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首发丨罗振宇:爱上阅读的24种方法

你好,这里是罗胖精选。

今天我要在这里,为自己首发一本书。一本我悄悄地写了几年,专门等到今年四二三世界读书日之前首发的书,它的名字叫《阅读的方法》。

最开始我动笔的时候,有朋友吓唬我说:你这书恐怕没人看。为啥?“你想啊,如果一个人连阅读的方法都不掌握,他怎么能读完这本《阅读的方法》呢?”

哈哈,这当然是个玩笑。但是有一个问题倒是真的存在,那就是:阅读真的需要方法吗?

至少我见过的那些爱读书的人,往往都不是依靠什么读书方法来读书的。他们都是从横冲直撞开始的,抓到什么就读什么;在兴趣和问题中不断冲浪,直到学业有成,也未必有什么成型的读书法。

而且,说句坦率的话,过去所谓的那些读书法,其实本质上都是考试的方法、考证的方法,或者是升学的方法。它们的目的是对书负责,教我们这些读书人,怎么把一本书吃干榨尽,最后还能记住要点,然后在考场上取得好成绩。这当然很有用。但是它的问题在于,考试结束之后,目标达成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能对读书这事儿本身保有兴趣和热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其中滋味。

而我要写的这一本《阅读的方法》,是想站在读书人这一头,主张一种为自己负责的方法。所以它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我们这些读书人,这一辈子始终愿意拿起书来,开始读。

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读书是一件很难的事吗?自古就有一些话好像在印证这一点,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像,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苦差事。

但是,这个问题我建议你其实可以反过来想一想——

当读书真的是一件苦差事的时候,我们假设它真的苦。那请问是我们这些读书人更着急,还是这个文明更着急呢?

人嘛,不读也就不读了,怎么不是一辈子,历史上不读书,但是过了不平凡的一生,甚至创造巨大价值的人也有很多啊。

可是文明不一样,文明的使命是要存续啊,它必须通过书籍把文明的基因,栽种在我们这些读书人身上,让我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把文明的基因传下去啊。所以,如果我们把一个文明看成是一个物种,它必须想方设法,让书籍变得有魅力,让很多人在阅读的世界里乐而忘返。这就像春天的花,它必须想方设法,让花粉沾到蜜蜂的身上,带到远方,这个物种才活得下去啊。

所以,结论来了,一个长期存续,而且有活力的文明,它的那些经典书籍,一定是能给读书人带来巨大乐趣的。否则,读书人这个再勤劳的小蜜蜂,也无法把它的文明基因传下去。如果我们还没感受到这种阅读的乐趣的话,可能啊,就是缺了一个入门的动作而已,缺了那一层纸的突破。

好了,如果这么想的话,你会释然的。

也就是说,书籍世界并不是原来我们想象的一样,是一座山,是需要爬的,需要多大的努力。它不是什么庄严的藏宝圣山,而是一处繁华的闹市。我们这些读书人是在街上逛街,沿途的那些店铺的主人,也就是一本本书,其实都在挖空心思地,想吸引我们进去。进去干嘛?逗留,然后成交啊。只要我们稍稍有一点好奇心,走到这个店铺里去。这个商家,也就是这本书,它就会想方设法地让我们有收获。这是每一本书的责任。读书人已经来了,还逗留了足够多的时间,居然空手而回。那你想想,一个有自尊心的商场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更何况一个流传了数千年的强大文明呢?

所以啊,都说书籍是人类精神的宝库,对它的价值和魅力,我们是要有基本的信心的。中国不是有一句老话吗,叫“开卷有益”。“开卷有益”不是一句空话,那是一个文明对它的传承者,也就是我们这些读书人的一句承诺啊。所以千言万语一句话:不要低估书的魅力。

所以,站在读书人的角度,什么是阅读的方法,其实就是让自己爱上阅读的方法。心头的这一点火只要点燃,想灭也是不容易灭掉的。

爱上阅读的方法,说来也简单,就是:一个段落不喜欢,咱就跳过去。一本书不喜欢,咱就换一本。就像是一个闯进了游乐场的孩子,奔跑撒欢,辗转于各个项目之间,碰到无趣的,转头就走;遇到喜爱的,就玩个不亦乐乎,单纯享受玩耍带来的快乐。

这过程当中,唯一需要护持其不灭的,就是那个乐趣本身,就是心头那一点灯火:能持续觉察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对自我心性的增进,凡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就是好的阅读方法。

其实这种读书方法,咱们中国古代早就有人尝试过。谁?陶渊明。

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其实一直没有被真正认可,因为“不求甚解”四个字,在咱们中国文化当中它是个贬义词。但是别忘了,陶渊明紧接着还说了一句话:“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是每当我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对啊,你看,精彩的文明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只要“好读书”,即使“不求甚解”,也最终会有“欣然忘食”的时刻。但这才是重点,有了这个欣欣然的状态,我们就会不时地回到书和阅读那去,爱上读书。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家书架上有一本很老的书,也很破旧,叫《演员的自我修养》。俄罗斯作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的。这本书因为很老,所以它是繁体字,而且是竖排版。说实话,那个内容对一个初中生来说,也看不懂。但这个书一直在我家书架上搁着,所以让我觉得演员这个行当很高级,所以后来有机会我就报名参加了学校排练的话剧。因为成了演员,我就莫名其妙找来了一本叫《悲剧心理学》,看了几页,也实在是没意思,就扔下了。但是因为看了几页,我通过这本书,就知道了它的作者朱光潜,大美学家,而且知道了,他是我的老乡,所以又顺着这根线索借到了他写的《西方美学史》,当然还是看不懂,又扔下。但是毕竟还是翻了几页,所以我从中知道了几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尤其觉得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很有意思,后来就有机会把它写进了一篇作文。你想一个初中生的作文竟然用到了这么精彩的哲学比喻,所以就受到了语文老师的表扬。既然有了表扬,觉得自己也不好意思一点不懂哲学,于是后来又开始看一些哲学的书。就从这个起点开始,我就这么一路滑到了今天。

那我们再回看这段经历,这段经历看上去是不能称为“阅读”的,不能叫读书的过程。因为没有恒心,也没有系统,甚至这些书当时每本也没读完。甚至也没有循序渐进,做笔记,所有那些经典的读书方法,我也都没有用。而且甚至我也没有切实的收获,这个过程是犯了所有读书方法论的大忌。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回头来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本书都没有辜负我。它们从不逼我读完,也从不问我要什么心得,也不出一张卷子来测验我一下。它们只是一站站地把我接力送到了下一本书的面前。而其中有很多知识的触角,它像一颗暂不发芽的种子,就这么埋在我心里,一样蛰伏着。在我后来的日子里偶尔有那么一两颗种子,钻出地面,发芽。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是深受它们的恩惠。

就像前些年我做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时候,很多时候那些念头都要追溯到我上初中时候读的书里面去。

对书负责的方法,它是把人看作一只空碗,等着书往里面注入知识的甘露,要求人必须涓滴不漏地接受它、消化它。

而在我写的这本《阅读的方法》里,它是一种对人负责的方法,它更注重对人的感受。它相信,人的心灵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只要一直保持读书的“意愿”,它会由一个兴趣催生出无数兴趣,一个问题带来无数问题,这个循环是无休无止、无穷无尽的。

所以,我在写这本《阅读的方法》时,其实是把书籍的世界看成一个游乐园。我对其中有些项目,比较熟悉,我来的比较早嘛。当然还有一些项目,我还没玩过,我也很陌生。

但是没关系,我把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有趣的线路,通过这本书,我画给你看,告诉你一些项目的攻略。你再去的时候,你也会发现自己的乐趣,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对,我通过这本书,只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吸引你在很多路线上,迈开兴致勃勃的第一步。

所以,我还记得当年我策划这本书的时候,在一张白纸上我写下了一个词,四个字:心灵事件。对,这本书24章,写的是什么呢?就是24个在我的阅读生活中发生过,而且我有把握在你的阅读生活中,一定会发生、也一定会再现的心灵事件。就是你读书的时候,你心灵当中一定会发生的24种感受。

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因为我写出来之后也发给很多朋友看。都说这本书读起来的感受很奇怪,信息量那么大,但是读起来又很轻松。这是为啥?

这是因为我设计了一个“随机漫步”的结构,来减轻你的压力:

刚才我反复说,一共二十四章内容,每一章你都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内读完;每一章都呈现了一种书籍造福我们的方式。所以你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章去读,如果觉得兴致未减,也可以随意跳跃到下一个章节。整本书,你既可以一次读完,也可以随时扔掉,随时再捡起来再读。

我期待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充分展现我对你,一个读书人的尊重。一本好书就应该这样,像一位温润安静的朋友,你若不找他,他就不烦你;你若去找他,他也有丰富的内在可供你去探寻。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一个很独特的设计,我称之为“小书展”。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书籍的展览。

在正文中,我穿插了很多书有趣的片段。一百多段。它跟主线之间的关系是若即若离。它们被摆在那,就像是博物馆摆放在参观动线上的展品。你一边读这本书,一边行走,一边左顾右盼,可以看到这些小展品,小景致。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和一种对书的偏见较较劲。什么偏见呢?

就是面对一本书的时候,我们经常本能地问:这本书是讲什么的?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恕我直言,很多,甚至说绝大部分优秀的书,我们是没有办法这么问的。它们的魅力是在于细节,在于片段、在我们这些读书人真实地用目光去抚摸那个文字的过程中,是很难被抽象总结的。

所以,这本书里面,铺陈了很多优秀书的小片段。如果这些片段打动了你,你突然动了心思,我要去找原书看看。没有关系,立即扔下我这本《阅读的方法》,去响应那个召唤,去回到那本书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我觉得,这本《阅读的方法》才算是成功。

当然要说明的是:因为篇幅的关系,我把每段“小书展”的篇幅都尽力控制在400字内。因此,有些段落会有删节的情况。不过请放心,原字原词都没有改动,意思也没有变化,只是更精简了。

在写这本书《阅读的方法》的几年里,我不断地问自己一个问题:一本好书它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当然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后来呢,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一个场景。

当一个父亲或母亲,要送孩子去上大学。孩子的行李箱已经满了,但这位父母最后还想放一本书进去。希望把它带到大学去,那请问:他会选择哪一本书?

我后来拿这个问题问过很多读书人。即使是平时经常在媒体上推荐书的人,当他们面对这个场景和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会显得很谨慎。

因为他知道,这样的书选择起来好难啊。第一,自己得觉得这书有价值。第二,他还得清晰地知道这书对别人有用。第三,塞进孩子的行李箱,得好读,不是孩子的负担。

我觉得,符合这三点特征的书,才算是一本好书。

我期待自己写的这本《阅读的方法》就符合这三个特点。你读了有价值,你希望别人也能读,你知道它不会对别人造成负担。

十几年后,我的两个女儿也要上大学了。

我会一直迭代这本《阅读的方法》,并把它亲手塞到女儿的行李箱里。

最后还是想拜托大家。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时刻。但是写完之后,回看下来,我还是挺满意的。因为这是一本适合你送给身边的,你寄予期待的人的一本书。

如果你身边有人阅读习惯不那么好,买了书不看,看了也看不进去,或者看书速度特别慢,你可以买一本《阅读的方法》送给他。如果你家里,或者朋友家里有一个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甚至是初中生、高中生,如果这个孩子现在还没有爱上阅读,那你也可以试试送他一本《阅读的方法》。我已经试过了,相信我,这本书会给很多人铺就一条爱上阅读的道路。

马上就是423世界读书日了,我们得到站内,有一个买一本送一本的购买方案,之所以要设计这个方案,不仅是一个优惠,而是有一本你可以留给自己,有一本你就可以送给身边这样的朋友或者是孩子。你现在到在得到App首页搜索“阅读”两个字,就能看到这个活动方案。新书直接是这个优惠力度。

如果你有随手送人一个有意义的小礼物的习惯,那我推荐你干脆一次性囤上几本《阅读的方法》,这样整个2022下半年你就不用为送什么礼物发愁了,省心又省力。

如果你只想买一本《阅读的方法》自己读的话,我有一个小小请求,就是到当当网上买,大概是五折的价格。你这样做,可以帮我一个很大的忙,就是把这本书送上当当畅销排行榜的榜首。你买了书,我谢谢你。如果这本书登上了榜首,那是你和我共同的荣耀。谢谢你。

罗胖精选,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