早睡的人,也不一定是生活太过无聊。这样,我们就能对不同的生活方式,抱有更宽容的态度。

那我们要想校准生物钟,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就是利用生物钟可以校准的机制。你可以把生物钟想象成一个荡秋千的人,一天的周期相当于荡一次的时间。如果想精准控制荡秋千的节奏和幅度,就需要有人在背后推它。这个推的人是谁呢?就是外部环境释放的各种信号。

影响最大的信号,其实就是光照。

白天多见光,生物钟周期就会变短;晚上多见光,生物钟周期就会变长。你肯定想到了,校准生物钟的方法,就是人为制造明暗变化。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教你怎么睡个好觉的书都会说,晚上睡不着,一定不要看屏幕;早上起不来,可以打开窗帘,让阳光进来。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明暗变化规律的环境里,你的生物钟自然也会越来越规律。

当然,这只是调节生物钟的一种方法,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方法,推荐你收听这本《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二本书,叫《写作这回事》。你在得到电子书还有每天听本书都能找到它。

这本书的作者可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斯蒂芬·金。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数量多到什么程度呢?有200多部短篇小说和40部书,总销售量超过3.5亿册。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把斯蒂芬·金的小说全部卖到美国,美国就是人手一本斯蒂芬·金。

就算你没看过斯蒂芬·金的小说,你肯定也听说过两部著名的电影,一部叫《肖申克的救赎》,一部叫《闪灵》,这两部电影的原著都是斯蒂芬·金的小说。

斯蒂芬·金不仅小说质量高,而且,他还是一个特别能写的作家。他一直持续写了40多年,平均每年都有一部新作品。

那咱们就好奇了,斯蒂芬·金是怎么做到这么高产的呢?结果很有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因为按照咱们的想法,作家嘛,写作当然是靠灵感嘛,小时候都学过那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嘛。所以在咱们想象中,作家就应该一边端着酒,一边夹着烟,滋喽一口酒,叭叭两口烟,一会儿状态上来了,铺开稿纸,下笔千言,都不带改标点符号的。

其实,现实中的作家哪会这样,斯蒂芬·金在这本书中披露自己的写作心法,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定点、定时、定量。

斯蒂芬·金说,一个作家应该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关上房门下定决心,定好每天的写作目标,比如每天一千字,不达目标绝不开门。

早年斯蒂芬·金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一位主持人就问斯蒂芬·金是如何写作的,他回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主持人似乎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斯蒂芬·金确实没开玩笑,他是认真的。不管是一篇短文还是史诗巨著,确实都是作者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你看,这就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真实世界的作家,不像是那种激情四射的艺术家,更像是一个手工匠人,写小说就像是做雕刻,靠的就是日积月累的,一点一点,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另一位著名作家,就是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都陪跑的村上春树,他就说,在他看来,写小说要有一种跑马拉松的思维,就是,今天如果不想去跑步,反而才更应该去跑步。

你看,这就是马拉松思维,就是不等待灵感,不依靠时机,靠的是坚持长期主义,时间自然会慢慢把你变成更优秀的人。

如果像写作这样的创意工作都能依靠坚持成功,其他的事情还有什么做不成呢?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三本书叫《两京十五日》。同样,你在每天听本书还有得到电子书都能找到它。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在小说里你会发现,时间成了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

公元1425年,那是明朝洪熙元年。当朝的这位洪熙皇帝朱高炽,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

三年前,这位洪熙皇帝的父亲,也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朱棣,刚刚把大明王朝的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从此大明王朝有了两个国都,正都北京和留都南京。

但是洪熙皇帝自打登基,就从心底里希望能把国都搬回南京。不巧的是,这一年从开春以来,南京城频繁地震,竟然有三十次。要知道,在封建时代,国都闹地震被看作是一种极为不祥征兆。一方面为了安抚南京的军民,一方面为了提前布局迁都事宜,洪熙皇帝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

太子坐船前往南京,没有想到,就在南京城大大小小官员来到码头欢迎太子的时候,太子乘坐的船突然爆炸。不论跟随太子的北京官员,还是岸上的南京官员,几乎都被炸死,只有太子侥幸逃脱。

这时,太子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密诏,北京城已经发生变乱,皇后被迫发出密诏,暗示这些乱象的背后,是一位皇室成员正在密谋夺取皇位。再加上码头的那场爆炸,更加证明,政变的幕后黑手在北京和南京都有布置,想要同时谋杀皇帝和太子。

太子发现自己面前摆着两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他必须在十五天之内,抢在南京爆炸的消息之前赶回北京,不然,那位谋反者一定会对外宣布,皇帝驾崩、太子遇害,自己应该按照顺位继承皇位。第二个难题,是参与这场阴谋的人数之多,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从南京到北京沿途的官员,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对方的人,实在是难以判断。从南京到北京有两千多里路,要隐姓埋名,逃过敌人的追杀,还要每天赶两百里的路,在太子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时,有人给太子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可以借助漕运,也就是沿着大运河,坐船赶往北京。虽然坐船看起来比骑马要慢,但是船不用停下来休息,可以昼夜不停地赶路。运河上就有一种「进鲜船」,运输的是各地进贡给北京的水果蔬菜,为了保证贡品不腐坏,这种船就是昼夜不停赶路,运河沿岸的官员也不敢阻拦。如果可以藏在进鲜船上,不仅十五天内一定可以赶回北京,路上还能减少很多麻烦。

接下来的所有争斗、机谋,几乎全部围绕着时间展开,不管是太子,还是政变的那一方,谁能夺取更多时间,谁就能取得胜利。虽然咱们一辈子可能都遇不上小说里那样激烈的情节,但是我强烈推荐你读一读这部小说,看他们对于时间把控与争夺,你更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时间的朋友」。

好的,以上就是本周推荐的3本好书:《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写作这回事》《两京十五日》。我又和你一起,盘点了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新书。

我是陈章鱼,祝你周末愉快,我们下个周末再见。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前往收听/阅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