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 防控新冠疫情,韩国如何做?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周,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都是海外疫情进展的情况。虽说中国的情况趋于稳定,但我们都知道,在疫情这件事上是环球同此凉热,任何一个国家疫情暴发,都可能会成为全球性的风险。这周全球股市的巨幅波动,其实也反映出了这种认知。

我注意到,在报道国外疫情的时候,国际媒体特别喜欢把意大利和韩国的案例放在一起说。原因是,这两个国家前后脚经历了疫情的快速暴发期,但经过三周左右的防疫,阶段性的成果却大相径庭。

截止到3月18日,韩国的确诊病例8400多例,死亡率低于1%,而意大利的病例数量则是一路飙升到了3万例以上,死亡率7%。韩国的疫情虽然在大邱集中暴发,但目前为止尚未大面积传播到其他地区。而意大利北部的疫情则是蔓延到了全国。

这两个国家的做法到底差别在哪,带来了这么不一样的结果?

我看了一圈国际媒体的报道,发现很多报道都强调了一点,就是韩国的检测能力,跟欧洲国家和美国相比是格外突出的。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结合《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科学》杂志的报道,给你说说韩国是怎么做的。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你就知道韩国对于检测这件事是有多执着了。

韩国疫情暴发点发生在整整1个月之前。2月19日那天,韩国确诊了第一位“超级传播者”,被称为31号病人,这位病人参加过很多场新天地教会的礼拜活动,这条新闻你应该不陌生。这位病人出现之后,韩国立马升级了防疫措施,开始排查可能的密切接触者。

排查了多少人呢?截止到今天,在韩国接受过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的人数,是27万人,什么概念呢?大约每200个韩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接受过检测。

《纽约时报》还对比了韩国、意大利、美国等等8个国家的检测率,韩国远远跑在前面。我把对比图放在文稿里了,你可以看一下。韩国是每100万人中有超过5000人次的检测,意大利的数字少于韩国的一半,每100万人中约有2000多人次的检测,而美国就更少了,每100万人中只有约70人次的检测。

而且,如果回顾过去一个月的情况,你还会发现韩国的检测产能提升得飞快。在媒体3月4日的报道当中,韩国日检测的上限在1万左右,而一周之后,这个数字就上涨了50%,达到了1.5万。到今天,是2万。相比之下,意大利的人口比韩国多出20%,但是每天的检测上限只有3000,也就是韩国的1/7左右。

这么大的检测量,韩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华尔街日报》和美国的《科学》杂志上有两篇文章探讨了韩国检测体系的运作方式,关键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检测试剂开发和批准得早。2月7日,韩国政府批准了第一支由韩国商业公司开发的检测试剂,开发者是韩国的生物科技公司Kogene Biotech。当时韩国的确诊案例仍然较少,还不到20个。3天之后,这家公司研发的试剂就开始分发到医疗体系。

到2月底前,还有42家公司,提交了64个跟检测相关的申请,韩国的疾病管理本部已经批准了其中的19个。

前面我们说了,韩国疫情暴发要到2月下旬才发生,也就是说,在暴发之前,测试的产能已经有了充足的储备。

果然,在韩国投放测试试剂的第11天,检测出了31号病人。在此之后,韩国就开始了快速筛查,一周之内,对66500人完成了检测。

这是第一个关键点,行动早。

第二个关键点,是标准宽。

大部分欧洲国家的检测,仍然只限于有流行病学史并且有症状的患者。

这样的检测方式,对于一般的流感是有效的,但是新冠肺炎有一个复杂性,就是有无症状感染者。这部分患者如果不能尽早筛查出来,可能会成为隐藏的传播者。

那在韩国,什么人能接受检测呢?主要有三类人群。

首先,如果一个人去过有感染案例的11个国家,比如意大利,并且出现了发烧或者呼吸道症状,那么自然要接受检测。

其次,即便一个人没有去过那些有感染案例的地区,但仍然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症状,也可以进行检测。

第三,就算你既没有症状,也没有去过那些疫情地区,你就是想检测,也可以,只不过需要费用自理。检测费用是130美金,不便宜。不过,假如检测是阳性的,医院会将检测费用退还给患者。假如检测阴性,患者自己也算是买了个安心。

不过你肯定也会好奇,韩国这么大的检测量,这么宽的检测范围,怎么确保去检测的人之间彼此不发生交叉感染呢?有不少国家之所以没放开检测,一个是考虑到医疗系统可能承受不了,另外一个也是考虑到,太多人集中检测,很可能会增加聚集性传染的风险。

这一点,韩国也进行了特别的处理。在大邱的案例发生之后,韩国快速建立了专门用于检测的“鉴别诊疗所”——听名字你就知道,这些诊疗所是专门用来筛查的。全国总共有超过600个这样的诊所,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所谓的“得来速”诊所,患者开车通过,不用下车就能完成所有的检测流程。

一般来说,检测结果6个小时就可以出,而患者也不需要亲自去取,结果会发到检测者的手机短信上。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避免扎堆检测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

这是第二个关键点。

但问题来了,韩国为什么会做这么大范围的检测呢?从欧洲国家的案例我们会看到,大部分国家都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检测政策,只给高风险人群进行检测。为什么韩国就这么特立独行呢?

难道只是因为大邱出现了大规模的社区聚集性感染,不得已才这么做吗?

其实并不是。《科学》杂志分析说,韩国今天的一系列选择,归根结底属于“吃一堑长一智”。2015年,韩国曾经暴发过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这次疫情让韩国政府吸取了惨痛的教训。

当时,一个韩国商人从中东回来之后,去了三家医院才被确诊感染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到他被确诊,已经传染了186人,最终导致36人死亡。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他到访过的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病人。最终,这场疫情让17000人被隔离,2个月才控制住,韩国政府也因此饱受批评。《科学》杂志的观点认为,这段经历让韩国意识到,进行及时彻底的实验室检测,对于控制一个势头正在起来的传染病来说有多么重要。

而且,由于这段经历,韩国还推出了新的防疫法规,允许政府针对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进行密切的追踪。比如政府可以收集他们的手机GPS信号,获取他们的信用卡交易数据,查看监控镜头记录的图像,通过这些信息,完整地还原患者的活动路线。

显然,这些规定在这回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中也派上了大用场。对于这一次感染的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韩国政府也进行了密集的排查。

后来,韩国政府还推出了一个手机APP,专门用来追踪居家隔离者的健康状况。

好了,韩国的防疫经验我就给你介绍到这了。

我觉得,韩国的防疫经验有一点特别启发我,就是它找准了“检测”这一个关键节点,围绕这个节点来打自己手上所有的牌。

除了科学依据以外,我觉得这还有另外的意义,就是韩国政府让自己在疫情这么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找回来了一份掌控感。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