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 美团如何搭建一个大平台?

策划人:李仲轲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就在上个星期,“地摊经济”这个词火了。这是因为在疫情之后,很多大城市都想快速恢复社会的经济秩序。而一个城市中最接近民生、启动门槛最低的,就是地摊了。为了扶持地摊经济,不少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

不过,地摊经济里最大的商机,可能还不是摆摊做生意这件事本身,而是,谁能为突然涌现出来的小商户,提供背后的支持体系?

你想啊,地摊经济要真做起来,这背后可需要一个庞大的支持体系。比如,小个体户,从哪找稳定的货源?第一次做生意,从哪获得相关的培训?生意做起来了,成本也上去了,怎么能获得小额贷款?

如果打个比方来说,平时,我们享受的服务就像是水面上,冰山的一个尖儿,但是水面下面,却有一个巨大的山体。这个山体是个多大的机会呢?

国内有一家公司,就曾经为了建这样的支持体系,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上个月,这家公司的市值突破了1000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三家市值破千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

哪家公司呢?就是美团。

最近,我在微信公众号“饭统戴老板”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做《美团凭什么》,作者是姚书恒。这篇文章复盘了美团发展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战略决策。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美团是怎么做到的。这个过程可以说格外不容易,只能用“重重突围”来形容。

我们都知道,美团做的是生活服务,而这恰恰是竞争格外激烈的一个领域。美团在2010年成立的时候,面对的竞争就非常激烈,因为当时美团的经营模式非常简单。

当时,美团的模式就是找到本地的餐厅、饭店、KTV,拿到折扣较大的优惠,然后把这些产品放到网上,卖给消费者,美团从中收一笔佣金。

那你想,美团在2010年,本质上就是一个中间商,赚取的就是流量带来的差价。这个商业模式,并没有什么护城河。

也就在2010年到2011年期间,市场上出现了5000家团购网站,爆发了千团大战。2011年,另一家团购网站还花大价钱,把美团在上海的总经理挖走了,跟着这位总经理走的,还有100多位骨干。

美团在“千团大战”中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当时美团的几个主要竞争对手,像是大众点评、糯米,主打的是一、二线城市,业务涉及20到30个城市;而像是拉手、窝窝团、团宝主打下沉市场,开到了200到300个城市。美团的规模卡在中间,它开了94个城市。

按理说,这时候应该扩大战线,奋起直追吧?但当时美团却做了一个决定,要收缩规模。他们把业务的重点,从覆盖更多的城市,转移到了服务好消费者上。

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美团出台了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措施。如果一个订单用户没有消费,那么允许用户退款。这个举动为啥重要呢?因为这让大量对手不得不跟进,毕竟竞争激烈,对手出来啥服务,如果你跟不上,就落后了。

但是,不少对手此前烧钱太猛,资金流已经跟不上了,一折腾,就有不少遭遇了破产。团购这个赛道顿时出现了真空。

当时刚好是春节,美团还出台了激励政策,哪位员工能够谈下更多的商家,就给谁报销春节来回的机票。

美团的这些做法,让它成为“千团大战”的胜利者。美团在2012年按兵不动,拖垮了自己的对手,等到2013年,一口气开了70多个分站。这是美团第一次的重大突围。

按理说,能消停一阵了吧?但是美团很快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2013年的五一假期,是旅游旺季,美团想重点推酒店业务。但没想到,在一些热门旅游城市,比如南京,几乎所有的酒店都趁着旅客出游的高峰,拒绝了用团购劵订房的游客,这些游客没地方住,只好退款。就在一天时间内,美团的退款率高达100%。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你想,团购给商家带来的是流量,在旅游旺季,商家是不缺流量的,所以它们肯定会优先服务全价用户,而不是使用团购券的用户。而且,酒店行业很特殊,吃饭没位置,等一会也就有了,但是酒店没法排队,没房间怎么都得等一天。

为了突破在酒店业务上的瓶颈,美团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他们决定在酒店业务上,从团购转为预订模式,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另外一方面,美团对自己平台商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想要满足客户需求,还得亲手帮助商家进行赋能。

美团是怎么帮商家赋能的呢?就说酒店业务,美团的程序员很快就做了一套名为Ebooking的酒店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上,酒店老板可以管理房间的库存、订单和优惠折扣。

你可别觉得,给商家赋能就是开发一个系统那么简单。绝大多数酒店的老板,可不是程序员,他们很多是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肯定没有年轻人熟练,更不用说操作复杂的酒店管理系统了。

美团这个时候的做法,十分接地气,他们决定,所有的地推团队,就地转身成为商家客服。他们要手把手教会酒店老板和前台,如何去操作管理系统。如果在地推团队走后,商家还遇到问题,他们就会在微信上进行视频交流。

美团手把手帮助商家赋能带来了什么效果呢?半年之后,美团上的20万家酒店中,90%都转型到了预订模式。在此之后,酒店业务也成了美团利润率最高的业务。

对于商家的赋能,还发生在美团的外卖业务上。

我们就说个最出名的。北京有一家餐厅叫做南城香,它在2001年创立,卖的是烤串、盖饭这样的快餐。但是在2008年之后,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不断裁员,直到2015年登陆了美团外卖,才重获新生。

美团对于南城香的帮助,不仅仅是给了它一个平台,它还手把手改造了南城香。比如说传统的餐饮门店,店内堂食的空间很大,厨房很小,但是随着外卖订单的增多,这种布局就很不合理了。

在美团的指导下,南城香增加了厨房、外卖取餐区面积,缩减了堂食区域。最后的结果也是超出预期,在2018年,南城香每天在美团上,能够有2万的订单量,每月的外卖收入从100万左右,激增到了1500万。

你看,美团突围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它不仅为商家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还在帮助商家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不过,做到这一步,它还只是一个服务好的平台而已。美团的第三次重要突围,是在社会共识上。它不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外卖的APP,而是想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基础设施。

这件事说起来有点虚,但是美团的确做到了。我给你举一个小例子,在今年的整个疫情期间,美团不仅帮助用户解决了生活问题,比如买菜、订餐,而且,美团还对餐厅、医院食堂、养老院等社会餐饮和机构做到了“保价不断货”。

你想,疫情期间,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物资调配和运力不足的问题,美团为什么在疫情期间,仍然能够发挥作用呢?

这是因为在过去这几年,美团下过不少“硬功夫”。

首先是因为2017年,美团和饿了么打起了冬季补贴大战。饿了么一边高价补贴用户、商家,一边挖角美团骑手。在一些城市的外卖占有率重新超过了美团。

美团在反击的手段,是一个人头一个人头地计算外卖团队的数量,并且在拿出了一份预案,也就是如果春节不打烊,美团需要多少物资储备,需要多少的骑手,才能保证整个平台的运行。接着,美团提出了“春节不打烊”的口号,并且因为骑手的数量远高于同行,美团赢回了春节之前丢掉的市场份额。

这件事不仅帮美团打赢了当时那场仗,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公司在人力短缺时候的运营能力。这为今年年初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积累了经验。

而美团从2015年,还上线了专供商户食材的供应链业务部门,美团快驴,这个系统已经覆盖了全国22个省。美团快驴的优势很多,但核心就是一条,能够让美团拿到稳定的货源,高效、低价地配送给客户。

正是因为美团快驴这套系统和美团在17年春节积累的战时经验,才让美团在疫情期间能够成为“战时血管”,让自己成了疫情期间一个可靠的选项。在文章中,作者姚书恒有一句话很到位:美团不是只把线下服务搬上网,美团本身就是本地生活服务。

好了,美团的经验就给你介绍到这里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在地摊经济热潮中,各大互联网和零售巨头纷纷入局,不甘落后。比如阿里的1688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腾讯向5000万小微商家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美团启动“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等等。

地摊经济会做的怎么样,现在才刚开始,谁也不知道。不过,能支持它成长的支持体系其实早就已经建设成熟了,地摊经济更像是一次实验,我们一起看看在现有的支持体系之上,能长出什么样的新物种来。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参考文献:

《美团凭什么?》,姚书恒,微信公众号:饭统戴老板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