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 为什么越宏大的目标越有机会获得成功?(2020年第19周)

你好,我是陈章鱼,欢迎收听《每周新书盘点》。

这是 2020 年的第 19 周,本周我将为你推荐 3 本非常值得你关注的新书,而且这 3 本书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什么问题呢?我先和你念叨念叨。

这周我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看见一个词,叫「创造者悖论」。就是说,你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越是宏大的计划,越有机会获得成功。

当然啊,这个宏大的计划不能仅仅基于自负,「今年我的年薪要到 1 个亿!」那我不如翻个身再睡,梦里这个目标才能实现。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设定越宏大的目标,反而越有机会获得成功。

即使加上限制条件,这个观点其实也挺颠覆的,这就好像在说,跑 10 公里比跑 1 公里更容易,写 10000 字比写 2000 字更简单,真的会是这样吗?

正好,本周有 3 本新书,它们就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就带着这个问题,为你盘点一下本周新书。

我要为你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徐玲老师解读的《苏世民》。

这是一本自传,这位苏世民是谁呢?他是美国黑石集团的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苏世民」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

这位苏先生可不得了,他创建的黑石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巨头,管理着 5500 亿美元的资金。苏世民被称为「私募界的巴菲特」。

他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传奇。前半部分顺风顺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进入了著名的投资公司雷曼兄弟,然后在公司里坐着火箭往上升,31 岁成为雷曼兄弟的合伙人,38 岁就有可能成为雷曼兄弟的当家人。

但是苏世民觉得,自己太不喜欢雷曼兄弟这个公司的文化了,于是拉着前老板,俩人一块创建了一家新公司,就是黑石集团。

新公司成立,俩人产生分歧了,分歧在哪呢?他们搞的是私募基金,到底要搞多大规模呢?苏世民的前老板说,咱们慎重一点,先募集一个小基金,试试水,规模在 5000 万美元。其实这个规模也可以了。因为那是一九八几年,5000 万美元不少钱了。但是苏世民说,不行,5000 万太少。

你猜猜,苏世民建议募集多少?10 个亿美元!前老板觉得认为苏世民肯定是疯了。

但是其实,苏世民有他的理由。第一,一只基金不可能只有一个投资者,至少也要有 5~10 个吧。如果基金总额只有 5000 万美元,那么就意味着,你费尽口舌,跑 10 家投资机构去募资,却只向每家要 500 万,太亏了。反正都跑一趟,不如直接要 5000 万或者 1 亿。第二个理由是,如果手里只有 5000 万美元,那你在收购目标公司时,只能挑最小的下手。而苏世民和前老板在雷曼兄弟积累的经验,恰恰是善于和大公司打交道,干大买卖。

总之,苏世民认为,「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他就用这条理由,说服了前老板。

你看,苏世民就是「创造者悖论」的支持者。当然他也不是白日做梦,他有自己的底气,一方面是他和前老板有丰富的投资经验。第二个苏世民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技能,什么呢?他特别能说服投资人,能拉投资。那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卖个关子,欢迎你收听这本徐玲老师解读的《苏世民》。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二本书,是一本电子书,叫《芯片改变世界》。

咱们现在用的电脑、手机,里边都是芯片,你可能也听说过,芯片业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规律,叫「摩尔定律」,就是每隔一年半到两年,芯片内晶体管的数量增加一倍,简单来说,就是芯片的运算能力增加一倍。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摩尔定律」其实就不是一个定律。因为正常的定律都是大家用事实和计算推导出来的,可以证明的,那才叫定律。但是摩尔定律呢,其实只是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这位摩尔先生的一种猜想,或者说是给英特尔自己定的 KPI。

这个目标很狂的,因为这种指数级增长,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很可怕。两年翻一倍,十年之后就是 32 倍。

结果全球的芯片业,竟然真的按照摩尔定律向前发展,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一直到现在,将近 50 年的时间,都完成了这个目标。这是什么概念呢?今天的同样大小的芯片,比当年的运算能力至少高出 100 万倍。

这个真的是不可思议。而且我们也很难想象,如果当年摩尔先生定的不是这个指标,而是慎重一点,比如五年翻一倍,不知道今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不过到了今天,摩尔定律可能真的要走到尽头了。这个宏大的目标,似乎不能继续实现了。为什么呢?因为受到物理规律的限制了。

那具体是哪些物理规律限制呢?为什么之前都没问题,而到今天就走不下去了呢?如果你感兴趣,欢迎阅读这本《芯片改变世界》。

我要为你推荐的第三本书,是李南南老师解读的《规模》。这本书更有意思了,因为它试着从底层逻辑来解释,为什么目标越宏大,反而越有可能实现。

李南南老师在解读的时候,带着我们开了一个脑洞,你应该还记得电影《流浪地球》的情节。未来有一天,太阳不行了,没法再为地球提供能量。人类为了自救,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万座巨大的发动机,把整个地球推离了太阳系,到宇宙中去寻找新家园。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你说人类是应该推着地球走呢,还是建造一艘巨大的飞船,咱们坐着飞船走呢?

我估计很多人可能会说,当然是坐飞船啊。因为飞船更好控制,功能更强大,技术更成熟。跟推动地球比起来,这个操作的风险要低很烦多。当然,可能还有人说,不对。飞船能坐多少人?肯定有好多人走不了。还是应该推动地球,救尽可能多的人。

这个问题,你要是问《规模》这本书的作者,他肯定就会支持把整个地球推走,最重要的原因是,组织越大,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就越高。换句话说,规模越大,反而越节省资源。

比如,有人算过,城市的道路总长度、加油站数量,还有水电线路的总长度,都跟人口的 0.85 次方成正比。按照这个关系,假如一个 100 万人的城市,需要 50 个加油站。那么,一个 200 万人的城市,大概只需要再增加 30 多个加油站就够了。从这个角度看,把整个地球都带走,其实反而增加了公共资源的使用率,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你可能会说,这也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实现啊。比如在飞船上,严格规定每个人的生活物资,这不是也可以增加资源的使用效率吗?但是别忘了,一个组织要想持续发展,不能光靠节省,还得增加产出。这就要说到,选择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二个理由,规模越大,产出越高。

注意,这可不是简单的等比放大。而是当规模增加,产出的效率会更快的提升。

比如,有人算过,一个城市的创新专利数,还有产能,跟人口的 1.15 次方成正比。也就是,当城市变大,它的产能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定要去大城市。你看,城市越大,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越高。同时,产能的提升也更快。简单说就是,产出更高,消耗更少。一来一去,人均利益肯定会增加。这就为什么,大城市的工资往往更高。

咱们回到最初的选择题,从产出的角度看,还是流浪地球方案胜出。因为规模越大,产能提升的越快。

所以你看,推着整个地球走,比建个飞船带走一拨人,其实更有可能实现,因为规模越大,产能越高,还越提升效率。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规模越大,越能保持组织中人的多样性。什么叫多样性?简单说,就是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保持独立思考,每个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说到这,我们才真的明白,一个组织的成长,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逻辑?答案很明确。不管是对个人、公司,还是城市来说,大,只一个基础,它不是真正的厉害。能够包容万物,能够有多样性的大,才是真的了不起。

我猜,这可能就是「创造者悖论」最核心的答案,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往往包容了更多的多样性,那就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

好的,以上就是本周推荐的 3 本好书:《苏世民》《芯片改变世界》《规模》。我又和你一起,盘点了本周最值得关注的新书。这 3 本书的链接,我已经放到文稿中了,欢迎点击收听或者阅读。

我是陈章鱼,祝你周末愉快,我们下个周末再见。

《苏世民》(徐玲解读)

《苏世民》(电子书)

《芯片改变世界》(电子书)

《规模》(李南南解读)

《规模》(电子书)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