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从昨天开始,很多人都在吃娱乐圈的一个大瓜,就是王思聪和抖音网红孙一宁的互怼。
我看到不少人吐槽,说王思聪这样的处事方式暴露出了他的优越感。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多人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同样展现出了一种优越感:比如,有的人会觉得,王思聪又怎么样?你看,遇到感情问题他照样求而不得。
我忍不住思考一件事:我们都知道,优越感不是一种好心态。因为优越感的本质是比较、是分别心,是看低别人,看高自己。但是即便知道这一点,我们很多人还是忍不住想寻求一种优越感。这种道德困境,我们应该怎么破除呢?我们要怎么摆脱优越感的捆绑呢?
这两天,我在国外的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篇有意思的科学报道,标题是《尼安德特人也是人》,作者是一位美国作家和记者约翰•穆勒亩(Jon Mooallem)。这篇报道是2017年的老文章,写的是在过去150年间,科学家对于人类的亲戚,尼安德特人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发现这个话题,跟咱们今天讨论的“优越感”特别相关。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克服优越感的过程。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跟你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一说到“尼安德特人”,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印象,就是尼安德特人是被人类的祖先智人战胜的近亲。
我们今天知道,尼安德特人是一种古人类。大约在50万-75万年前,他们和智人曾经共享过一位祖先。但是随后,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发展路线开始出现了分叉,智人主要在非洲繁衍,而尼安德特人则在欧亚地区住了30万年。随后,大约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消失了。而恰恰也是在相似的时间点,智人开始走出非洲。
有不少科学家都认为,这个时间点并不是巧合。也许,智人比尼安德特人聪明,因此在资源竞争上战胜了尼安德特人;也许智人直接用武力消灭了尼安德特人;也许,像是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推测的那样,智人会讲故事,能带动整个族群更大规模的协作,而尼安德特人在这一点上落了下风;总之不管什么说法吧,这样的推测都有同一种论调,就是尼安德特人跟智人相比一定有劣势,而他们的消失也跟智人的强大有一定关系。
但是,在《尼安德特人也是人》这篇文章里,穆勒亩却认为,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因为科学研究的结果真的能证实这样的结论,而是因为我们从发现尼安德特人那一刻起,就一直在带着“优越感”的滤镜看待这个种群。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个被人们熟知的尼安德特人的头骨是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市的一个山谷发现的。1864年,一个叫做威廉姆•金的英国地理学家撰写了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第一次提出,这个头骨所代表的是一个已经灭绝的人种,这个人种被这位地理学家以山谷的名字命名,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熟悉的“尼安德特人”的名字。
在写文章的时候,这位地理学家觉得必须得描述一下,尼安德特人长成什么样子。在描述中,他花了大量的笔墨描述头骨当中不太寻常的特点,比如说巨大的、突出的眉骨。在这位地理学家看来,这些特征显然不是典型的白人特征,但是和他所了解的非洲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有相似之处。因为这样的相似性,他武断地下了一个结论,说尼安德特人是一个野蛮的种群。他甚至在文章里断言,单单看头骨就能断定,尼安德特人很愚蠢,而且道德是黑暗的,他们脑子里的想法和牲畜差不多。
在他的文章发表之后,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随后更多的科学家也开始就着类似的论调讨论尼安德特人。
你看,从考古和科学的角度来说,其实那时候我们对尼安德特人还一无所知,但是公众已经在心里认定,尼安德特人是一个野蛮的、失败的种群。这也是科学界对于尼安德特人第一个阶段的认知。
而我们的认知起点之所以会从这里开始,很有可能是一个偶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就在英国地理学家发表文章的同一时期,有另外一位英国的科学家,乔治•巴斯克,也在研究尼安德特人的头骨。只不过他研究的头骨,是从另外一个地区发现的女性头骨。这个头骨的特征远远没有尼安德特山谷发现的男性头骨那么夸张,比如,眉骨并不是很突出。也正因为看起来太正常了,所以这个头骨在被发现后的头16年,一直被认为是智人的头骨,直到巴斯克开始琢磨它的起源。
那你想象一下,如果公众第一次认识尼安德特人,是从巴斯克研究的头骨开始的,那么我们会不会从一开始,就对尼安德特人有不同的想象呢?也许我们不会一开始就把他们当作野蛮人,而是看成是和智人平起平坐的种群呢?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巧合,第一个发表文章的不是科学家巴斯克,而是地理学家威廉姆•金。因为这样的机缘巧合,我们从认识尼安德特人之初,就形成了对他们的“优越感”。
而这样的巧合,后来还高调发生了第二次:
1911年,历史上第一个对于尼安德特人完整的骨骼研究发表了,作者是一位法国的古生物学家麦瑟林•波尔Marcellin Boule。在这份研究中,波尔得出的结论是,尼安德特人的头往前缀,脊椎弯曲,脚趾就像猿猴一样彼此分开。这样的姿态,被波尔描述成“笨拙的”“粗野的”,因此他认为尼安德特人一定是没什么道德感的,生活方式就像野兽一样。波尔还让一个艺术家画出尼安德特人的样子,不出意外的是,画出来的是一只长满毛的大猩猩。
但是46年之后,更先进的科学研究证实,当时波尔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患了严重的骨关节炎、身体变形的尼安德特人。你看,历史就是这么巧合。一个病态的尼安德特人,定义了半个世纪里人们对这个种群的想象。
当然,你可能会说,就算科学界一开始对尼安德特人的判断比较武断,但是我们后来不是有那么多科学研究吗?后续的研究是不是可以证明,尼安德特人的确是一个比智人更落后的种群呢?
穆勒亩用了半年的时间对研究尼安德特人的科学家、考古学家进行访谈。他聚焦于科学家在直布罗陀地区,尼安德特人的聚居地获得的发现,在那片区域,据推测,尼安德特人居住了整整10万年,这10万年的记录足以提供一些关键的线索。
而这些线索指向的结论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相似之处,可能远远多于不同之处。
从智商来看,初步的研究显示尼安德特人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行为能力,都和智人相似。
从文化上来说,尼安德特人有不少智人有的文化习俗。比如,他们会埋葬去世的人,他们会制作首饰,他们会制作颜料,大概率是用来装饰身体或者脸部;他们会收集羽毛,而且是某些特定颜色的羽毛,很有可能是用来制作艺术品;他们能用语言交流,声音大概率偏尖细;他们会制作一种特殊的胶水,而这种胶水需要极高温度的加热——这可能说明,他们那时候已经会制作陶器,因为只有陶器能承受得起这么高的温度。还有一个小的生活细节非常有意思,就是他们会使用牙签。
基于这些发现,科学家对于尼安德特人的认知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许,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科学家逐渐开始用“人”的视角,来看待尼安德特人。1971年,一位研究尼安德特人墓地的科学家甚至发表文章说,尼安德特人也有灵魂。
不过,要说有哪个时间点,尼安德特人真的获得了“人”的地位,那要等到2010年。在那一年,发生了一个爆炸性的事件:著名的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用基因测序的方式发现,4万年前,在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在非洲分道扬镳之前,这两个种群发生过交配。即便今天,我们大部分人的基因里,仍然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王立铭老师在《巡山报告》里也讲过,现代中国人的基因里也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这个发现,一开始就连帕博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但是在这件事上,基因不会说谎。这项发现说明,尼安德特人不仅是“人”,而且还是现代人的祖先,是今天我们理解的人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也许在几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会一起在路上溜达、在海滩上散步,见到对方还会礼貌地点个头。也许他们在欧亚大陆共同生活的那段时期,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充满竞争和厮杀,而是更像跟陌生人一起共乘一台电梯那样平静而无聊。也许,智人对于自己这个种群的优越感,是毫无理由的。
但是你肯定会问了,我们又该怎么解释,4万年前,智人活了下来,但是尼安德特人灭绝了呢?
科学家们还在探索这个答案。不过,如果我们暂时放下“智人比尼安德特人更优越”这层滤镜,答案的方向会很不一样。比如,有一些古生物学家现在认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有可能纯粹是地理环境造成的。比如,当时欧洲大陆的气候极其不稳定,这可能影响了尼安德特人的食物来源。虽然尼安德特人生存了下来,但是他们的人数太少了,而灭绝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数字的问题:如果生育率赶不上死亡率,一个种群就会发生灭绝。
也许在同一时期,智人的人数更多,而人口基数更大意味着,创新更有可能发生。智人因此生存了下来,但是这和他们是否比尼安德特人更优越毫无关系。
当然,这些都是推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验证。但是约翰•穆勒亩的这篇文章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优越感是如何从一开始就潜入了尼安德特人的研究,成为一种带有偏见的滤镜。直到今天,人们的认知依然在和这种偏见对抗。穆勒亩在文章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和尼安德特人的历史,依然持续地在被一种不幸的人类倾向所扭曲:这种倾向就是,我们乐于相信那些能让我们感到比别人更优越的错误的想法。
好了,《尼安德特人如何成为人》这篇文章,我就给你介绍到这了。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其实“优越感”这层滤镜,在很多领域里都非常普遍。比如说,我们是否带着一种优越感的视角,在研究人工智能系统呢?西方国家的政客,是否在带着一种价值观优越感,看待中国发生的事情呢?科技行业是否在带着一种优越感,看待老年用户呢?家长是否在带着一种“过来人”的优越感,看待自己的孩子呢?如果这种优越感的滤镜被拿掉了,这些领域会发生什么样意想不到的突破呢?
穆勒的文章,我觉得还有一层价值,就是它指出了一条消除优越感的路径,这条路径就藏在科学家对尼安德特人认知的演化中:从不如人,到像人,再到人类共同体。没错,就是共同体的概念。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克服优越感的方式不是试着跟一个人平起平坐,而是和Ta构建共同体。在过去两年里,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和你一起构建一个知识共同体。这周末,咱们就要升级了!我相信新主理人会让咱这个共同体越来越强大,我已经等不及想给你介绍Ta了。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