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 重新理解“服务”(音频版)

「启发俱乐部」每周有进步。这里是「启发俱乐部」的北京第八场。

屏幕前的在直播间的用户可能看得到,今天的现场有一点不一样,这是我们第一场线下演出。我们现在是在北京的一个小玻璃房子里,位于北京最繁华的华贸中心和SKP商场的旁边。位置很惹眼,规模很低调。看看,大概外景就是这个样子。

说起这个玻璃房子和这个场景,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

去年我怀揣着一颗试试看的心,找到了华贸集团的董事长房超老师的办公室。去之前呢,他的同事一直提醒我,说你可千万别要那个玻璃房子啊,那是我们房总的眼珠子,可不会轻易给你的。

后来去了办公室跟房总一讲,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做北京的文化地标和知识地标。二话不说,房总就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这房子我们就拿下了,一直装修做到了今天。今天我们也把房总请到了现场,谢谢你。

向房总表个态吧,我们能为你做点什么呢?

我们的目标是:爱学习的人都知道北京有个华贸中心;华贸写字楼里面的几百家公司因为有这么一个“得到北京学习中心”,舍不得搬走;下次华贸再招商,因为有这么一个“得到北京学习中心”,您可以把房租涨上去;著名品牌有好东西,都想搬到华贸来。

这个承诺今天就兑现:我们把奥迪给您请来了。

奥迪是“启发俱乐部”首季的冠名赞助商。感谢奥迪的朋友们。还是那句话,我现在会向看见的每一辆奥迪车致敬,车主真有品位。不管你在天涯海角,这辈子有机会来一次启发俱乐部现场,和买一辆奥迪车,效果是一样的——罗胖都会向你鞠躬致敬。

好,那今天我们做个小小的启用仪式。

有请得到用户代表,从沈阳特地赶来北京的武英赫先生,有请得到老师的代表,特地赶来捧场的梁宁老师,有请我们的冠名赞助商奥迪的代表樊天石先生,还有华贸中心董事长房超房总,我们一起来给“得到北京学习中心”揭幕。也请现场所有的观众,直播间里的所有观众,祝福我们。

以后,这里会发生很多事。什么课程直播、知识剧场、线下私塾、公开分享、闭门聚会,都会发生在这个小空间里。每周三晚上的“启发俱乐部”也都会在这里驻场演出。这是一个小小的起点,谁知道呢?巴黎红磨坊的第一场演出,纽约百老汇的第一场演出,也都是默默无闻,但是只要坚持得久,就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

我们有恒心做下去,期待你的帮助和祝福。

好,这里是由一汽大众奥迪冠名的「启发俱乐部」。

今天,得到北京学习中心启用,标志着我们的知识服务又往线下进展了一小步。线上和线下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非常具体的关系。想运营好一个线下的空间,我们要补很多课。所以,最近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

怎么做好服务?

我看了好多书啊。比如这本:《丽思卡尔顿酒店的不传之秘》。第一遍看完之后,坦率地说,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为啥?这里面的故事,我看得都挺感动。我说给你听,你也感动。但是你心里会有一个疑惑“梗”在那里。

随便说一个,你感受一下:

据说,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员工,每个人每天有2000美元的额度可以自主支配,只要是为了给客户创造惊喜,你都可以用。你没听错,是2000美元,14000块人民币。

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餐厅服务员。突然有个孩子大哭大闹,打扰了别的客人吃饭,你就可以跑到二楼的奢侈品店,买一个巨贵的玩具熊,只要在2000美元之内,送给这个孩子。只要孩子不哭了,你就立功了。这钱,酒店掏。

中国的服务业,我们知道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海底捞火锅的员工就可以做主,给客人打个折、送个菜,甚至免个单。但是,2000美元,这么大的手面,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贫穷还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这样的故事,你随便翻开一本讲服务业的书里面都可以看到。什么哪家酒店的门童可以记住所有熟客的车牌号,什么哪家洗衣房给顾客洗衣服,先把扣子全部拆下来,洗完衣服再缝上去,什么那家酒店给客人服务,客人门关上之后还要冲着门鞠躬;还有动不动就送礼物,给惊喜。我反正是一边看,一边感动,一边惊叹,一边想——这个账怎么算的过来?再好的服务业,你也是个业,不是慈善,说到底是要赚钱的。没有正向的商业循环,怎么支撑得下去呢?

这个问题,不仅是我在问。据说2009年春天,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到北京大学给MBA学生讲课,一个学生问张勇:“如果每个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会不会有人滥用权力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们免单?”张勇反问那个学生:“如果我给了你这个权力,你会吗?”

对啊,将心比心,老板这么信任我,我忍心辜负这样的信任吗?

这算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吧。但是,下面一件细思极恐的事就来了。丽思卡尔顿酒店,在全球30个国家,有将近100家酒店,40000名员工。海底捞就更恐怖,全球700多家门店,10万名员工。万一出现几个愣头青,真的大手笔这么送来送去,那可就是一个无底洞啊。在全球范围内的几万雇员中,你用这轻飘飘的“信任”两个字来解释这个现象,好像不太有说服力吧?

这让我想起中学时候学的课文,《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啊?孟子说,哎呀,讲什么好处啊,我这里只有“仁义”二字啊。然后说来说去,就得出一个结论:“仁者无敌”。你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支持你,然后你就无敌于天下了。儒家几千年都坚持这个理论。道理上当然对。但是只要还有点现实精神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不全对。至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得天下,肯定靠的不是仁义。

仁义、信任,这都是一种精神现象。在相信实力和竞争的市场中,精神现象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吗?确实让人将信将疑。

所以,我读了这么多关于服务业的书,总觉得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有一句话说得好:“老鼠什么时候不怕猫?当它身后有一个洞的时候”。对,我们看到一个反常的现象,一定是我们忽略了什么最重要的隐含条件。

不仅如此,我琢磨服务业时间越长,疑惑就越多。

我就举两个例子。

比如,我们通常讲分工和合作,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构成方式嘛。但是,你会发现,在服务业里,最不能讲的就是分工。

我们坐在餐馆里,我可不会管来来往往的,是领班、是经理、是服务员还是传菜员,我们可以对任何一个人说,请帮我拿点餐巾纸来,请帮我催催菜,他们不可能说,我不是这个分工,你找你们这一桌的服务员。对吧?

丽思卡尔顿酒店的权力规则,最重要的三条,除了我刚才讲的,每个员工可以一天花2000美元的自主支配金,还有两条就是:不必靠上司判断,自主就能行动,以及“为跨部门协作而擅离职守”。

还有那个著名的海底捞的段子:“刚去吃海底捞,排队期间,对面马路有人吵架打起来,于是我就站在门口看了起来,接着有服务员给我搬了把凳子,然后还端了点心过来,然后跟我说,他们已经派人过去打听打架的缘由了。让我稍等片刻。”

你看,这里面哪有什么分工?客人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没有明确要,你判断出来他要什么,然后主动给,这才是服务业的本事。

这个时候,我特别想问问亚当·斯密,不是说,分工产生效率吗?这服务业怎么不按你老人家说的办呢?

再来,现代社会还有一个基本逻辑,就是凡事要讲规则。

我们这代人知道现代化的服务管理,往往都是从麦当劳开始的。哇,据说麦当劳的手册有好几千页。据说麦当劳的薯条什么温度炸多少秒都是严格规定的。据说麦当劳的员工微笑要露出几颗牙都是有培训的。你看,规则好像是服务业的基础。

但是,你真去看那些做得好的服务,哪一项不都是超越于规则之上的?所谓惊喜,所谓温度,不都是在说,要比规则要更进一步吗?

服务业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感受太微妙了。任何僵化的规则,不管初衷多为客人着想,都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就拿海底捞来说,你规定服务员要给客人捞菜,那就一定有人嫌自己被打扰。你规定有人过生日,要去唱生日祝福歌,那就一定有人嫌这个场面很尴尬。

所以你看,服务业这里面就会出现两个非常奇特的公式,一个叫100-1=0,旅行社欢欢喜喜带你出去欧洲八天九夜游,回到首都机场把行李丢了不行吧?所以100-1=0。

但是海底捞的苦恼是100+1好像也等于0,现在海底捞我看出现一个新的牌子叫服务员不要理我,你可以搁桌上。

所以这件事情完全不可能把它规则化,这件事情太麻烦。海底捞的老板张勇有一句名言:“养而不爱,是养猪;爱而不敬,是养狗。”对人的态度一旦上升到“敬”的层次,这就不是一般的规则能衡量的了。

我最近看书也是服务业的书,我这是第一次看见英国人这么浪漫。什么叫英国式的好管家?他们有一个标准,匪夷所思。

一个英国的好管家,当他在这个房间的时候,这个房间显得更空。

你琢磨琢磨,这是我在所有的英国著作当中,读到的唯一一句像中国武侠小说的话。这个境界是怎么做到的?100+1=0,100-1=0,它就得正正好,太难了。

提醒大家一个数字:2019年,服务业在中国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3.9%,超过一半了。这一多半的经济,其中有一些特征,用传统的理论是解释不了的。这意味着:现在的社会,人和人的关系、企业和人的关系、价值创造的方式,有一些很重要,但是我们又不太熟悉的因素在里面了,它是什么呢?

最近我偶然看到了一本书。这位女士写的。她叫赵珂僮,是著名的“雕刻时光咖啡”的创始人之一。这两年是专注于在总结服务业的经验。

她写的这本书叫做《极致服务指导手册》。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中国人写的有关服务的书,对我启发最大的一本。这里面有一句话很有意思:

她说:“工业的逻辑:价值产生于交换。企业生产产品(价值),然后将其成果传递给顾客。而服务的逻辑是将顾客纳入价值体系,价值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顾客在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与商家一起创造出来的。”

看到这句话,我眼睛一亮,感觉捕捉到了一点新的思路。

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传统的工业社会,做生意像个“套圈游戏”。商家手里拿着个圈,也就是自己的产品,顾客就站在那里,扔,套上,买卖就做成了,套不上,营销就失败了。

而服务业呢?像是一汪湖水中的一个漩涡,刚开始不大,但是一圈圈地把周边的水裹挟进来,每前进一步,都把这个共同体扩大一点。

再给你念一段:“传统商业将顾客当作需要被征服的对象,试图说服顾客做出付费的决定;而“服务”将顾客视为一种资源,一种创造价值的资源,企业是在和顾客合作的过程中为顾客创造价值。”

传统商业像帝国扩张,打下一个地方,就兼并一个地方。服务业像是生物生长,把周边的资源光热水土,一点点地吸收到自己的体内,融为一体。

这么说还是有点抽象。最终让我把这个逻辑想明白的,是8月2号,我听到得到大学郑州班的王婷婷的一场演讲。

王婷婷原来和我同行,是电视台的导演,后来自己创业,在郑州开火锅店。她有一家新店,打算今年正月初一开业,结果你懂的,这不就迎头撞上了疫情吗?开局非常不顺。后来好不容易能营业了,新店,也没啥知名度,疫情影响,客流也少,这怎么办?

她就把这个主意打到了茶位费上,既然客源多不了,那能不能在每个客人那里多收一点钱呢?而且茶位费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比如说你在餐厅吃的西瓜,用的湿毛巾,其实都已经收了茶位费了。如果给客人一碗精心慢熬的粥,一块绿豆糕,客人一坐下,有理没理先收六块钱,行不行?

但是到了员工培训的时候,发现坏了,员工们怎么也说不清楚这个事儿,王婷婷一挥手,这事儿有什么难的?来,你们坐下,假装客人,我来当服务员,我来给你们演示一下怎么说!

她一站起来,就知道这事儿不对。这话说不出口啊。客人刚坐下,还没说自己要吃什么,你就要收人家6块钱。不管客人做什么反应,服务员嘴还没张呢,气先短了一截。那个感受,就像是老板逼着自己在干一件亏心事。你看,这不是个话术的问题,也不是个服务员是不是素质高的问题,只要是个通情达理的人,都会有这个反应。

王婷婷后来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她说:“每个经营者都会喊,要为客户服务,其实,老板没法给客户服务,我只能给员工服务,我的员工才能给客户服务。老板给员工服务到什么水平,员工就能给客户服务到什么水平。”

你看,王婷婷站起来的这个瞬间发生了什么?她转念一想,看到了一个新的逻辑:

过去我们理解的企业是这样的:企业家制订战略,也就是先画好一幅蓝图,然后到市场上找资源,资金、人、供应链,然后像积木一样拼成一个系统,然后搞出产品和服务,然后销售给客户。在这个逻辑里,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拼图而已。只有老板是操纵一切的神。

而在服务业里,老板的位置发生了非常戏剧性的翻转。老板没有办法直接面对客户,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务员工,甚至他连员工也服务不了,他只能服务身边最小的一群人,然后像湖水中的涟漪、漩涡一样一圈圈地扩大。他的企业规模,其实取决于他自己的服务能力。这个情景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自己不能出战,要用双手抵住自己徒弟的背,把内力输送进去,一层层地传递功力,再去行走江湖。

所以后来王婷婷就决定,这碗粥干脆免费。客人来了,坐下了,服务员上去招呼,第一句话就是:这是送您的一碗粥,而且是精心熬制的一碗粥,您先尝尝。

你别小看这碗免费的粥。这不是什么简单的免费导流、补贴用户。这碗粥其实是一个价值传递的介质。有了它,员工面对用户的时候,就知道老板在自己背后撑腰。脸上也光彩了,笑容也自然了,态度也自信了,小小的傲娇也萌发了。王婷婷的火锅店生意也就越来越好了。

你看,服务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易过程,而是一个价值传递过程。

说到这儿,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服务做得好的公司,都有一种相同的文化,就是对员工好。顺丰的快递小哥被人打了,平时低调的老板王卫马上要为他出头,甚至上市的时候要带这位小哥去敲钟;京东的快递小哥,刘强东要为他们装空调;海底捞不仅对员工好,还对员工的孩子好,在全国各地建了很多员工子弟的学校。

站在外面看,这好像是一个企业内部发福利。但是钻进去一看,原来这是一个服务价值传递的源发地。

多年前,看到这本书《海底捞你学不会》,觉得这个书名是个噱头。但是最近我受到了这些启发,回头一看,这个书名起得真好,为什么?

因为一家好的服务企业,是从一个价值原点一点点长大的,是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过程,它是一个活的过程。

它根本不是一套可以逆向工厂,可以把它拆下来,每一个部件拆下来,然后我自己准备一套零件再给它拼起来的一个塔、一个机器。

服务业是什么?是我刚才打的比方,是一颗种子,是一个胚胎,是一段基因,是一个不断让自己影响周边的人,让那个价值传递出去、裹挟进更多的人,形成更大的共同体,是这样的一个价值的逐渐的扩张的过程。

我们能站在一颗枣树的面前说,我想学习成为你吗?除非你在种子上,你就是一颗枣树。我们能对一颗空中的小鸟说我想成为你吗?除非你的胚胎就是一只将来能飞翔的鸟,否则我们做不到。

“海底捞你学不会”这句话,就是从工业时代向服务业时代转型的一个魔咒一样的咒语。我们能不能变成这样的胚胎、这样的种子,这是对我们的一个拷问。

但是有一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造一座塔,我们知道怎么造:更好的设计,更多的建材就行了。但是怎么让一根链条变得粗壮,一条河流变得宽广,一个生灵变得健康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

接下来,我要请出“启发俱乐部”开办以来的第一位嘉宾,作家,现在也是我的同事:贾行家。我们来听听,他眼中的服务业是什么样的。

服务是个高贵的词儿。我主要担心的是:自己有没有做好服务的资格和能力。

要是在某些时代,我肯定没这个资格。比如我们去看西方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你首先得出身贵族,从骑士侍从做起,接受很久的训练,通过骑士团的考验,才有资格宣誓遵守骑士的“服务精神”:从此以后,忠实地履行职责,服务于妇女、穷人、病人,行为谦卑,永远不夸耀自己。在中世纪,服务是比一般良知更高尚的精神。所以说,还是现在好:我们想要去服务,就有机会服务。

我想先讨论一个现象:什么看上去像服务,其实却不是?

今年,阎连科老师出版了一本新书——散文集《她们》。讲的是他家族里的女性,包括他母亲、姑姑和婶子。阎连科老师是介入中国现实最深、最直接的作家,我很尊敬他。他有个不算秘密的写作习惯,每完成一部长篇,就写一部散文。他这次写家族里的女性长辈,相当于从生命最深的一口井里打水上来了。这像是在补充给养,在潜入现实之前,先返回自己。

他在书里写到:自己的人生,是靠着很多女性的牺牲过来的。

比如他二姐,学习也不比他差,也和他一样能拉装五百斤煤走几十里的路,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能读高中的时候,把机会让给了他。还有,他在部队要提干了,写信给在老家相过亲的姑娘退婚,为啥要退婚?过来人能理解,总之他觉得是很对不住对方的。除了这个姑娘是农村的,还有一个原因之,她不太识字,写信有一大半拼音,两个人缺少共同语言。这个姑娘在信里说:你放心,我不会去部队告你的。我知道:只要我去告了,你会和我一样回农村来种地。我不会怪你,我只怪我自己没有好好读过书,怪我命不好,怪我们农民都想过上好日子。

我觉得阎老师的诚实是了不起的,这些事儿他也可以不去写,不去面对,像很多人一样,把别人被迫的牺牲装饰成伟大,用赞美来代替反思。

阎老师的母亲说:“老天安排男人的命,就像安排他亲生儿子的命。安排女人的命,就像安排后娘女儿的命。”她说自己的一辈子时,笑着说:“丑死了——这么丑地活了一辈子!”这些话是很震撼的,既有神性,又有冤屈。

阎老师说,自己用了十年时间才能写这本《她们》,因为要重新理解身边的女性,这个理解就一句话:“女人也是人,是人也还是女人”——你当然知道,这是个关于女性权利的问题了。我作为男人,说不到点子上。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也很简单:我们总是说,感谢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和服务,女性很伟大,言外之意是她们理所当然要多付出、多服务。那么:这种服务是她们情愿的吗?这中间的关系是对等的吗?

我想,任何服务,或者说任何现代的人际关系,离开对等和情愿这两条,都不正常,都不应该赞美,而是应该改变。假如你说它是服务,它是没有边界的:当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付出多少,在为什么而付出?我用这本新出版的《她们》来说,因为这类事我们最习惯。

这个习惯真是很糟糕。我还读到一篇相关的评论文章,里面提到一位作家的日常小事:她说自己有一天夜里正在翻译稿子,这时候她丈夫说“我饿了”,她立刻停下手边的工作,站起来去给他做饭。等她把饭做好了,端上桌,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情:“这是凭什么?凭什么他一说饿了,我就会下意识地去做饭?”

她意识到这件事,还多亏她受过高等教育,有反思的能力。更多的女性是不问这类问题的。在我们东北的农村,男同胞们发现我会做饭,就很惊讶,其实主要是瞧不起我。他们说,我们农村男人是绝对不做饭的。我问他们:你们老婆不在家时怎么办?他们说那就揣着手饿着呗,说得特别有气节。我有个女儿,她有一天提出来要和我学做饭,我问为什么?她说她喜欢,我心里就想:也不知道你学会了做饭,将来会不会白白便宜了谁啊?

在我们公司的墙上,有各种各样的格言金句,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也是我理想的服务宗旨:大家以对等的个体身份,自愿交换服务,从中获得尊严。

我再说一件艺术圈的事,它让我发现:什么看起来不像服务,其实也是服务?

今年2月,生活在北京的艺术家刘小东接受美国达拉斯美术馆邀请,做一个美墨边境的系列创作。他不太走运,赶上了美国疫情爆发,被困在了纽约。《南方人物周刊》的最新报道说:他还在苦等回国的机票,最近只有中转票,他担心转机再滞留在第三个国家,就一直住在一个小公寓里。他说:纽约的疫情,我全程在场,一天都不差。

刘小东老师是世界级艺术家。我们知道,他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领军人物,按他的话说,就是去画“人本来的样子”。他对现代生活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和抓取能力,强大得像本能,他在全世界到处写生,很快就能画出这个地方的精神实质,这可能是当地人一辈子都没感觉到的。

他在纽约的这几个月,因为住的地方狭小,只能画水彩,或者直接在照片上画人物。他说,纽约的富人都跑到乡下别墅里躲着去了,游客也几乎没有,城市空荡荡的,现出了本相,特别值得画。他一天画四五个小时,画警察,画抗议人群,画快递小哥,画遛狗的人,画这个巨型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的画展不能在线下办,疫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到处都有街头抗议,画廊这样的沿街店面,橱窗都被木板封住了。

我们听他的经历,看他最新的画,好像只是个人化的创作经历。但这正是艺术家为世界服务的方式,现实是需要发掘的,通过刘老师的观察和表现,我们对世界的真实,有了新的认识。这个意义很重大,就好比我们去医院检查,医生要说“你先去拍个片子吧”,就是要用医学的方式认识我们一遍。

刘老师没有让他在纽约的滞留时间虚度,没有让他的服务停下来。在他这半年的故事里,我还看到这个主动的职责,可以给人带来的具体东西:它让人能确定自己的边界,明确每一件事情的本质意义。

刘老师一开始不是到的是美墨边境吗?他认识了那个美国小镇的警察局长,后来成了好哥们儿。这个局长是当地老百姓选出来的,职责是按照法律,抓捕墨西哥过来的偷渡客,抓住就要送进监狱,监狱也归他管。另一方面,他自己就是个墨西哥裔混血,他在媒体上对偷渡的难民公开说:“我同情你们,我也欢迎你们,但是如果你跳过那堵墙,我就会抓你!这是我的职责。”他有自己的独立的观点,但也有自己要服务的对象。这二者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线,所以才可以共存。所以说,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感到迷茫,感到强烈的冲突,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去找一点儿明确的、有用的事儿做。在这个服务的过程里,很多事情就自动分清楚了。

刘老师在这个警察局长的小镇上,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画他的家人和同事们,画的尺寸都很大,他们在那些完成的油画前很开心地合影。等到全部画完,刘老师忍不住问他:“你应该知道中国的疫情,为什么你还跟我一起喝啤酒?还和我拥抱?”警察局长耸了耸肩膀:“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新闻是一回事,可是生活,我的朋友,生活是另一回事。”

我们想一想啊:他们这种友谊的基础是什么?一个大画家在他们这里画了一个月,把他们画进了不朽的艺术品里,这本身就是神奇的经历。另外,他们彼此尊重,成为朋友,基础是对方都是专业人士,都有一个可以定义自己的事情做,都把这件事做得很靠谱,很值得信任。

服务对一个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就是把自己最靠谱的一面朝外,对这个世界尽责,这会构成人们稳固的连接方式。

在这类事情上,阎连科老师有句很实在的话:“如果生活中没人需要你,那是最可怕的事情。”对自己来说:有人需要我的服务,是件很荣幸的事。说明我有一点儿用,没有白白耗费别人为我提供的服务,对得起我吃的那么多外卖。只要我们之间的服务关系是自愿和对等的。

我开头说我担心自己有没有服务的能力,有个原因:就在月底,我将在得到APP上为你提供一个日更栏目《贾行家·文化参考》,每天都像今天一样,和你分享我在文化艺术方面获得的信息和心得。这件事没有期限,只要我有能力,就要做下去。我现在的感觉像要去完成一场修行,以前我是个作家,专注于自己的作品,以后,就要变成服务员了。

你要是现在问我怎么看待知识服务?我可以回答得很具体:几十年前,有个农村姑娘求别人在信里写“我只怪我自己没有好好读过书,怪我命不好”。几十年后,我有了一个女儿,我不希望她,也不希望任何人再写这样的信了。通向这个改变,有一条最确定的路:让每个人接受知识,建立常识,认识真和美。这是我们所选择的对世界尽责的方式。

感谢贾行家老师。贾老师刚才提到的那个知识服务的新产品:《贾行家·文化参考》,要到8月31号才能上线。他正在做紧张的前期准备。

我今天偷偷的看他在写发刊词的时候,我看他写了这么一个标题。我说罢了,一个作家终于被我们掐死了,一个服务员终于诞生了。你瞧这发刊词标题写的,“诗和远方,每天一趟,有大座。”每天发车。

我接着来思考我自己的问题。刚才其实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当这个世界变成服务为主导的世界,我们的事业不能再像工业社会那样造一个高塔那样拼凑更多的资源,造一个更大的景观,然后服务业它更像是一根链条、一条河流和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那我们依据什么样的算法?以什么样的角度来推动它逐渐壮大?

其实贾老师刚才那句话我觉得就给了我启发,他不给我启发我也不会让他到我这儿来卖货的。刚才这句话太重要了,就是对这个世界尽责,这会构成人们稳固的连接方式。

你看这个世界在服务业的逻辑里它居然是这样的,就是每一个人对身边的人尽责,然后它就会一层一层锁定更多的人,成为这个世界的连接方式,这是服务业的一个特别奇特的逻辑。

你可能会说,不对吧,这个连接尽责?我们都知道这个东西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它会消散的。责任、温度、激情、以及惊喜,这些不断往前传递的时候,它会变得越来越弱的。

我刚才打了一个比方,说它是池塘里的涟漪,当涟漪走到边缘的时候,它会变得近乎于要消散的。那整个社会怎么可能靠这种不靠谱的方式稳固的连接起来呢?

这是一笔有趣的账。我在《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里看到一句重要的话:

“管理者最难的事,是让别人相信明天的大蛋糕会有自己的一份。人的欲望都是无限的,没有公司能够给足员工今天想要的一切,因此员工在拿今天的工资时,眼睛一定看着未来。如果他们对未来有信心,今天干的活儿就会多过今天的工资;反之,今天做的工作就会等于或少于今天的工资。”

这段话,我看了,真是拍案叫绝。对啊,关系可能是越来越松,但是“希望”会成为关系的粘结剂和价值的放大器啊。

今天的很多做创意产业的人,都觉得很难激发每一个同事的创造力。这事确实很难。给钱?钱对激发创造力有用,但是没有太大的用。给地位?也有用,但是哪有那么多位置可给呢?给荣誉?有用,但是荣誉给多了就成了滥发信用。那么什么最有效呢?你看,最能激发创造力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希望啊。

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人性底层里面的一个东西:我们靠希望活着。我们为一个未必能兑现的希望,付出的总是远远大于我们真正收获的。这是每个人愿意向外部投放建设性,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的根本原因。

海底捞10万员工,肯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他们说的“双手改变命运”,但是只要这个希望在,大家都会付出努力。

每一个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增加那么一点点的竞争力,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是超量的,但是只要这个希望在,大家都会付出努力。

我们脱发男士,为了增加一点点头发,无论是做植发还是用防脱洗发水,投入的金钱都是超量的,但是只要这个希望在,大家都会付出努力。

一个好的世界就是通过一层层的希望凝结起来的。而希望的背后,是彼此信赖的关系和承诺。

你看,在过去的商业社会里,我们看到的粘结剂就是四个字:等价交换。好像这是唯一的人类合作的法则。其实不然啊。

我们人类社会不是靠差不多,不是靠清醒的等价算计编织出来的。我们从来是靠别人给我们希望,然后我们就玩命地投入,编织起来这个社会的网络、合作、秩序。

所以你看服务这个链条,其实老板们不需要做什么,老板只需要给大家希望,然后这个链条就可以编织起来。

服务业不断地在告诉你要诚、要敬、要温暖,都对。但是所有这些词,翻开它的底层,翻开它的背面,其实大大的写着俩字:希望!只要有这种希望,编织的技巧就会有很多。

我就想到海底捞有一个政策很有趣,海底捞给所有领班以上的员工,给他们远在农村的父母,每个月发一个工资。不多,几百块钱。因为他们的员工基本上都来自于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张勇董事长讲:“我知道很多老人在农村是不买保险的,而我就算是给他们一笔保险金吧。”然后跟了一句话说,“他们不好好干,他们爹妈会帮我骂他们。”

我们今天再来看这个安排,除了那个温暖的意味之外,其实他就是在编织一个前面有希望,然后关系越来越巩固的一个网。

所以你看,只要把希望这个因子放回服务的网络里面,你会发现这个网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只要往外延传递、扩大规模,它就一定会衰减,这个魔咒就会消失,像一个被青蛙王子亲吻的公主一样,突然醒来。

你就看中国过去的农村。造房子,全村人都来帮忙。那是给大家工钱吗?不是啊。农村人往往都缺少货币。给粮食吗?家家都有粮食。多了也吃不了。所以,等价交换的逻辑,在关系里是运转不了的。

最好的价值储存方式是什么?就是你家有事我们帮忙,下回我家有事的时候,大家来帮忙。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设身处地想,我们在紧密关系里面帮别人做一点事情,你是愿意马上收钱变现,还是把这份人情先欠着,在我需要的时候求你帮个忙?任何人都会算这笔账。这种关系,会放大价值啊。

我的同事小陆,他们家养娃有一个非常先进的模式。四个朋友,家里的娃都差不多大。大家约定好,每个周末,所有的娃都集中到一家。

你看,奇妙的结果出现了:

第一,娃很高兴,周末就是大聚会。第二,对于轮到要接待所有娃的家庭,带一个娃和带四个娃,其实不是四倍的工作量。娃和娃之间,本来就能互相照顾。第三,对于其他三家本周轮空的家庭来说,父母就有了难得的“二人世界”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你看,在关系中,价值被放大了。

对,在一个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其实是这种结成关系、巩固关系、扩大关系的社会。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待服务业,我们可以看懂很多事情。

比如,一个工业品上市,往往要开发布会,大鸣大放造势,生怕第一枪打不响。但是现在好的餐馆开张,往往都是要不声不响地试营业。为啥?因为刚开始,服务流程也许不到位。第一天如果大肆宣传,来了很多客人,服务不到位,关系就会永久性地损坏。所以,先试营业,先招待关系近的人,再打个折,把服务跑顺了再开门营业。

北京著名的四季民福烤鸭店,还有古茗奶茶,这些新兴的服务业公司,都把开业不搞宣传当做一个重要的经验。这背后体现的,就是对关系的重视。

再比如,海底捞的管理体制有点怪。

它虽然也是分成总部管大区,大区管小区,小区管门店。但是它不是按照地域相近、方便管理的原则来管理的。

如果按地域的原则,北京距离天津近,北京大区应该负责天津分店的管理,可是海底捞天津分店却由郑州大区管理;另外,一个北京小区经理负责的分店可能横跨整个城市的东西南北,而另一个北京小区经理负责的分店也可能是分布在北京的东南西北。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海底捞师徒制培养人的方法,产生出的一种特殊模式。

人都是独特的,人的成熟需要不同的实践和经历。比如,一个小区经理下面的一个徒弟出徒了。当他或她有能力当店经理时,北京大区恰巧在最西边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店,这个徒弟就会被提升为这个新店的经理。可是师傅不能撒手不管,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不仅如此,徒弟的“质量”要在使用中接受检验,徒弟就是师傅的“产品”,师傅必须保证徒弟的“质量”,而且有些“质量”问题,比如徒弟的品德,师傅要终身保修!因此,这个新店的运营就要由这个师傅—小区经理负责。

你看,这个模式的底层也是关系。关系的生成、巩固和扩张,才是海底捞组织成长的逻辑。

再比如,这一周非常热闹的一个新闻。简单说就是:拼多多补贴用户买特斯拉汽车,每人补贴2万块。但是特斯拉不认,说特斯拉官网是唯一购车渠道。你们在其他地方买的车,我不交付。

当然这个事件背后的法律逻辑很复杂,咱们在这里不评价在法律上谁对谁错。你要是想看好的评论呢,去“三表龙门阵”那个公众号去看,分析的非常全面了。

问题是,特斯拉为什么这么做?

有人说这是体现特斯拉的傲慢。别慌这么说。天下买卖人都是将本求利要赚钱的。为什么有人补贴卖我的货,提高了我的出货量,我还不干。天下哪有这么不会算账的买卖人?

如果从“关系”的角度看,我猜,特斯拉算的另外一笔账。在我官网上买的,是我的用户,结成的是我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现在你跑来补贴,为的是结成你们之间的关系。我为啥要把自己的价格关系搞乱,来成就你?

打个比方就更好理解了。我老婆过生日,我准备给她买一个一千块钱的礼物。现在有个人跑过来说,来,我补贴200块,你说别扭不别扭?哎,有你什么事啊?这是我们之间的关系欸!所以,特斯拉并非是傲慢。它算的不是制造业的账,它算的是服务业的账。

再来看一个例子。

经常有的餐馆,客人吃完了,结账之前,服务员递过来一个调查表,你对我们的服务是不是说满意啊?帮我填一下表呗。还有银行、航空公司的电话服务,服务满意请按1,不满意请按2。咱们通常都不好意思说人家坏话。

从关系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动作。服务员和我们之间,甭管好坏,人家为咱们服务了,结成了一点关系。现在好了,咱俩之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彪形大汉,咧着嘴说,来,给个评价,评价要是不好,我回去揍他。就像小两口过日子,婆婆一直站在卧室里,你再善意,也是破坏了这个关系。

当然,另外一种情况就不一样了。互联网服务,甭管是打车还是外卖,经常会在服务结束的时候,让我们评分。一样,也是在我们之间的关系中出现了一个彪形大汉。但是,这个彪形大汉是有意出现的。它就是不愿意,我们和这个具体的人之间形成关系。它要的,就是我们和这个平台之间形成关系。所以,这种评分制度,就要另当别论。但是,着眼点都还是“关系”。

就在最近,我看到营销专家杨石头发的一个朋友圈,也是非常有启发。

他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请问销售和成交有什么区别?哎,听起来是一回事啊。不一样。销售是站在你的角度想问题,把东西卖出去就是成功。而“成交”呢,是站在双方的角度想问题,双方都有收获、双赢才叫“成交”。物理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是销售。而在心理上结成了可信任的关系,这是成交。

你别觉得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啊,它们是有实质性的差别的。

举个例子,你卖一个东西给客户,但客户就是不要,销售失败了。但是请注意,这个时候你还有一个“成交”的机会。你可以追问客户:我请教一下,我是哪儿没做好,为什么我没能卖出去?你这样也会完成一次心理上的成交啊。因为你们建成了一种“请教者”和“回答者”之间的关系嘛。而这种关系是非常良性的。请教是最大的恭维嘛。

这从“销售”到“成交”的一转念之间,我们所从事的,就从制造业变成了服务业。

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听说,互联网红利要结束了。因为该连接的已经连接完了,该有的商业模式也创造得差不多了。

我们不信。

从关系的角度来说,互联网只是铺就了第一层的基础设施。在它的上面,彼此服务,彼此承诺,彼此信任,结成关系,巩固它、扩展它、释放出更多的价值,这件事还远远没有开始。

这件事,还有无穷的空间。我们的关系,如星辰大海。

最后还是说到我们这个小小的,位于北京华贸北广场的“得到北京学习中心”。

我们从线上走到线下,图的当然不是流量。而是把“知识服务”中的这“服务”二字落实。从一个一个的真实用户开始。

特别感谢今天来捧场的60名用户。你来了,我们握手,我们相谈甚欢,我们微信加群。我们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其中有一个徽章,“启发俱乐部”的专属徽章,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这些徽章是编号的。我拿到的是第一号,然后每一位按照入场次序依次都拿到了一个编号。每一场,我们都接着往下编号。

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编号有什么用。建议大家收好。也许多年之后,凭借这个小小的编号,我们可以结成更大的缘分。

不仅是观众,我们和赞助商奥迪的关系,也都从今天重新起步。你走过路过,看到门口这辆奥迪车,因此成了奥迪车主,我们的关系升级了。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期待,就是结成和社区的关系。

今天我们之所以把华贸集团的董事长房超请到这儿,其实也是想表达这一层结成关系的意愿。我们觉得这个社会,它其实扎根在社区。

我们这一个空间其实并不大,它也不是我罗胖一个人的舞台。为什么我选择周三的舞台开「启发俱乐部」?其实我就是想把更好的时间留出来,周五、周六、周日,那些更好的时间,大家更方便参与的时间留出来。你在这里不仅仅能学习得到老师的课程,还可以彼此结成关系,结成的关系也能够巩固、扩展。

求祝福。求有关系。

我讲了这么多“关系”,期待你带上自己的家人、朋友、客户、伙伴,一起来。我们结成一点关系。

感谢今天到场的观众,梁宁老师、房总、奥迪的朋友。启发俱乐部,下周见。

好,直播结束,下面我们进入现场闭门交流的环节。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