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 为什么甲骨文错过了云计算?

策划人:李仲轲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这段时间,云计算这个概念非常火爆。就在昨天,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了《全球云计算2020年预测》。其中有一条预测很惊人,那就是到2021年,中国90%以上的企业在业务上,都或多或少地需要用到云平台。

不过我注意到一件事,在云计算这个领域,有一家老牌科技巨头一直没有什么声音,那就是甲骨文。

这其实是一个有点奇怪的现象。稍微和你介绍一下,有人把“云计算”叫做未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而甲骨文的主营业务是数据库,正是上一代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甲骨文也是在上一个时代,凭借着自己强大的数据库技术,成为可以和IBM相提并论的对手。在2013年,甲骨文成了全球第二大的软件公司,仅次于微软。

但是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上的表现却并不好。

2018年,云计算市场调研机构Synergy Research首席分析师指出:在云基础设施服务中,甲骨文的市场份额只有2%,连行业前十都排不进去。而且甲骨文的市场份额,还一直在下滑。

那好了,问题来了,为什么曾经呼风唤雨的甲骨文,会在新时代遭遇滑铁卢呢?最近,我在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做《谁在谋杀甲骨文?》。

这篇文章让我有一个特别扎心的感受,那就是甲骨文之所以会遇到危机,是因为它陷入了一个特别典型的“创新者的窘境”。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结合这篇文章的观点和你聊聊,甲骨文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咱们先来说说,甲骨文作为“创新者”的那一面。 

甲骨文成立于1977年。它能在数据库业务上崭露头角,是一个特别典型的硅谷创新故事。

当时它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和初创团队,发现了IBM一位研究员发表的论文。这篇论文提到了一个设想,那就是“关系型数据库”。你不需要搞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只需要知道这篇论文在当时没有得到IBM的重视。

但是,作为局外人的拉里·埃里森认为,关系型数据库是数据库发展的未来方向。所以他决定把握时机,搏一把。

其实有同样想法的人并不少,在当时的市场上,做关系型数据库的公司不只有甲骨文一家。甲骨文之所以后来能突围成功,靠的是他们出其不意的市场策略。

首先是在产品上,甲骨文没有选择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打磨产品上,把产品做到近乎完美再推出市场。他们的做法是要求销售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先把产品卖出去。

埃里森是这样回忆的:“当时公司很小,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快速发展,要么死亡。”

而在市场定位上,甲骨文也选择和市场巨头IBM进行差异化竞争。

他们最开始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软件公司,只卖软件不卖硬件,也不收固定服务费,只有咨询费。而IBM的数据库,却是捆绑着硬件一起销售的。这种“轻量级”的定位,不仅掩盖了甲骨文在产品上的不足,还让它站稳了脚跟。

而且数据库这个产业还有一个特点:一旦企业选择使用一个数据库,替换和迁移的成本会非常高。甲骨文重销售的打法,让它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

在1992年,当甲骨文推出第7代数据库的时候,它终于把产品质量的短板补上了。

在这之后的20年,甲骨文可以说是叱咤风云。我们熟悉的阿里、腾讯、亚马逊,以及大多数银行都曾经是它的客户。

但是云计算兴起的时候,甲骨文却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为什么这么说呢?

早在1995年,甲骨文就开始践行云计算的概念。当时他们推出了所谓的“互联网电脑”,这可以看做是云计算的雏形。但在当时网络技术的限制之下,这种电脑的体验非常差,最终不了了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后来等技术相对成熟了,甲骨文也没有赶上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第一点你肯定能想到,甲骨文在传统的数据库业务上赚得盆满钵满。甲骨文超过50%的收入,都来自于传统数据库,而新兴的云计算市场在一开始看起来,利润不够有吸引力。

比如,亚马逊在2006年推出了自己的商用云服务。由于亚马逊最开始的服务对象,是其他电商平台的客户商家,所以亚马逊将云服务的利润压得特别低。这也让像微软、甲骨文这样的大公司,并没有将云计算放到眼里。

在甲骨文的眼中,云计算除了赚得少,还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产业。根据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7年,亚马逊在云计算上的投入持续走高,这个数字在2018 年,高达254亿美元。你要知道星巴克的市值也才1000亿美元。

所以,考虑到利润和成本问题,甲骨文在早期对云计算不够重视。

那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就算早期不重视,后来云计算行业显示出潜力的时候甲骨文不能迎头赶上吗?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甲骨文这样的巨头想要开辟一个新业务,那肯定是要技术有技术、要资金有资金、要人才有人才啊。

你说得没错,但很扎心的是,即便甲骨文想转型,但也并没有摆脱之前的惯性。因为甲骨文的老产品比云计算的产品要更赚钱,所以一些甲骨文的销售员工在推销甲骨文的云产品时,并不尽心尽力。

外媒曾经曝光,甲骨文推销云计算产品的时候,有时候会采用捆绑销售甚至欺骗的手段。比如一些销售人员要求企业在采购软件时必须搭上云计算产品,即使对方根本用不上。而另一些销售则会卖给用户原来一样的产品,但是将它称之为“上云”。

甲骨文这种营销方式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它对自己旧有的行业地位的“放不下”。

其实,云计算技术主要分成三大块。之前甲骨文的开发总裁库里安觉得,甲骨文应该适当放弃某些战场,甚至和亚马逊这样的竞争对手合作,专注云服务中的软件领域。随后甲骨文也的确收购了一系列软件厂商,甚至在2016年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公司,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是甲骨文的创始人埃里森并不这样想,他想的是“我全都要”,也就是甲骨文作为后来者,也要在云计算的三个战场上全面开花。

结果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想法下,甲骨文拒绝和亚马逊合作,让它在软件领域的努力事倍功半。又因为入场太晚,在剩下两个领域也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水花。

而且因为战略上的分歧,甲骨文内部开始出现高管的人才流失。之前提到的开发总裁库里安也离开甲骨文,成为现任的Google云服务CEO。甚至有媒体评论说,这就是去年甲骨文出现大范围裁员的原因。

当然,甲骨文也并非没有开展自救,就在去年,甲骨文终于敞开怀抱,准备和微软进行合作。两家公司将打通彼此的云计算业务数据中心,让双方共同的客户用一个用户名登录双方的服务平台。

这方面的合作进展如何,我也会为你持续关注。

好了,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和你聊了甲骨文作为上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大厂,为什么没能把握住云计算的风口。

其实我一边读甲骨文的故事,一边想到一句话:“屠龙的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

这句话在创新领域也同样适用。甲骨文之所以会陷入“创新者的窘境”,不是因为它技术不够、资金不足,而是它被过去巨大的成功绑架,成了不折不扣的“守成之君”。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参考文献:

《谁在谋杀甲骨文?》,geekerdeng,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