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今天是三月的第一个工作日,我相信你已经做好准备来迎接新的一个月了。有不少人应该会趁着新的一个月的开头,复盘一下自己年初的OKR,看看自己离新年的目标又接近了多少。
不过无论是OKR还是KPI,说到底,它们都是对于工作成果的管理。但是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个人获得成功,其实不一定能划等号。毕竟,人们普遍认为成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定义都不太一样,很难像工作任务那样去进行量化管理。
但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我想要给你推荐两件值得花时间的事情,希望能让你知道,其实成功这件事,也可以量化。
1.“瑞士机器”乌里·斯特克
首先我希望你能够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位瑞士登山运动员,乌里·斯特克。他还有个外号,叫做“瑞士机器”。有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也是以这个外号命名的。
为什么他会拥有这个外号呢?假如你看过这个人登山你马上就会明白了。
我之前觉得登山那都得是一步一步、气喘吁吁地往上走,但是斯特克在纪录片中,那可真是手脚并用,一路小跑不带喘的。他整个人就像机器一样,是保持匀速一直往山上爬。
他最出名的成就,是刷新瑞士艾格峰北壁的登山纪录。之前登山家要登上这座山峰,通常都需要3天左右,但是斯特克在1999年只用了5个小时就成功登顶,之后每年他都要攀登几次,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直到2015年,他把速度提升到了2小时22分钟。
这就很让人惊奇了。为什么专业的登山运动员要用3天,他只要不到3小时就能搞定呢?是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呢?
天赋的因素肯定有,但是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发现,斯特克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把登山这件事量化得足够细。比如他会把登山的整个路线都拆分,针对每一段路线的不同状况,进行专项练习。
但这个还不够,斯特克真正的秘密武器,在于把体育训练的方法带入了登山,把自己的体能也进行了量化。
他的训练团队有营养师、健身教练、心理引导教练。这些人会根据他自己的情况,帮他控制体重、记录身体数据,从而规划出登山路线。
这个过程特别像在调试一台机器,也难怪斯特克能在一次次的调试中,不断挖掘出新的潜力刷新记录。
所以你看,量化成功这件事,的确能做。但是在量化过程中,很多人都会低估设置参数的细致程度。这件事难就难在,你能不能监测到,那些别人忽略的参数。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毕竟登山还是一个相对容易衡量的东西,有没有登上顶峰、有没有破纪录,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不存在一座摆在眼前看得见、能衡量高低的山。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怎么量化自己的成功呢?
2.《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接下来,我就想给你推荐第二件值得你花时间的事情,这是一本叫做《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的电子书。这本书让我发现,当我们思考成功这件事时,我们的视野可能还是太局限于自我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关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们早就有无数的方法论,但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方向:更好地提升自己。有句老话“尽人事,知天命”,这里的“尽人事”也是这个意思么。
不过《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视角。它搜集了很多领域关于成功的数据,然后得出了一个有点扎心的结论:很多时候,我们的成功,并不是由个人能力决定的。
比如这本书举了一个例子,一战期间最出名的飞行员是一个德国人,绰号叫红色男爵。他在当时甚至成为一个商业符号,甚至有红色男爵牌的比萨。
但是,如果论战绩来说,红色男爵并不是当时最厉害的飞行员,其实当时最厉害的飞行员是一个法国人方克。红色男爵最后死于空战,但方克和他的飞机在整个一战期间表现都非常出色,从来没有被敌人打中过。那为什么出名的不是方克呢?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就解释说,能力只能决定你是不是高手,但是社会网络,才能决定你是否成功。
红色男爵的成功,其实是因为当时德国需要一个战斗英雄。这个人高傲、自负,把自己的飞机涂成张扬的红色,这样的性格和做法在平时可能不太讨喜,但当时的德国宣传机器,恰恰就需要这么一个角色,给士兵打气,所以军方大肆宣传他,把他生生地打造成了一个英雄。
用书里的话来说,是“他所处的网络发现他很有用,所以选择去放大他的成功”。
当然,《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本书,并不是告诉你要去搞关系。而是在提醒我们,想要成功,除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还需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在社会网络里能不能创造集体利益,这可能才是对成功更重要的因素。
这本书里还给了一个公式:未来的成功=初始的成功X社会适应度。
我也建议你今天抽出一点时间,盘点一下,你觉得你现在从事的职业,社会适应度到底有多高?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人间值得#,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