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本期的#邵恒帮你问#,我邀请到的驻场导师是王琳。王琳老师是得到“十万个怎么办”教育委员会的委员,专门研究儿童与家庭教育。
最近不少中小学校都开始在网上上课,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今天我们挑选了这方面的几个典型问题,请王琳老师解答。
在线上学习中,孩子接触到的从真人变成了老师的图像信息和屏幕上的文字信息,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有一个孩子对我说“上线上课时我觉得好孤独”。因此,父母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孩子在心理上适应这种变化。具体的,我有几个基本的建议:
1. 在上课前,先强调自我认知,告诉孩子:“你是一个能专心听讲的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跟他制定“上课集中注意力”的目标,并请他做出承诺。这个集中注意力的目标还可以细化,比如说“不点手机上无关的按钮”“不切换直播的界面”等等。
2. 跟他一起,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应对措施。比如,如果老师问到我,而我不会怎么办;如果我想上厕所怎么办等等。
3. 在下课以后,要了解孩子上线上课的感受,包括信息量是否太大或太小,信息展示是否太快或太慢,信息是否太抽象,是否超过孩子的常识等。你可以帮孩子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不仅是线上上课,平时家长也会遇到孩子总是玩手机、爱做小动作等等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专注力和自制力不足。
家长一着急,就会批评孩子,给他们贴上“不专心、不努力、控制不了自己”这样的标签。批评一顿以后,再让孩子发誓,保证一定改正自己的行为。事实上,这种直接攻击的做法一般来说效果甚微。父母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人,平时的沟通非常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总是这么说,孩子可能真的会陷入被动和不自信,彻底放弃努力,或者,因为老是被批评而产生逆反心理。
《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句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就是说,交战的时候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者战争行为是上上策,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武力,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所以,想帮助孩子的学习,也要讲究谋略。
那我们有什么谋略可以用呢?先说一条总原则:要通过减少孩子的压力来帮助孩子更加专注和自制。
其实,自制、专注能力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有一部分生理原因。在孩童阶段,大脑中负责专注、自制的部分仍然不完善,所以孩子自控力有限。其实,由于人类大脑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特点,成人也很难做到长时间的专注。另外,大脑在专注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是当大脑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就会自动储备能量,也就是说,压力一大,分给专注的能量就会减少,就更难专注了。在临近重要考试、截止日期的时候,你特别慌乱没法专注,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要想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更专注,就要减少孩子的压力,不要简单地采用严厉监督的方式,因为父母的严厉和批评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压力。
所以,即便在平时,家长也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健康饮食和锻炼,保证基本的精力和能量供应。特别是让孩子尽量在睡前不看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免得影响睡眠。另外,也要让孩子少吃零食、含糖食品和垃圾食品,这些会影响内分泌和能量分配。
除了保证基本的能量外,还需要给孩子留出自我的空间。这也是第二方面的注意事项。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咨询“孩子做作业总是动来动去怎么办”。经过交流,我发现这个孩子性格很外向,擅长同时关注不同的东西。于是,我建议这位妈妈让孩子坐在瑜伽球上写作业。因为坐在瑜伽球上要注意保持平衡,孩子反而不再在写作业之外寻找刺激了,就能专心写作业了。类似的,如果孩子在上线上课时总控制不了自己动来动去,那可以尝试让他们手里捏一个球。
而且,你还可以每天给孩子留出吐槽的时间,留出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间,或者陪着孩子一起练习深呼吸,这些都会减轻孩子的压力,也会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能量。
第三方面,作为家长,也可以做一些引导,帮孩子培养专注力。
我曾经跟我的孩子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小练习,就是跟他一起比赛用不常用的手开门、刷牙等。这个练习能增强他对自己行为的关注,促使他习惯去选择稍微难一点的事来做,有助于提高专注力。
另外,你也可以请孩子把做事情的时间记录在表格里,看看每天吃饭花多长时间。这也能增强孩子自我监控能力。家长也要注意,在引导过程中多描述曾经做得很好的事,少挑错,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多信心。
这就是培养专注力的一些总体建议。最主要的逻辑就是不靠蛮力去限制孩子,而是要给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在短期内,可以参考上面的回答,增加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从长期来看,要想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家长以身作则很重要,要给孩子做出榜样。除此之外,还需要帮孩子做到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培养自我”。所有的自觉都是建立在“自我”基础上的,没有“自”,哪里来“觉”?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父母要逐渐减少对孩子各方面的干预,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行动的机会。
在工作中,我经常发现父母不自觉地过多干预孩子。比如,在一次课程中,我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一首古诗画成一幅画并讲讲这幅画。一位妈妈告诉我:“我觉得她有地方画得不好就跟她说,结果她就生气了,画出来也讲不出来,后来我不管她,她又按自己的想法重画了一遍,这回就讲出来了。”孩子的自我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父母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就不能要求孩子突然就能自觉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这个例子也是我经常让孩子做的小练习。让孩子表达模糊的感受,清楚地意识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能增强自我掌控感。
第二件事,让孩子找到学习与自己的关系。家长可以帮助他把未来的设想和现在的学习联系起来,比如说,要想当个医生,那就要学数学,因为不会数学就看不懂医学书。不要总是灌输“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大学,为了有前途”这种观念。
第三件事,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自信。你可以帮他学着把看起来困难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更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进而攻克难关。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找到孩子的优势,用优势带动劣势,而不是先补齐劣势,比如不要总说“你什么都好,就是……”这种话。
长期做好这三件事,孩子的学习自觉性才会慢慢被培养出来。
孩子通过刻苦的学习获得了意义感和成就感,所以会觉得开心。这个过程对成长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孩子没有任何能自由安排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这些任务就需要减少。
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有一定的自理能力、能说出自己想做的事、在很多问题上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父母真正能帮助孩子的,是让孩子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诱导他们喜欢上,那些父母安排的事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她会不断尝试权衡“学的时候没劲”和“学会后很开心”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成长可能比学会这些技能还要重要。
以上就是王琳老师分享的教育方法。我听了之后有个感慨,培养孩子就像培养下属。除了做好监督角色,父母还要充分地“放权”,让孩子去设计自己想完成的任务、测试,迭代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得到的“十万个怎么办”专区,还有更多关于教育的真实挑战。比如教育孩子听话,又担心孩子长大后太乖,怎么办?孩子做错事,怎么批评合适?发现孩子的作业都是抄的,怎么办?如果这些问题戳中了你的痛点,点击文稿下方的怎么办专区链接,看看教育委员会的对策。
好了,这就是本期的#邵恒帮你问#。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