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看到一条新闻,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老师去世了。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他写的书你一定看过,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叶永烈老师的故事,用传奇来形容都不过分。就比如他最早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只有20岁,还是北大化学系的一名学生。当时,《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已经把化学分册的写作任务,交给了上海的一批中学教师,但这些老师写的文章特别像教科书,编辑们不是很满意,就请叶永烈试写。
没想到,叶永烈的文章一下子就打动了编辑,随后,他为《十万个为什么》的化学分册,写了163篇科普小文章,要知道这本书的第一版,一共才173篇文章。
而且,叶永烈老师的贡献,还不仅仅是在化学领域,《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版中,一共收录了900多篇科普文章,叶永烈一个人就贡献了300多篇。
到了现在,《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已经出到了第六版,累计发行了1亿册。
不知道你小时候读没读过这本书,有没有受过它的影响。反正我身边是有个人,被《十万个为什么》点亮了。这个人就是我的同事,科学学院的主编,王木头,就是那个在办公室摆显微镜的人。
他说自己走上科普这条路,就是因为《十万个为什么》。
王木头在小时候,爱看《十万个为什么》。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讲到了中子星,说中子星上的一勺子大小的物质,就可以比航空母舰还要重。木头当时就觉得这很神奇,还幻想着如果真把这一勺子物质拿到地球上来,是不是会一下就把地球穿透了。
这之后,王木头对于科学世界产生了好奇心。但他发现一件事,那就是小孩子们对科学非常好奇,只是并没有针对他们的科普内容。因为市面上大多数的科普内容都是给成人看的,而且也不是那么好懂。就说科普名著《时间简史》,大部分成人根本看不懂,更别说孩子了。
想到这,木头干脆自己做起了科普节目,给孩子讲科学知识。说是讲知识,其实是在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觉得科学很有趣。
比如,讲到原子,他就会说,你是不是想不到原子是什么样的。那么拿出你的橡皮,用小刀切一半,再切一半,切到最后你一定可以切到原子的。
当时王木头做了不少科普节目发在了公众号上,虽然后来因为工作忙碌,疏于管理。但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重新点燃了他对科普的热情。
5月18号,有一个老师加了木头的微信,这是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沿口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这位老师说,他们学校没有专门的科学老师,就给她安排了讲科学的任务,她偶然发现了木头的公众号。然后就把他四年前做的,有关地球生命诞生的小节目在课堂上放给了学生。
学生们很喜欢,都学得很带劲。老师就顺水推舟,说谁听得最认真,就给谁奖励,什么奖励呢?木头的节目里面有各种原始生命的照片,听得认真的学生,就可以和这些照片合影,奖项都是用这些生物命名的,比如“蓝细菌奖”“奇虾奖”。我在文稿中放了一张图,你可以看到,小朋友获奖之后和这些生物合影,笑得多灿烂。
木头当时和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点透了科普这件事的意义,他说,如果这群孩子中有一个人,某一天成了科学家,说是因为有一个叫王木头的人给他种下了种子,木头他一定会开心好久的。
我想,叶永烈老师在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可能也是抱着类似的心态。他可能也是想通过科普,种下一个小种子,点亮别人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人间值得#,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