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都在和你聊读书。其实我知道,读书这件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始终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读那么多书,除了可以增长见识、满足好奇心以外,还有什么用?
最近我同事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就让我对读书这件事,又有了一点新感想。今天的人间值得,我就跟你聊聊我的感受。
同事推荐的书,叫做《京味儿》,北京的味道。
这本书咱们得到电子书也有,不到饭点我可不敢轻易看。因为这本书专门分成四个季节来介绍北京的美食,每个季节都让人流口水。
就说北京的一个传统小吃吧,豌豆黄。这本书说,按照传统,吃豌豆黄的时候,就应该是暖融融的初春。因为豌豆黄的口感又甜又沙、吃下去还有一点清凉的感觉,这样的感觉配上初春时节、大地回暖最合适。
要是天气太冷,豌豆黄就会凉了胃,要是在夏天,又不够凉爽,没办法消暑。
再比如说,北京夏天有一样美食,叫做白煮肉。原料特别简单,就是把一块带皮的五花肉放到铁锅中,加上八角大料,文火煮一个钟头。
但是,听起来简单,这其中的讲究一点都不少。比如肉不能煮烂,要煮到九成熟,用筷子一戳就能穿透那样。因为一旦猪肉煮烂了,脂肪就化了,吃在嘴里就没有了嚼劲。
再比如用刀切白煮肉,宁愿切得块大了,也不能往小了切。因为切小了,肉里的鲜味会大量溶解到汤里,就少了肉香。
说得我自己都快流口水了。反正,我看这本《京味儿》的时候,特别羡慕老北京人。感觉他们一年四季,每个季节他们都有盼头,都能专门琢磨一些美食,让日子过得很滋润。
听完我的感慨,我同事却说,你别羡慕。他们会吃,有一部分原因其实是当时物质匮乏。你想,在这些美食被发明的时候,没有蔬菜大棚,全国各地的交通也不发达。有很多东西,比如春天的香椿、秋天的柿子,到了时候如果不赶紧吃,那就得多等一年。所以北京人才会想那么多法子,把应季的美食吃个够。
我同事接下来说了一段话,我觉得很开脑洞,分享给你:
他说,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现代人觉得过节没意思了么?因为节日的本质,就是给生活制造一点节奏感,让人知道,到了一个季节,该干什么事,又该吃些什么。
但是你看,今天物质充足了,之前春节才能吃上的好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但这样一来,生活的节奏感也被打破了,一天天过的,也没啥盼头。所以现在我们关心的节日,往往都是商家帮我们设定的,比如“双11”“618”“女神节”等等。
那说了这么多,跟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读书,我想到的是这么一点,如果一个现代人想通过吃,给生活制造一点节奏感,大概率没戏,毕竟物质生活好了,回不去了嘛。
但是读书就不一样,读书可能是给生活制造节奏感的一个低成本方式。你想,如果一个人真的能给自己一年安排一个书单,规定自己每周要读哪本书,每个季度要读完哪类书,咱不说他会长多少见识,起码这一年下来,他大概率会过得有盼头,很充实。
如果你还有别的好方法,也能给生活制造节奏感,欢迎你在留言里分享给我。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人间值得#,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