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韩亮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今天是春节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相信有不少人突然回归工作会感到不习惯,觉得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工作。如果你也是这样,不必担心,每个长假过后都有很多人陷入疲劳的状态里,这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假日综合征”。假日综合征只是暂时的,通常过几天就调整过来了。
不过,有一种情况可要比假日综合征严重多了,那就是职业倦怠。就在这个春节假期,我读了简单心理发布的《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戳此查看)。读完后我发现,居然有超过一半的中国职场人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非常值得引起重视了。
其中又有两类问题特别突出,一类是“无意义感”。有61.98%的受访者说,他们认为自己做的工作没什么价值,成就感很低;另一类问题是“情绪耗竭”,占到了全部受访者的47.52%。“情绪耗竭”这个术语你可能有点陌生,我稍微解释一下:这里说的耗竭,是指消耗和枯竭。情绪耗竭,顾名思义,就是说人的情绪几乎用光了,没办法再应对工作。
我好奇的是,“无意义感”和“情绪耗竭”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怎么会成为中国职场人的普遍困扰呢?一旦陷入这两个“坑”,又该怎么自救?带着这些疑问,我采访了两位得到老师。一位是心理专家陈海贤老师,他是得到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亲密关系30讲》的主理人,最近刚刚上线了新课程《家庭关系21讲》,我请陈海贤老师重点解答了关于“情绪耗竭”的问题。
另一位老师是职场教练汤君健,他在得到开设了《怎样成为带团队的高手》《给中层的管理课30讲》等课程,也很受欢迎。我请汤君健老师讲了讲该如何应对工作中的“无意义感”,他给了我几条特别有价值的职场建议。
在今天和明天的《邵恒头条》中,我会分两期来跟你分享两位老师的观点。今天播出上期,我们先来说说和情绪耗竭相关的问题。
老实说,我最初看到“情绪耗竭”这个说法时,内心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我们都知道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可是,为什么情绪会消耗甚至会枯竭呢?
对于这个问题,陈海贤老师解释说,人的情绪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应对压力。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是情绪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了下来。比如当人面对野兽的时候,无论是战斗或逃跑,都是通过情绪来行动的。而在现代职场里也是一样,无论是突然碰到紧急任务、工作上遇到挫折,还是被同事不公平对待,这些外界的压力都需要人们调动情绪去应对和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也是一种情绪劳动。
但很多人意识不到的是,情绪是有限资源。打个比方,你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想象成一个小水池,每处理一件事,你都要从中舀一些水出来。可你想,要是压力特别巨大,又持续存在的时候,超出了你的情绪承载能力,会发生什么?你会不停地舀水,可又始终得不到喘息和补充,最终,水池里的水就会被舀干,情绪用光了,你也就陷入了情绪耗竭。
我举个例子,比如当上级交给你的工作量特别大,你怎么做也做不完,或者,有个同事和你“不对付”,总是话里话外跟你找茬,对你挑刺,无论你怎么做心理建设,就是没法应对。长期下来,你的情绪就会慢慢耗竭。情绪耗竭之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会进入一种麻木和僵硬的状态,就好像是冷冻住了一样,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对待工作也会被动地、机械地应付。
对于情绪耗竭,我还在身边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有一位朋友和我说,他自己现在的状态就非常符合情绪耗竭的特征。我这位朋友说,他的工作压力一直特别大,最近这段时间他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古怪的状态中。首先,他在工作中极度麻木,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不敏感。前段时间,有同事跑过来跟他说“你知道吗,领导刚才在会上表扬你了”,没过几天,人事又过来跟他说“公司决定年底给你发一笔奖金”,可是他听了之后,完全没感觉,甚至还会从负面角度去理解,觉得“不就是还想继续压榨我吗?”
而另一方面,我这位朋友在工作之外又变得特别敏感,很容易炸毛。以前他对孩子很有耐心,但现在,孩子在家里只要发出一点噪声,他都觉得很烦躁。有一次,孩子只是叫了他一声,他就差点暴跳如雷。他说,感觉自己越来越没办法用理性去控制行为了。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一种更极端的表现,就是“去人格化”。我在《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点击查看)中看到,有五分之一的受访职场人出现了“去人格化”的现象。到底什么是去人格化呢?我也问了陈海贤老师,他告诉我,所谓“去人格化”,简单来理解,就有点像是把人“物化”。不把人当成人,而是把人当成完成任务的工具。具体到职场上,就是强调人理性的那部分,压抑感性的那部分;或者只注重和工作目标有关的部分,把生活、家庭和人际关系当成没用的东西摒弃掉。
一旦去人格化,人就会发展出一种“视人为工具”的态度,对周围的同事会变得非常冷漠。举个例子,同组的同事生病住院了,一般人是不是会同情,会发微信慰问一下?但是“去人格化”的人就不会,他只会想这位同事手里的活什么时候能交,会不会耽误进度?这样的人成了管理者,会对下属非常苛刻,没有人情味儿,慢慢地整个公司的工作氛围也会变得功利化。其他员工要么就适应这种氛围,自己也变成这种心态,要么无法适应,陷入长期压抑的状态。
陈海贤老师说,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情绪耗竭的时候,要特别警惕,因为这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长期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发展成抑郁。就算没有抑郁,在情绪耗竭的状态之下,你也很难再去自我提升,更不要说有良好的职业发展了。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从情绪耗竭的状态之下出来呢?陈海贤老师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远离压力源一段时间,让情绪的“池子”休养生息,获得补充。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发展更加灵活、有弹性的心智。压力虽然还在,但你能处理得更好了,也就避免了情绪耗竭。
具体怎么做呢?陈海贤老师给出了四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制造一个能让情绪资源自动恢复的心理壁龛。
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一个特定的地方,比如公司或家附近的公园,或者房间里某个布置得很舒服的角落。这个地方一定要能让你安静下来,你可以读一点书,听些音乐,或者做一做冥想。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由你自己做主。只要身处这个“心理壁龛”中,你的情绪资源就会得到补充。
第二条建议,是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人际网络支持系统。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以外,你都需要寻找一些伙伴,认识一些朋友,聊聊工作和爱好,说些能交心的话题。这样一个人际网络支持系统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是你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工作之外,还有更多的价值,避免“去人格化”倾向的出现。另一方面,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会给你安慰和鼓励,变成一张心理上的安全网,把你给托起来,不让你掉下去。
陈海贤老师给出的第三条建议是:要经常思考“什么是我能控制的,什么是我控制不了的”。
为什么工作总会带给人很大压力呢?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我们掌控不了,而我们的脑袋里老是要去想着这些事,这种时候人是最消耗情绪资源的。当你能时刻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不想那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专心把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做好,那你对工作就会多一份掌控感。
第四条建议是:把眼前的工作纳入你自我发展的长期规划中。
陈海贤老师说,在工作中最糟糕的心态,就是认为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心态,会让你把公司和自己当成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而这个时候,你的情绪资源会消耗得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份工作看作是你主动选择要走的一段路,专注于从中获得的成长,那你就能从压力中看到意义。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跟你分享了心理专家陈海贤老师对于“情绪耗竭”的看法和建议。希望你能意识到,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好自己有限的情绪资源。无论对于身心健康还是职业发展,这都非常重要。
另外,陈海贤老师专门为得到用户制作了一份职场压力自测表,我放在了文稿后面。通过这份自测表,你可以对自己的职场压力和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在明天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职场倦怠这个话题,会请职场教练汤君健老师来聊一聊怎么应对工作中的“无意义感”。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