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 思想实验:假如读书一点用都没有,我们还要读书吗?(2020年第17周)

你好,我是陈章鱼,欢迎收听《每周新书盘点》。

这是 2020 年的第 17 周,本周我将为你推荐 3 本最值得你关注的新书。不过首先不得不说的,当然就是我们这周刚刚搞的一场大事—— 423 得到第一届破万卷节,罗老师用一场直播,为你表演怎样一口气刷遍 148 本书,真的是非常厉害。

我相信这一周你已经听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内容。从读书的意义,到读书的方法,这一期节目我想玩点儿不一样的,我们搞个思想实验,搞个想法上的极限运动。

假如,我是说假如啊,你从书中不获得知识、不获得视野,书中没有颜如玉,书中也没有黄金屋,那我们还要不要读书?

假如,同样是假如,没有上边这些,我们还选择读书,那支撑我们读书的理由,还剩下什么?

这一期节目,我们就带着这个脑洞,从本周的新书中,找一找答案。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一本书,是贾行家老师解读的《季羡林谈人生》。有人说「名气是所有误解的总和」,放到季羡林先生身上,这句话真的是太合适了。贾行家老师从《季羡林谈人生》这本薄薄的散文集入手,又综合了几大卷季羡林的日记和回忆录,还原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季羡林。

听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大师当年原来也是一塌糊涂。

季羡林先生的家庭条件很一般,他聪明是真聪明,但是和其他那些书香门第的学者比,他的人生一开始其实没有什么方向,中学毕业报考邮政局,没考上,这才去读大学。有点像今天的人,本科毕业发现不好找工作,这才去考研。进了大学呢,也是两眼一抹黑,没有明确的志向,还稀里糊涂想去读数学系。

季羡林先生有一个好处,就是诚实得令人敬佩,晚年出版了自己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日记,其中有些内容,写得格外真实,像「(今天)去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在的,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有人就建议他,您现在也是德高望重的名人了,这段是不是删去算了。季羡林先生说不行,自己就是如此,为什么不让人知道?

也亏得有这样的风范,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季羡林,当年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师,而是也有小青年的所有迷茫。

他自己也在日记里这么形容,自己是一塌糊涂。晚年回忆人生时,他说: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不过是在昏昏沉沉地追求一点儿享受,没想过自己为什么活。

他是从被动到一塌糊涂,然后才得出一个道理:人类的前途,在于朝一个共同理想努力。人生的起点肯定不一样,然而多知道一些,就能多自由一些。我们总是要穿过糊涂才能逐渐明白:生活的意义,就是完成这一代人该负担的责任。要做事,就要追求彻底的认真和真实。

一直到晚年,季羡林先生也在实践着这样的准则,除了做学问,他的生活像清教徒一样简单,到老还穿着从德国带回来的雨衣,被年轻人夸真时髦,可是他自己其实一点概念都没有。他在校园里走,被新生误认为是老校工,让他照看行李,他也微笑着答应。

他也不追求什么名誉。甚至曾经严肃地要求社会,不要给他加上「国宝」、「泰斗」之类的称呼,还自己「一个自由身」。

而且他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他说,名誉地位太低,容易变得愤世嫉俗,性格乖张。但太高,且不说会成为众矢之的,心理也会逐渐变得既极度自大又极度自卑,越来越不正常。一般来说,社会地位稍低于真才实学,个人欲望低于实际能力,是最适合保持自在平和的。人们觉得谦虚和低调是明智之举,原因就在这里。人何必追求不了解自己的人来夸自己呢?他们也夸不到点儿上啊。

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听完这本书,你细想,老先生的人生感悟中,有哪些是我们没听过的吗?其实没有。可是这并不代表这本书没有他的价值。一位老者,一位智者,陪在你身边,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和你说,我也曾经遇上过;在你迷茫惆怅的时候,他和你说,我也曾经有过;在你思考到底需要明白多少道理,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时,他和你说,只要明白这么多,就够了。

贾行家老师也立了一个 flag,在接下来的一百天,他要解读十本书,为你讲透十位中国文化名家,除了季羡林,还有胡适、钱穆、钱锺书、丰子恺、启功、李叔同等等。咱们也一起期待贾行家老师的这个系列早日完工。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二本书,是区区不才,陈章鱼同学解读的《风格感觉》。

这是一本写作指南,不过咱们今天不聊写作方法,读完这本书,我获得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启示,读书能让你收获到作者的善意和温暖。

而且,还不是读那些温情脉脉的散文、小说,读科普书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你的善意。为什么呢,因为对着外行人,把一种知识讲明白,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多了。一位作者要想把自己领域的内容解释给不懂的外行人,至少要过三关。

第一关叫「组块化」,这是我们人类学习时一个特别好用的工具,把巨大的认知用一个概念封装起来,就像电脑上的压缩包,把好多文件放到一个包里边,方便存储也方便传输。像是术语、公式,都是这种压缩包。可是面对外行,这事儿就麻烦了,因为人家没有装解压缩软件,你就要把压缩包解压缩,再一点一点传给他。

第二关和第三关,是两个常见的思维误区,一个叫「功能固着」,一个叫「知识的诅咒」。对事物功能的刻板印象,就是「功能固着」。 互联网产品经理们,有一句经典的吐槽:在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是钉子。这也是一种「功能固着」。 「知识的诅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掌握了一种知识,你就不能理解,那些没有掌握这种知识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看明白,为什么越是了解某个领域,越是没有办法用浅显的语言和普通人交流。

因为「组块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术语、缩写、抽象概念,大大提高了自己学习还有和同行交流的效率。可是在这个领域越久,他对于术语的「功能固着」也会越强,越觉得不用术语,那就没法来交流。而且因为「知识的诅咒」,他意识不到,这些术语和抽象的概念,大众们是没法理解的。

这三个问题缠在一起,就让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想给大众普及知识的时候,变得难上加难。

所以,我们了解知识的过程,相当于一场跋山涉水的探险,越是优秀的人,就向前走得越远,更了不起的人,他们愿意不辞辛劳,折返回来走到我们身边,再扶着我们重新走一遍这段旅程,让我们看到山那一边的风景。

下一次,如果我们再读到一本通俗易懂而又充满新知的科普书,要记住,写出那本书的人,经历的是一去一回,又带着我们一起走过这样漫长的路程,真的是不容易。

你想,就算除去那些知识,这种态度其实也真的很温情,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和你素不相识,却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费那么多心思,只为了带你一起,多看懂一点这个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温情吗?

我要为你推荐的第三本书,是本周新上线的一本电子书,叫《人类的终极问题》。

嚯,单看这个题目,就够大的。翻开目录,每一章都是一个终极问题: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到底能活多久?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

其实我们要真的较真,这本书能把这些终极问题都回答了么。当然不行,这三个大问题,每个问题至少都要十本八本书,才能把当前的科学成果说明白,更何况大家还在不断探索,努力寻求更准确的答案。

那我为什么要向你推荐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袁越老师,用一只妙笔,把目前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获得共识的解答,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给你。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做什么呢?想点大事。在生活之外,思考一些更大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和乐趣。懂得思考,不就是我们人类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特点吗?

好的,以上就是本周推荐的 3 本好书:《季羡林谈人生》《风格感觉》和《人类的终极问题》。我又和你一起,盘点了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新书。

你看,即使书中没有任何知识收获,我们也能从书中获得许多,更何况,我们做的只是一个思想实验,我们从书中当然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好的方法。所以,还不抓紧时间,多读一点书吧。

423 的热闹还没有过去,现在在知识城邦,我们邀请了 148 位读书高手,为你领读得到年度推荐书单中的 148 本书。

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为你领读的这本书叫《我们如何建造》,听了这么多期新书盘点,你也许对我有一些了解,可是你想不到的是,我之前还在一家大型建筑设计院工作多年,亲身参与过 50 多个建筑的设计。所以,我会用我的知识和亲身经历,带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我们如何建造》。欢迎在知识城邦关注我。

我是陈章鱼,祝你周末愉快,我们下个周末再见。

《季羡林谈人生》(贾行家解读)

《季羡林谈人生》(电子书)

《风格感觉》(陈章鱼解读)

《风格感觉》(电子书)

《人类的终极问题》(电子书)

【点击以上链接,即可前往收听/阅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