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陈章鱼,欢迎收听《每周新书盘点》。
这是 2020 年的第 11 周,本周我将为你推荐 3 本最值得你关注的新书。而且我发现,我要为你推荐这3本书,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我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我先把这个问题和你念叨念叨。
我是一个特别懒的人,秉持的宗旨就是能躺着就不站着。工作的时候,也是时常想着能不能偷点懒啊,能不能找到一个捷径啊。其实咱们都知道,遇到事情走捷径不对,可是到底哪不对呢?也说不太清楚。
我有一个朋友,他最近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他说为什么捷径不好呢,因为捷径往往是小路,走小路就容易让你迷路。你走捷径是为了快,可是一旦迷路,你就得不偿失。
他这个理由,真的是丰富了我的认知。不过,现实情况是不是真的这样呢?正好,本周有三本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一本书,是贾行家老师解读的《树之生命木之心》。这本书讲的就是一群最不愿意走捷径的人,什么人呢?日本的木匠,还不是普通的木匠,他们一辈子差不多只做一件事,就是维护有 1300 年历史的日本奈良法隆寺建筑群。这在日本的古代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法隆寺木匠”,他们比一般木匠的手艺要高超很多,还经常去维修京都的御所,也就是天皇的住所。可以说他们是全日本水平最高的木匠。
俗话说,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大脾气,所以这些木匠脾气也都很倔,甚至有的行为和话语,我们乍一听,都会觉得匪夷所思。
比如,他们在修复古建筑的时候,坚持不用铁料。因为日本古建筑当年修建就是纯木质的,所以现在他们坚决不用钢筋或者铁钉加固。有一次,他们修复一座佛塔,就有学者坚持要在佛塔里放钢筋,遭到了木匠的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屹立了一千多年的佛塔,也并没用过钢筋”。
专家又提了一个理由,说法很委婉,说我们不能保证将来还有像您这样优秀的工匠,言外之意是,万一几十年后,您这手艺失传了,那个时候这佛塔坏了,我们找谁修去?结果木匠们态度很坚决,如果一件木器消失了,制造技术当然可能消失。可是只要这木器还在,好的工匠就能弄清它是怎么造的。所以一直到今天,他们在修复古建筑时,还是完全使用木料。
对于木料,木匠们也有执念。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不买木料,去买座山来”。什么意思呢?奈良的法隆寺、药师寺,使用都是一种叫日本扁柏的木材,这些木料不是来自市场,而是由最好的木匠亲自进山去一棵棵地选出来的,有的树龄长达两千年。而且这些木匠也坚决不用市面上的那些合成拼接板材。
听完这些,你会不会就觉得,这帮木匠是太倔了,这也不能用,那也不能用,啥事儿都按老规矩办,还总是用一些笨办法。其实,他们有自己的理由。
宫殿木匠手艺的一大特点,叫做“千百年的时间视角”。他们耗费更高的成本、使用更复杂的工艺,除了建筑的力量和美感,无非是追求一点:要保证这座佛堂或木塔,在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后仍然存在于世。为什么坚持不用铁料,因为他们发现铁料在短期内能起到加固作用,但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铁料周围的木材会最先腐烂。为什么要对木材那么执着,也是因为他们发现用千年树材建造的建筑能保持千年,而用百年树材建的房子,只能保持一百年,至于用还没干透的合成拼接板材建的房子,木料在刚完工时就开始弯曲变形,只有几十年寿命。另外,来自同一座山的木材,也最适合在几百年后作为维修的接替材料,所以才要“不买木料,去买座山来”。
你看,如果我们和木匠一样,用一千年的视角重新观察,你会发现,那些现代办法看似是捷径,其实呢,修起来快,坏起来更快,反而是得不偿失。
我要给你推荐的第二本书,是苗炜老师解读的《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讲的这件事儿,几乎所有人都想找个捷径。什么事儿呢?教育孩子。
不是有那么个段子吗?有个家长问别人,说我们家孩子今年 4 岁,已经掌握了 1500 个英文单词,你觉得够吗?对方回答,在美国够了,在北京市海淀区,不够。
所以家长们确实很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于是就想找各种各样的捷径,怎么能让孩子学得快一点呢?
很多家长就觉得,我自己教,肯定就慢啊,现在有各种网课、教学片、APP,这些多快啊。可是这本《父母的语言》就告诉你,不能全靠数字设备。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叫“共情关注”,就是你和孩子要处在同一个语境中,他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比如母亲给孩子洗澡时,可以和他谈谈沐浴液的气味;一起玩积木的时候,说说积木的形状。孩子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久,五分钟就转移,你也要跟着他转移注意力,始终跟孩子在同一个语境下。
可是数字设备是共情关注的天敌,把孩子放到电视机前,让他看动画片,会破坏语境。互动的消失会限制大脑学习和储存知识的能力,大脑不是被动地在学习语音,而是在回应和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语言的。语言和词汇是要把人联系起来,把孩子放到电视机前,实际上是隔绝了他的语言环境。
有互动和没有互动能产生多大的差别呢?在这本《父母的语言》中,有两组数字特别显眼,在美国高收入家庭,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是 250 次;低收入家庭,每小时对孩子做出的回应不到 50 次。到了 3 岁,这两个家庭的孩子,听过的单词,就会相差3000万个。
你看,本来想着让小朋友学语言走一点捷径,可是如果少了共情关注,少了互动,那只会欲速而不达。当然,你家要是有宝宝你也不用焦虑,想找到更好的方法,推荐你听这本《父母的语言》。
说句题外话,学语言这件事儿,我最佩服的人,就是我们的每天听本书的专职作者裴鹏程老师,我们几位同事曾经组了一个打卡群,互相勉励每天坚持学习外语。没过几个月,大家就纷纷放弃了,只有裴老师一个人还天天在群里打卡,有一回早上在办公室看到裴老师,睡眼惺忪特别疲惫,我们就问怎么回事啊?昨天熬夜写稿了?裴老师说不是,我都躺下了,结果想起来还没有在群里打卡,12 点多我又爬起来开始学外语。
他这个方法我们看着会觉得有点机械,可是时间一长,他的进步我们还真就比不上了。
裴老师会英语、日语、意大利语,还懂拉丁文,现在呢正在学法语,就这么说吧,再过个三年两年,等裴老师再学点俄语和德语,他一个人就能和全体八国联军对着骂街了。
我要为你推荐的第三本书,是陈朝老师解读的《共病时代》。听完这本书,我发现,就连肥胖,也是人类走捷径走出来的病。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就是研究那些人类和动物都会有的病,书名那个“共”,就是这个意思。按说呢,动物其实不会被肥胖问题困扰,能吃能胖在动物身上非但不是毛病,还是一大优点。棕熊在秋天狂吃,是为了给冬眠储存脂肪,蓝鲸的体重在食物充足的时候大增,甚至一些昆虫都可以变胖,把能量储存在身上。你想,自然界很严酷的,所以能多在身上储存些能量这是好事儿。
但是,环境变了,变胖就从本领变成了问题。比如说,动物园里的动物就很容易肥胖。兽医发现,要想帮这些动物减肥,那可不光是节食和运动那么简单,还要还原它们生存的环境。比如,他们会给狮子喂食一整头动物,让它们像在非洲草原上一样,自己分解食物,一点点吃下肉和内脏。对于红毛猩猩,他们会在动物园里打造一个类似森林的环境,让它们在其中嬉戏、觅食。对于食草动物,一定要保证它们先吃到足够的新鲜植物,再吃粮食,这是因为,新鲜植物让这些动物肠道里的细菌保持健康,这些细菌反过来又帮助动物保持体型。
你看,换个角度看,所谓肥胖,就是我们在摄入营养这件事情上想走捷径,不管自己吃饭,还是喂养动物,老想着一步到位,结果咔嚓,这一步迈大了,陈章鱼就把自己喂成陈胖胖了。为了对付肥胖,人们也真可以像动物学习,增加运动量、多吃天然食品,还有多吃蔬菜,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
好的,以上就是本周推荐的 3 本好书:《树之生命木之心》《父母的语言》《共病时代》。我又和你一起,盘点了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新书。
说回读书这件事情,这件事儿上有捷径吗?我觉得,有更快的方法,但是没有捷径。我们总说书籍是精神食粮,确实就像物质食粮一样,每天都要吃,一顿都不能少,你要是总想着有没有什么东西,一顿吃完了,一辈子都管饱,那就成修仙小说了。读书也是如此,所以,咱们还是共同努力,坚持每周阅读,让精神食粮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
我是陈章鱼,祝你周末愉快,我们下个周末再见。
《树之生命木之心》(贾行家解读)
《树之生命木之心》(电子书)
《父母的语言》(苗炜解读)
《父母的语言》(电子书)
《共病时代》(陈朝解读)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前往收听/阅读】
如果你想重复收听,或者周末暂时没有时间,想存起来之后再听,你可以点击屏幕右下方的那个小心心,收藏我们这期节目。
你也可以在「得到」APP 首页搜索「陈章鱼」或「每周新书盘点」找到节目。
还可以把《每周新书盘点》加入学习计划:打开「学习计划」,点击「调整计划」,在「未加入课程中」选择《每周新书盘点》。
如果你有更多建议和需求,也欢迎在节目下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