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周鸿祎,是怎么成为“车圈C位”的?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2024北京车展历时10天,正式落幕。第二个是,多个电商平台宣布,今年618取消预售制。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上周末,5月4日,2024北京车展正式落幕。10天时间里,一共有89.2万人次参观,展出了全球首发车117台,新能源车型178个。除了汽车品牌,还有将近500家海外零部件厂商参展。

但是,说到这,我姑且做个大胆的猜测,前面这些车展上的主要内容,除非你平时关注汽车行业,否则大多数人应该都没刷到过。大多数人刷到的是什么呢?按照微博和抖音的发布量算,你最有可能刷到的,应该是两个人。一是雷军,二是周鸿祎。这也是今年车展上热度最高的两个人。

刷到雷军好理解,毕竟,小米SU7刚发布没多久,热度一直在。但是,周鸿祎在车圈的热度又是怎么来的呢?毕竟,就在今年3月之前,周鸿祎跟车圈的绑定都不算深。直到3月底,周鸿祎跟哪吒汽车这层投资关系,才被多数人知道。紧接着不到1个月,周鸿祎就成了车圈的顶流之一。

关于周鸿祎的走红路径,咱们前段时间刚刚讲过。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这个话题的另一个角度。就是回到我们自己,到底要不要学周鸿祎?假如学,又该学点什么?

乍一看这个问题,答案好像很明显。周鸿祎之所以走红,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大量的社交。你看,最早宣布换车,邀请车企推荐,这是在跟整个车圈社交。紧接着,拍卖自己的迈巴赫,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二手车商人,这也是社交。再比如,前几天做客小鹏飞行汽车的直播间,这个动作还是带着社交属性。

总之,一边社交,一边走红,这件事看起来好像再划算不过。既有了流量,又结识了各行各业的朋友。这么有效率的行动,当然要学。

但是,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组很有趣的社会学研究,研究者是清华大学的社会学副教授何晓斌老师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蒋君洁老师。两位老师研究了1131家中国企业样本,大多是成立8年以内的公司,主要就想搞清楚,企业家在社交这件事上的得与失。看完你会发现,社交对企业的作用,比想象中要复杂。

这个研究主要有这么三个关键结论。

第一,跟全国老百姓的平均值比,企业经营者花在社交上的时间,确实要多得多。

首先,关于老百姓平时怎么花时间,咱们国家其实一直有一个官方的统计机制,叫,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由国家统计局发起。主要就是看看全国人民每天都是怎么利用时间的。包括用多少时间睡觉,用多少时间上网,用多少时间社交等等。这个调查之前做过两次,第一次是在2008年,第二次是在2018年。而要特别提醒的是,第三次调查就在今年,眼下正在启动中,你所在的城市也许已经开始了。

而根据最近的一次,也就是2018年的统计结果,中国人平均每天花在社交上的时间,大概是24分钟。其中男性27分钟,女性22分钟。休息日32分钟,工作日21分钟。这是全国居民的平均值。那么,企业家的社交时长是多少呢?是每天大概4小时。没错,240分钟,是全民平均值的10倍。

按照统计里的数据,企业家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平均是54%,也就是,一天24小时,有13个小时在工作。而这1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有9个小时用在企业的对内管理,而剩下4个小时,全都花在各式各样的社交上,包括开会、公关招待、联系生意等等。

你看,做企业,还是挺需要跟人打交道的能力的。

那么,这么大把时间花出去,都换来了什么好处呢?这就是这项研究的第二个结论。也是最关键的结论。

注意,重点来了,根据统计,并不是所有的社交活动,都能够带来业绩提升。社交对企业有没有帮助,关键看,这个企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假如这个企业处于创立的前5年,那么企业家的社交时长,跟企业的业绩正相关。也就是,单从数据上看,对于5年以内的初创公司,企业家确实应该多出去跟人打交道。你社交越多,企业的业绩就越好。

但是,假如这个企业已经成立6到8年,也就是相对成熟的公司,那么企业家的社交时长,跟企业的业绩,是负相关的。没错,对于6到8岁的,相对成熟的企业来说,一把手越是四处社交,企业的业绩反而越差。

再重复一遍,对于1到5年的初创企业来说,一把手越花时间社交,业绩越好。对于6到8年相对成熟的企业来说,一把手越花时间社交,业绩越差。从这个角度看,为什么企业家里,很多大佬反而不爱社交。未必是高傲,只是因为缺少性价比。

那么,这个结果是怎么发生的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咱们要说的第三个重点。

社交的价值之所以出现分化,主要是因为,对不同阶段企业来说,社交的杠杆作用不一样。

越是初创公司,尤其是高度依赖创新的公司,早期越需要打开知名度。这个时候,社交的杠杆作用就强,能帮你快速把热度做起来。但公司成熟以后,你懂的,越是大公司,社交的成本越高,动不动就得搞点正式的招待会,或者论坛之类,花销肯定更大。但同时,这时公司的知名度潜力,已经被开发得差不多了。这就好比,从60分提高到80分容易,但从80分提高到100分就难。

同样,这个逻辑或许也适用于那种跨行业的新业务。比如,你原来是做杀毒软件的,但现在要进入车圈。这几乎等于新建一个企业,因此这时多多社交,也许就是个性价比很高的策略。

好,关于这项研究,咱们先说到这。最后提醒一句,这项研究针对的只是平均情况,未必适用于所有具体的企业。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参考。同时,这个研究更有价值的地方,不仅在于逻辑分析层面,也在于它找到了5年这个具体的时间分界点。假如你是做企业的,也许可以看看自己每天在社交上花的时间,再对照一下自己公司的年龄,算算社交这件事的性价比。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天猫发布消息,今年的618,要取消预售制。据说其他的电商平台也有跟进的打算。预售制,也就是用户在618之前先交一部分订金,锁住商品,等618当天再交尾款。

取消预售制,这个变化还是挺值得留意的。这背后也许反映了一个趋势,就是在卖家与买家的拔河中,平台的天平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往买家这一端倾斜。

首先,咱们得知道预售制对平台意味着什么。它是平台留住头部商家的关键砝码。这个预售制,天猫从2013年就已经开始实施了,而且好处很多。一来,它可以缓解大促当天服务器的压力。二来,商家可以根据预售期间的情况备货,避免库存过多或过少。

而且这个预售制,对小商家的影响其实不大。因为小商家的库存波动本来就小。它真正影响的,是那些平台上的头部商家,尤其是卖大件的。比如,淘宝的老牌头部,林氏木业,主要卖家具,每一件都需要现生产。有了预售,他们就可以不多不少,卡着订单量生产。

换句话说,预售制的本质,其实是C2B,注意,不是B2C,而是C2B,也就是,消费者对企业。消费者提供数据,提供需求,而企业按照需求生产。

按照定制程度从浅到深,C2B分成三个模式。最浅层的是聚定制,类似于团购,也就是把买家的需求聚集在一起,商家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最深层的是深度定制,就像卖全屋家具一样,每个订单都是按客户的需求单独做。而处在中间的,叫模块化定制,也就是部分定制。

而电商的预售制,就属于这个最浅层的聚定制模式。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帮企业避免库存危机。在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早期,优质商家是有限的,平台为了留住他们,普遍采取这个预售制模式。

但是,随着这个模式运行了10年,很多附带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就在今年年初,中消协发布了《2023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里面列出了十大消费投诉热点。排在第一的就是,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涉及的问题包括,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保价、承诺赠品不兑现等等。

你看,从这些描述里,我们能隐隐读出一个信息,就是在C2B的预售制里,商家是占有相当的主动权的。就像前面说的,这个设计的考虑之一,也是想留住商家。

换句话说,在这个时期,电商平台一直在努力保持天平的平衡。但现在,取消预售制,按照行业内的说法,也许是一个天平倾斜的信号,买家的优先级,正在超过卖家。

这个变化背后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现在的电商跟10年前相比,已经到了供给过剩的时代。商品、商家和平台都越来越多,因此消费者就变得更稀缺。换句话说,今年天猫取消预售制,或许是个开始。未来一段时间,简单化或许会成为一个趋势。预售制,远没有直接降价来得痛快,谁花里胡哨的动作越少,谁越有可能赢得用户。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社交对企业家有什么用?我们说了来自社会学家的定量研究。5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成立5年以内的初创公司,企业家越花时间社交,企业的业绩越好。而6到8年相对成熟的公司,企业家的过多社交反而不利于业绩。

第二,电商平台为什么取消预售制?预售制的本质,是C2B。取消预售制,或许意味着平台的天平,正在进一步向买家端倾斜。这背后的原因,是电商已经进入供给过剩时代,买家变得比卖家更重要。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