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 拜登2万亿基建计划为何要大力投资公共交通?

策划人:李仲轲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我注意到,不少国际媒体在关注一件事:美国总统拜登将会在本月28号在美国国会发表讲话。根据计划,拜登在这次讲话中,会重点介绍一个花费2.3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咱们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其实是拜登的“第二把火”。在3月15号,拜登就签署了他上任以来的第一项重要计划,那就是1.9万亿美元的新冠纾困法案。这个法案会向很多美国人发放现金,并且为疫苗分配工作提供资金。

我估计你听到这里会有一个疑惑,拜登作为美国刚上任的新总统,颁布新冠纾困法案在意料之中,毕竟是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为什么拜登提出的第二个重大法案,会把重心放在基建上?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结合多家媒体的报道,和你聊聊拜登基建法案。这个基建法案也可以作为,我们观察拜登执政思路的一个切口。

咱们先来看看拜登打算把2万亿美元花在哪些方面。如果站在鹰眼视角,看全景图的话,你会发现拜登的计划那是雨露均沾,覆盖了美国基建的方方面面。比如投资建设公共住宅、供水设施、宽带,投资建学校、医院,投资修路、修机场等等。从交通到卫生到文化教育,各类基础设施服务一应俱全。

不过我注意到,不少美国媒体的讨论,都聚焦于拜登计划在“出行”上做的基建投资。这部分投资总量达到6210亿美元,接近整体计划1/3的体量。这部分投资包括什么呢?

第一, 拜登政府想花1150亿美元修老旧的美国公路和桥梁。

第二, 投资850亿美元拓展美国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及花800亿美元改善美国的城际铁路。

第三, 在电动车领域投资1740亿美元。按照计划,他们要在美国建50万个充电站,还要建设一个全新的电动公交系统,完全由电动车来提供公共交通。这笔钱里还有一部分要专门用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柴油运输车队上,要把它们全部升级为电动车。

在我们听起来,这个计划似乎也没啥出彩的,无非就是投资新能源,改善公共交通。但是我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一篇有意思的评论,说放在美国的大环境下看,拜登政府的交通基建规划,很不“平凡”。

为什么呢?这篇评论说,因为拜登的规划,是很少见的,在美国公共交通上的大手笔投资。你要知道,美国是一个“车轮子上的国家”,大约80%的美国人出门都是开小汽车或者轻型卡车的。使用火车、公交这类公共交通出行的人,仅仅占比3%。

可拜登的计划,重心非常明显地偏向公共交通。比如投资高速公路、修桥梁,他只计划修那些不得不修的路,而不是投资建设新的路。

再比如说,在公共交通上花850亿美元进行改造和提升,这笔钱相当于把美国联邦政府这部分的预算翻了一倍。

还有,花800亿在铁路上投资,如果能被批准,那这可是几十年以来美国政府最大的一笔投资。美国的全国铁路公司曾经做过测算,别说800亿了,只要能拿到250亿资金,美国的铁路网和客流量就有希望翻倍。

《纽约时报》的评论认为,从这些迹象来看,拜登这次推出的计划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是要挑战汽车在美国社会的核心地位。

问题来了,拜登为什么要干这件事呢?

这显然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你想啊,不说别的,就说一件事:美国人的基建效率多低啊。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建高铁,这个计划从提出到开工,整整花了7年;开工4年之后,在建的部分也只有原来规划的1/4。

再说了,作为一个车轮子上的国家,汽车文化早就在美国根深蒂固,为什么拜登非要大规模推广公共交通呢?

按照拜登自己的说法,他这是为了气候变化做打算,让美国人改变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但是,为了这么一个理想,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呢?

当然,拜登的计划最终实现结果如何,我也没办法给你进行预测。但是前段时间,我在《瞭望智库》上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拜登算的账可能更大一点。他想改变美国人的出行方式,直接原因虽然是为了降低碳排放量,但更根本原因是他想通过建设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来拉动美国经济,甚至改变美国的经济结构。

接下来,跟你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观点。

这篇文章讲的是遍布全美的公路,如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塑造了美国的经济形态。美国的高速公路网络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生“爆炸性增长”的。

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的几年中,美国经济出现了增长乏力的迹象。等到1953年的时候,艾森豪威尔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他最重要的执政方案,就是在全美国推行高速公路计划。

为了达成战略目标,艾森豪威尔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当年美国的GDP总量只有4500亿美元左右,艾森豪威尔计划拿出美国GDP的将近四分之一来修路。

到1956年,艾森豪威尔签署了《联邦资助公路法案》,这让美国修建公路的计划有了法律依据。后来从1956年到1993年间,美国联邦政府投资了1100亿美元,民间投资了7000亿美元,在美国完成了高速公路网。

美国联通各个州之间的公路叫做州际高速公路。在2020年之前,美国差不多有10万公里的州际高速。除此之外,美国的各级道路加起来有641万公里,在全球排名第一。

而这张极其发达的公路网络,不仅仅塑造了汽车文化,也改变了美国经济的方方面面。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大体完成了城市化。不过,美国的城市化可不是一群人挤在城市里。因为高速公路极其发达,城市居民可以住在郊区,每天开车上下班。美国人的这种生活状态,让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崛起了,那就是沿路经济。

沿路经济最直接的,就是带来了和车辆、出行有关的消费。

就比如说在目前美国人中,有67%的人都拥有驾照,美国注册的车辆有2.6亿辆,平均下来每人有0.8辆,每人每天平均下来会开60公里的车。这背后是美国汽车行业的极大兴盛。自从1970年开始,美国汽车每年的销量,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1980~1990年,销量的增速更是没有低于过25%,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商,都是在这个时期崛起的。

除此之外,美国人买车、开车还拉动了美国交通运输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比如说,你开车得加油吧?沿路经济就带来了美国石油产业的高速发展。我查了一下,在1970~1990年间,美国的美孚石油在世界500强上的位置一直很靠前,基本没掉出过前五。

美国的沿路经济还催生了零售的新形态。像是美国最大的书店“巴诺书店”,美国著名的沃尔玛、塔吉特超市,都是沿着高速公路建成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2000年,美国的前十大企业都是聚集在高速公路两侧。

根据统计,高速公路两侧的产业链,为美国贡献了11%的GDP,更是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沃尔玛这一家企业,在高速公路旁就有5000家超市,雇佣了150万名员工。

所以你看,今天的美国之所以叫“车轮子上的国家”,其实不仅仅因为在美国汽车的普及率高。之所以有这个称号,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是围绕高速公路铺开的。

那我们回过头看拜登的基建计划,你就能明白他的计划有什么样的野心了。

据《纽约时报》介绍,拜登一直都是一个公共交通的支持者,尤其是支持城际铁路的发展。他认为美国的公共交通网络太不发达了,人们住的地方附近要么是没有公交、没有地铁,要么就是即便有,也要经常忍受糟糕的服务,比如车辆抵达时间延迟。所以拜登上任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发展美国的公共交通网络。

而如果美国人出行,以后更多地依赖公共交通网络,比如地铁、城铁、电动巴士线,那么这些线路周围,也一定会发展起全新的“沿路经济”业态——比如新的居住区、新的商圈、新的能源服务。这可不是对美国经济的一次重大重构么。

好,拜登的基建计划,我就为你介绍到这里了。当然,前面我们分析的,都是拜登经济计划的愿景。这项计划即便能推进,至少也要等到9-10月份了。后续进展我也会为你持续关注。

从今天的分享中,我相信你能感受到一件事: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不只是中国,美国也需要做出重大的、艰巨的经济转型。拜登的基建计划,也算是给美国的转型找到了一支杠杆,通过改变道路交通网络,来撬动经济转型。这也提醒我,通过改变物理空间来重新调配资源,一直都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手段。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