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韩亮
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些天你可能会有个明显感受:疫情后的日子正在逐步恢复正常。从上周末开始,北京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从二级降到了三级,进小区可以不用再测体温了。
只是,网上还流传着不少跟疫情有关的谣言。就在几天前,科学辟谣平台和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就共同发布了5月“科学”流言榜,对此进行了辟谣。
都有什么谣言上榜了呢?我说两条,你听听看。其中一条谣言说:只要刮风下雨,就会增加新冠病毒的传播;还有一条更有意思,说:5G是新冠病毒的元凶,要是没有5G,就不会暴发疫情。
不用我说,只要稍有科学常识,就知道这些谣言不靠谱。可现实情况是,这类谣言的生命力特别顽强。你会发现,有些谣言早几年就传过,当时就辟谣过了,但现在卷土重来,还是很多人信。难怪有人感慨说,在互联网时代,做科普真难。
那该怎么办呢?我刚好在《美国国家地理》6月刊上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发现:要跟普通老百姓聊科学,居然有个比辟谣更好用的方法,那就是——讲段子。原文用的是satire这个词,本意是“讽刺”,但我觉得翻译成“讲段子”“吐槽”或“毒舌”更合适一些。
文章作者是美国德拉维尔大学的传播学教授保罗·布鲁尔(Paul Brewer)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杰西卡·麦克奈特(Jessica McKnight),这两个人专门研究科学知识和公共政策的传播效果。他们发现,在科普方面,美国脱口秀节目居然非常有影响力。尤其是一些在美国有争议的科学话题,比如全球变暖、疫苗安全等等,被名嘴们用吐槽的方式讲出来,观众居然很买账,有的还改变了原本的看法。
这就奇怪了,用开玩笑的方式谈科学,效果居然比严肃科普更好,这是怎么回事呢?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先来说一个例子。你可能听说过,麻疹这两年在美国卷土重来,形势很严峻。但是,很多美国家长却不愿意给孩子打麻疹疫苗,认为打疫苗反而对孩子有害。这个说法在美国流传非常广,虽然美国政府努力辟谣,也有不少科学家撰文驳斥,但公众的质疑声却越来越大,甚至最后发展成了声势浩大的反疫苗运动。
2019年,文章作者做了一个对照实验。他们让一组实验对象观看普通的麻疹疫苗宣传片,而另一组看的是脱口秀主持人囧司徒(Jon Stewart)讲的关于麻疹疫苗的搞笑段子。
囧司徒说了啥段子呢?我给你讲两个,不过我先提醒你,因为有文化和语言的隔阂,里面有些段子翻译过来你可能会一时抓不到笑点,我会给你解释一下:
囧司徒开场是这么说的:“最近哪,有一种病在美国传染得很厉害,名字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每次一说,都会不小心说成‘范迪塞尔’。”这里囧司徒玩了个谐音梗,因为麻疹的英文名字是measles,而演《速度与激情》的那个男影星范迪塞尔的名字是Vin Diesels,发音很相似。
囧司徒还吐槽了那些反对麻疹疫苗的人,他是这么说的:“我猜,那些坚持不给孩子打疫苗的家长,肯定都是住在加州的自由派有钱人。你想啊,人家又不是靠科学发的财,当然会觉得科学没自由重要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加州是美国自由派的大本营。
实验做完了之后,研究者检测两组实验对象对麻疹疫苗的看法有没有变化。结果是:看囧司徒讲段子的实验组,对疫苗安全性的质疑程度降低了。之前质疑强烈的实验对象态度转变更大,平均下降了7个百分点。这说明:囧司徒在科普方面,居然做得更好。
2015年也有一个类似的实验,是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你也知道,在美国,全球变暖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虽然科学界已经提供了很多证据,但依然有人质疑说,全球变暖压根就没发生,就算发生了也不是人类造成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持这个观点。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实验对象观看了约翰·奥利弗(Jon Oliver)主持的《上周今夜秀》的一个片段。节目举办了一场模拟的全球变暖辩论赛。在辩论赛中,3个全球变暖怀疑论者对阵96个科学家,最终被辩得哑口无言,落荒而逃。当然,节目的全程是用非常搞笑的方式呈现的。但研究人员发现,看完了这个节目后,实验对象对全球变暖的态度普遍发生了变化。有更多的人相信,全球变暖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2016年有一项调查发现,和不看脱口秀的人相比,脱口秀观众在气候变化、转基因和疫苗安全等问题上,跟主流科学界的看法更一致。说白了就是,他们因为常看脱口秀,居然提高了科学素养!
那你可能会好奇,这些脱口秀主持人在节目里到底讲了什么科学知识啊?其实,啥也没讲。我研究了一下文章中举的例子,还专门上网看了对应的节目片段,发现这些名嘴并没真的做科普,他们只是用科学来当话题,然后用吐槽的方式,把一些荒谬之处给放大了。
比如说,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萨曼萨·比(Samantha Bee)有一次在节目中也提到了美国的反疫苗运动,她问了观众一个问题,她说:“一边是政府打疫苗的宣传,一边是反疫苗宣传,你该信谁?等等,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换个方式问好了,一边是权威医疗机构的证明,一边是你表弟在脸书上转发的800张网络图片,你该信谁?”
再说个例子:美国知名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坎摩尔(Jimmy Kimmel)你应该不陌生,他主持的《吉米鸡毛秀》在国内很出名,其中有个很经典环节是对路人随机采访,有一次就谈到了转基因食品的话题。记者特别蔫坏,先问路人:“你自己会吃GMO吗?”(也就是转基因食品,全称是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路人大多马上回答说,坚决不吃,对身体不好!记者紧接着问:“那你能告诉我,GMO究竟代表啥吗?”结果大多数人竟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了,下面的观众笑声一片。
你看,对于转基因食品这么有争议的话题,节目方并没有表明任何立场,他们只不过通过采访,指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反对的东西吗?没想到,大多数人还真不太了解,纷纷被“打脸”,而这也正是笑点所在。
既然名嘴们只是吐吐槽、开开玩笑,那为什么人们笑过之后还往心里去了?文章给出了两种解释:
第一个解释是,讲段子能消除“距离感”。
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十分之一的美国人通过晚间脱口秀节目了解跟科学有关的内容。年轻群体中,这个比例还要更高。
为什么晚间脱口秀成了一个科普途径呢?因为主持人的段子很好玩,人们是冲着娱乐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接触科学的机会。比方说,原来压根不关心全球变暖的人,看了节目之后,发现全球变暖似乎是个挺严重的事,也就关心起来了。研究发现,对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观众,脱口秀科普的效果尤其明显。
说白了,这背后的道理就是,美国不少老百姓其实并不关心科学,他们觉得科学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而脱口秀,能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让老百姓顺道学科学。
这就是文章给出的第一个解释:讲段子能消除“距离感”。第二个解释是,讲段子不会引发“回旋镖效应”(Boomerang Effect)。
回旋镖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简单来说,就是正面说服很容易陷入“越努力说服,对方越抗拒”的情况。因为你越想说服他改变原来的信念,他就越会把你的说服看成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挑战,于是自我保护机制启动,反而更坚持自己的观点。
而讲段子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会引发回旋镖效应。人们在听段子时,并不会有强烈的被说服或被挑战的感受,他们放下了防御心态。而笑过之后,又会开始思考,甚至逐渐接纳自己此前反对的观点。这种方式产生的说服力,比正面宣传要强得多。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跟你分享了讲搞笑段子为什么成了美国社会做科普的有效方式。原因就在于,段子拉近了普通老百姓和科学之间的距离;段子还让人们放下防备心,在轻松的状态下去聆听不同的观点,引发反思,而这些都是严肃科普和正面宣传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这一点很有启发性。如果你想传播一个观点,或者要说服一个固执的人,不妨也想想怎么把想法编成段子或者用吐槽的方式讲出来。笑声之后的“回响”,或许会你比想象的传得更远。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