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现实,人间值得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最近,随着复工逐渐推进,我经常听到一个说法,说疫情过后可能会迎来“报复式消费”。

这说的是,很多人之前在家憋坏了,一旦等到经济活动恢复了,他们可能会开始一波疯狂消费,要把自己之前不能吃、不能买、不能玩的都补回来。

但是你仔细琢磨这个现象,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线上的各种活动现在其实相当发达,线上购物,线上办公,线上社交,甚至还有线上健身,那为什么这么丰富的线上活动还是没法替代线下呢?

今天我就为你推荐两件值得你花时间的事情,能帮你思考这个问题。

1.纪录片《沸腾吧火锅》

今天给你推荐的第一件事,是一部最近很火的纪录片《沸腾吧火锅》。

你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部介绍火锅的纪录片。它的监制是陈晓卿,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总导演。对于用镜头描写吃这件事,陈晓卿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而且这部纪录片,除了拍摄比较流行的重庆火锅、潮汕牛肉火锅以外,还包括了比较偏门的海南糟粕醋火锅、四川高县土火锅等等。

很多人之前说,看这部片子是为了“云吃火锅”,吃不着,但是起码可以饱饱眼福嘛。不过我向你推荐这部纪录片,倒不是想让你用它来解馋。而是我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很多人想念吃火锅这件事,其实还不光是为了食物本身,而是为了感受食物以外的事情。

比如这个纪录片的第一集,讲的是潮汕牛肉火锅。其中有一个场景,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火锅,会专门有一个最懂吃的行家,来担当餐桌上的“司仪”。牛肉怎么吃,涮多久,全部都是这个司仪说了算。你看,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

再比如在重庆,火锅成了人们疏解压力的工具。他们在火锅局上喝酒划拳,兴致来了还会唱首小曲,甚至喊在拍摄的导演来吃上一顿。你看,这是一种豪爽。

看到这的时候,我想到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一句话:

“我们的日常表达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给予和流露。给予就是我们有意传达的那部分信息,比如我们说了什么话,而流露则是我们无意间传达的信息。”

而吃火锅恰恰是一个兼具给予和流露的场合。

大家一边被辣得抓耳挠腮、一边大呼过瘾,一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露自己的真实一面。

听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线上无法替代线下。无论是线上购物、办公还是交友,它始终都缺少了我们不经意间的流露,比如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

当然你可能会想,以后,如果像是虚拟现实这样的技术越来越发达,总有一天,就连“流露”这样的体验,也都能在线上给还原出来了。到那个时候,所谓“现实世界”的生活,还会是不可替代的吗?

2.电子书《群体性孤独》

今天我给你推荐的第二件事,是我们的一本电子书,叫《群体性孤独》。这本书也许能给你的问题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这本书最开始就提了一个特别扎心的问题:为什么现代人,明明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可是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比以前更孤独、更焦虑了呢?

作者说,这是因为互联网除了把每个人连接在一起,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虚拟世界,来一次“精神隐身”。

相信你肯定也有这样的感觉,聚会的时候觉得没得聊,有点尴尬,那就干脆低头刷手机。

所以虚拟世界就像一个社交生活中的“避风港”。而现实世界,成了一个我们可以随时关闭的“对话框”。

在这本书的序里,作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如今的我们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你看,这句话是不是很尖锐,一下子戳破了人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呢?虚拟世界越是唾手可得,人其实就越没有动力和勇气去面对现实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想起一个比喻,我们每个人在网上,就像一个个气泡,看上去很美好,但是互相之间的距离都很远。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一块块有棱角的石头,在一起会需要彼此不断地磨合,但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更容易诞生真实的、厚重的关系。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人间值得#,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