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陈章鱼,欢迎收听《每周新书盘点》。
这是 2020 年的第 6 周。这一周不知道你过得怎么样?我呢,是天天宅在家里,读书写稿。按说呢,在家办公节约了路上的时间,应该是效率更高,可是我发现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在家干活阻碍太多了,离床太近,离沙发太近,离电视太近,离游戏机太近,我就感觉每样东西都在诱惑我,来躺一会啊,来玩一会啊,你知道,我这个人很随和的,它们这么一邀请我,我就答应了。
所以我发现,人性真的是很神奇,很多时候,我们没法违背自己的天性去做事情。不过我们反过来,如果我们理解人性,尊重人性,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这期节目,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从本周的新书中找一找答案。
我们先来看,理解人性,怎样帮助我们解决一个商业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如何推广一种新商品?
本周苗炜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一本书叫《道德与市场》。这本书讲的就是在美国,人寿保险是怎么被大家慢慢接受的。
在我们的印象里,美国是个商业国家,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衡量,那保险在美国应该是顺理成章就被大家接受的啊。可是你别忘了,美国同样是一个宗教氛围浓重的国家,尤其是18、19世纪,大多数人都很抵触人寿保险。因为保险公司在计算保金的时候,必须要把一个人的生命换算成金钱。这就和美国主流的道德观产生了矛盾,神圣的生命能用一个价格来衡量吗?所以很多人一开始都不能接受人寿保险这个概念,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道德与市场发生了冲突。
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既然最大的阻碍是宗教和道德,那么保险公司就想,能不能从这个角度来寻找突破口。人寿保险之所以一开始让美国人无法接收,是因为在任何一种文化里,死亡都是一件大事,什么样的死亡算是善终,往往会有一个通行的概念。在西方的主流观念里,临死的人应该躺在卧室里,牧师、医生、家人和邻居都围绕在他身边。最后关头,他总结一下自己这辈子,原谅他的敌人,祝福他的亲友,忏悔他的罪过,并从牧师那里得到最终的宽恕。这就算是善终。这个场景,我们也经常在电影里看到。后来,还加了一条财务标准,那就是应当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给妻儿老小留下足够的生活费,不要给社会造成负担。这在当时,是一个好人的标准。
你看,既然有关于财务的标准,保险公司就有机会了。他们的解决方案,听起来真的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他们让神父推销保险。
当时给人推销保险的,不少都是神职人员。当时有一本叫《天主教世界》的刊物曾经这么写:“购买人寿保险,是履行对上帝和家庭的责任的现代方法。”可想而知,当时保险推销的说辞也不会有什么经济术语,而是充满了各种宗教术语和《圣经》中的话。
所以,很长时间里,美国人没有把人寿保险当成一种商业行为,而是把它看作一个情感制度。一旦保单生效,它就拯救了无助的孤儿寡母。如果保单没有生效呢?它依旧能给投保人创造一个爱护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好名声。这样,人寿保险才被大多数美国人接纳。
你看,让神父卖保险,听起来有些荒诞,但是我们回到历史,理解当时人们的想法,就能明白为什么这是一个好办法。你以为这是一个商业问题,实际上呢,只有尊重人们的想法,理解人们的需求,才能找到最好的解法。
我们再来看,理解人性,怎样帮助我们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这个难题是什么呢,就是怎么开发出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
本周徐玲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一本书叫《俞军产品方法论》。
在我们的印象中,互联网真的是越来越高科技,什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怎么开发一个产品,这肯定是个技术问题。但是俞军在这本书里告诉你,不是这样。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一点也最能体现产品经理的功力,什么呢?洞察用户的需求。你必须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场景去深刻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精确捕捉用户的“痛点”、“爽点”和“痒点”,才能够做出一款真正的好产品。所以高段位的产品经理都是洞察人性的大师。
俞军有一句特别犀利的话:“用户不是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这话乍一听有点像骂街啊,仔细一想,真的是至理名言。
咱们举个例子啊,你现在打开得到 APP,是因为你想要读书、听书、学习,一会儿你可能觉得累了,想玩会儿游戏放松一下,你就成为游戏的用户了,过一会儿你想刷刷朋友圈,或者给朋友发个信息,你就又是微信的用户了。
你看,需求不同,你就会打开不同的 APP,成为不同产品的用户。
所以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产品,最重要的前提,也是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关于这个话题,梁宁老师在《增长思维 30 讲》里也提到过一个案例。
一家公司想做一个给在校大学生使用的 APP,但具体做什么业务没想好。于是他们通过穷举法,找出了学生们在大学四年里会做的 460 件事情,然后整理线索、寻找机会,把这 460 件事情总结为了 20 个机会点。接着,他们拿着这 20 机会点去询问学生的意见,结果当场被拍死 12 个,这些想象中的机会点,人家学生根本不需要。
那剩下的 8 个机会点呢?像找人修电脑啊,帮忙去火车站接个人啊,甚至是找男女朋友啊,这些虽然是真实需求,但极其低频,大学四年里估计也用不到十次。把这些低频点全部剔除之后,发现最后就只剩下一个机会点,而且是大家都没想到的,就是提供课程表。课程表其实才是大学生最高频的一个信息需求,天天看,一天看两次。
你看,如何开发一个产品,我们以为是个技术问题,可是大方向如何确定,关键是洞察用户的需求。那怎么修炼这种洞察的能力呢,欢迎你收听这本《俞军产品方法论》。
最后我们来看看,理解人性,怎样帮助我们解决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一个社区更安全?
我们的团队加入了一位专职作者真真同学,本周为我们解读一本书叫《警察:街角政治家》。这本书讲的是,美国的警察,如何保障一个社区的安全。
在我看的电影里,美国警察一说维护安全,那要么是拔枪,要么是打架,把坏人打服了,就算是保障安全了。在以前,美国招收警察的条件确实非常简单,先称体重,凡体重超过两百磅,就是超过一百八十斤,就可以入选。
可是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好警察的标准也在变化,在这本《警察:街角政治家》里边就提到,好警察要同时具备两种素质:首先是专业本领过硬,在紧要关头,果断使用武力而不畏惧。其次是好警察要拥有强烈的同理心,能够用悲悯的视角理解犯罪,看到人类痛苦的根源。
同理心为什么是好警察的标准呢?咱们来看看书里边的一个例子。
你觉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警察的生命安全受到的威胁更大?你可能想不到,答案居然是夫妻吵架。因为夫妻吵架特别容易让人失去理智。两个平日里受人尊敬的体面人,吵架的时候不仅会被愤怒冲昏头脑,甚至会大打出手,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摔得稀碎。两口子互相都不在乎了,更不在乎警察这个外人。
所以在劝架过程中,警察不是被一方殴打,就是被夫妻双方一起殴打。更别提在美国,很多家庭还持有枪支,误伤更是在所难免。
那好的警察会怎么处理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警官接到邻居的报警,来到夫妻吵架的这家,两口子正吵得是鸡飞狗跳。他没有像大多数警察那样去阻拦他们,而是摘下警帽,一言不发地坐在沙发上,等这夫妻俩稍微冷静的时候,他才开始说话。说的话也很艺术,他说他看到这对夫妻打理得一尘不染的车,房子漂亮的装修,还有厨房里正在熬的热汤。为什么要描述这些细节,其实是在提醒这对夫妻,毫无理智的争吵,会让他们失去什么。就下来,他让这对夫妻回忆,你们当初为什么在一起,你们共同克服了什么。问完问题以后,这位警官就会离开,因为他知道,回忆自己拥有的会让这对夫妻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冲动而且愚蠢。他们自己就会找到解决的方案。
其实大多数警察面对的,都不是穷凶极恶的匪徒,而是普通人。普通人做出错误的选择,就有可能伤害到别人,甚至成为犯罪。一个好的警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理解犯罪,而理解犯罪的前提,正是理解人性。
以上就是本周推荐的好书《道德与市场》《俞军产品方法论》《警察:街角政治家》。我和你一起,盘点了 2020 年第 6 周最值得你关注的新书。这三本书的链接,我也放在了文稿中,欢迎点击收听或者阅读。
我是陈章鱼,祝你周末愉快,我们下个周末再见。
《道德与市场》(苗炜解读)
《俞军产品方法论》(徐玲解读)
《警察:街角政治家》(真真解读)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前往收听】
如果你想重复收听,或者周末暂时没有时间,想存起来之后再听,你可以点击屏幕右下方的那个小心心,收藏我们这期节目。
你也可以在「得到」APP 首页搜索「陈章鱼」或「每周新书盘点」找到节目。
还可以把《每周新书盘点》加入学习计划:打开「学习计划」,点击「调整计划」,在「未加入课程中」选择《每周新书盘点》。
如果你有其他需求,欢迎在节目下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