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李仲轲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叫作《从一线城市退回成都,打工人找到幸福感了吗?》。这篇文章说的是,很多之前待在北上广的年轻人,决定前往成都打拼之后,发现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是因为成都交通比较拥堵,工资水平也偏低。
这篇文章挺扎心的。成都绝对是一个网红城市。由于成都的生活节奏舒适安逸,所以它成为很多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的第一目的地,但现实却很残酷。这样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在“逃离北上广”之后,年轻人也要“逃离”像是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么?他们会去哪呢?
最近,我阅读了一份报告,是由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名字叫作《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这篇文章用了翔实的数据勾画出了中国人才的流动情况,尤其是中国高学历人才的流动。
我觉得比起一般的印象流,这份报告能给我们一个关于年轻人流向哪里的更准确的答案。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和你分享一下这份报告的内容。
在开始之前我得和你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说这份报告能说明高学历人才流向哪里呢?这主要是因为,报告数据的来源是智联招聘的用户,这个群体比较特别,85%以上具有专科以及以上学历,这样的比例远高于全国14.6%的数据。
人才往哪流动是一个挺大的话题,而这份报告的研究方法是看一个小切口:就是看看有多少人会进行跨城求职,也就是那种在一个城市居住,但是也会把简历投向另一个城市的行为。
那好,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份报告,一个一个来回答关于年轻人流动的问题。
我们先来说一个“仿佛很普遍”的现象:年轻人都在“逃离北上广”么?
当然不是。我注意到报告里有这样一组数字:在2019年,有24.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把简历投到北、上、广、深,有28.7%的海归会把简历投到北、上、广、深,但是在全国的范围内,只有20%的职场人会选择把简历投到北、上、广、深。这说明,对于刚刚进入职场,尤其是一些在海外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去北、上、广、深打拼。
其次,即便是离开北上广的人,也不都是“逃离”。
我在报告中看到另一个趋势,那就是很多年轻人换城市,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换城市往往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且选择空间越大的人,越愿意主动换环境。
从学历上看,在那些有意愿跨城流动的人才当中,有超过一半学历在本科及以上,这个比例显著高于求职总体的数据。从工资上来看这个趋势更明显了,报告的数据显示,只要工资跨过了6000元大关,一个人比起留在本地,更可能选择跨城市求职。
总体来说,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人,越愿意进行跨城市流动。这些人可能有更强的自信,相信自己在别的城市也能吃得开。
那好,听到这里你可能又会问了。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越是对自己未来有信心的人,越愿意跨城市流动,那么他们又会流向哪里呢?
如果我们只看综合数据,会觉得,中国的人才的确有离开一线城市,前往二、三线城市的趋势。但是如果更深入看数据,你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指向两个有意思的“小趋势”。
比如报告发现,在2018年,二线城市的人才净流入占比达到了4.9%,但是在2019年,二线城市的人才净流入下降到了1.1%。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在逐渐趋向平稳。
与此同时,三线城市的吸引力在增加。2018年三线城市还处于人才净流出的状态,但是过了一年之后,三线城市的人才净流入达到了1.8%,在一、二、三、四线城市中处于最高水平。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上,一般我们认为是三线城市的廊坊、潍坊、呼和浩特都排进了前50名。
这说明我国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三线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持续增加。这是第一个“小趋势”。
第二个“小趋势”是,一线城市也不是铁板一块,人才在持续“向南流”。
广州成为北、上、广、深中,唯一一个对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加的城市。2016年,广州流入人才占比为0.3%,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扩大到了0.6%。这个比例乘以广州1500万的常住人口,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流向广州的人才中,有30%都是来自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大城市,横向对比一下,北京的流入人才中,只有不到15%是从别的一线城市流入的。
深圳表现也不错,不过,这两年人才流入深圳的增速有所放缓。
说完了人才整体的流动趋势,你可能会问了,那人才为什么流动呢?各个城市吸引他们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我结合这份报告对十座热门城市的分析,和你聊聊这个问题。这十座热门城市分别是北、上、广、深、天津、武汉、南京、成都、重庆、杭州。
首先,人才政策是影响城市吸引力的最直接因素。
报告分析说,北京和上海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后,开始控制城市人口,这导致了这两个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和这两个城市形成对比的是深圳。在过去几年,深圳的落户政策逐渐放宽。比如2016年,深圳将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的租房相关补贴提高至15000、25000、30000元,2017年深圳的落户政策放宽到35岁以下的专科学历人才。也正是因为如此,深圳有25%的流入人才来自剩下三个一线城市,这个数字仅次于广州。
其次,一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和购房门槛,也会影响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我相信听了我刚才的叙述,你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广州为什么能成为一线城市中最有吸引力的城市。
报告给出的答案是,广州生活成本很低。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133个城市中,广州的生活成本排在第68位,在四座一线城市中排名最低。
相比起其他三个一线城市,广州的购房成本有突出优势。按照2018年的数据,在广州买一套房的成本,相当于一个家庭15年的年收入。而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三座城市,买一套房则需要一个家庭至少21年的年收入。
为什么能不能买房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你可能听说过一个概念,叫“上车”。这说的是在一座城市买房,相当于搭上了一列快车,可以通过房价的增值,分享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红利。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上车”门槛较低,这就成了它吸引人才的一大原因。
当然,我相信你也清楚,总体来说,以上两个影响因素,也就是户籍政策和生活成本,对一线城市的负面影响比较大。二线城市在这两方面有更强的竞争力。
不过我发现,二线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主要还是来自它的发展潜力上。
这个发展潜力分两头说。首先,薪资水平代表着这座城市目前发展的水平。一个年轻人肯定不希望换了一个城市工作之后,工资出现明显的跳水。
在这方面,成都和天津就是一个反例。这两座城市在过去几年中,人才流入呈现出由正转负的趋势。这是因为成都和天津的工资水平偏低,在全国十大热门城市中,成都和天津的平均工资处于倒数一二的水平。
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潜力的另一个维度,就是它的产业结构。根据报告的数据显示,一个城市的互联网产业越发达,它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强。
杭州就是一个典型:在2019年,杭州29%的流入人才,都选择了互联网产业。
这种现象在成都和重庆之间那就更明显了。在过去几年,成都的人才持续流入到重庆,这和重庆发达的互联网产业离不开干系。重庆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在2013年有640个,到了2018年发展到2500个左右。流入到重庆的人才当中,超过25%都选择了从事互联网行业。
我们对比一下,成都在2019年的流出人才中,有30%都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这也说明随着时代变化,传统行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重庆凭借着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做到了从网红城市成都这里“虎口夺食”。
好了,《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我就分享到这里了,我在文稿中也把整个排名放上去了,供你查看。
其实关于年轻人愿意去哪一个城市工作,我最近还有另一个感受。年轻人之所以愿意流向某些特定产业,比如互联网产业,可能不仅仅是这个产业发展快、收入高。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它能汇集更多的同龄人。毕竟无论我们选择在哪个城市工作,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始终是身边的一群人。
我也想借此机会发起一个调研:我想邀请你跟我分享,如果你有一个换城市的机会,你会选择去哪里呢?这座城市对你的吸引力体现在哪里呢?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