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邵恒头条》,我是邵恒。
这两天,北京疫情的情况一直很受关注。本来,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撸起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但突发的疫情反复却打乱了计划:比如电影业,原本院线有希望在6月底重新开张,这下又得重新规划了。
这让很多人忍不住感叹,你有你的计划,但世界另有计划。
那么,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应对呢?
刚好,前两天我在公众号“地球知识局”上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19世纪中叶,美国如何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建成了一条打通东部和中西部的运河的故事。
这段历史给我提了一个醒,那就是,人类历史上很多了不起的成就,都是在“世界另有计划”的时候完成的。
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跟你分享一下地球知识局的这篇文章。
如果你熟悉美国历史,你可能知道,在18世纪末,美国宣布独立的时候,当时领土只包含了13个州,这13个州都位于美国的东海岸。
但是后来,美国经历过几次重大的收购,领土持续扩张。比如19世纪初,美国和法国做交易,从法国手里买来了美国中部的领土,包括15个州以及当时加拿大的两个省。不到20年后,美国又获得了佛罗里达西部地区的领土,掌控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全部的地区。
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美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而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地理优势,就是美国的平原地区多。平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活动的地形。
地球知识局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数据,说在整个中国的平原地区只占到国土面积的12%,但是在美国,平原地区却占到了领土面积的50%。这么大面积的平原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天然优势。
但在当时,也就是19世纪初,美国却面临一个重大的瓶颈,这个瓶颈阻止了美国发挥出这些平原地区的发展潜力。
什么瓶颈呢?
就是美国的平原地区,虽然面积大,但是大部分分散在三个区域里,一个是美国的东海岸,一个是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区,另一个是连通美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平原。
当时,美国东部主要生产工业制成品,而中西部主要生产农产品。按理说,这些区域本应该在经济发展上,形成很好的互补。但问题是,前面说的这些平原区域,彼此之间是割裂的,密西西比河跟东北部的五大湖区没有打通,五大湖区跟东海岸又隔着一个阿巴拉契亚山脉。这就导致,美国中西部和东部,没法彼此互补。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只能自产自销,东部地区的工业也没法给西部赋能。
那怎么办呢?
当时美国人想到一个办法,就是造运河,通过水道把这三个区域打通。
打通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东到西。在第一个阶段,美国人先打通了东北部的五大湖区和东海岸。1825年,他们建成了伊利运河,这条运河连接的,是五大湖区的伊利湖,以及纽约州的哈得逊河。这项工程进展得非常顺利,完工后,美国东部变成了一个整体。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美国人想模仿这条思路,再建一条能打通中部和东部的运河。于是1822年,美国政府批准了修建另一条运河,叫做伊密运河,这条运河将会流经芝加哥,把五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连通起来。
从理论上分析,这个计划是完全可行的。但是没想到,在执行阶段,这条运河的建设过程却是“命运多舛”,一开工就遭遇了危机。
最开始,伊利诺伊州政府,让一家私人公司承接建运河的项目。但这家公司却一直筹措不到足够的资金,几年后放弃了这项工程。
后来没办法,州政府亲自下场,用政府的钱承担了运河的修建费用。这才让运河得以开工,开工的时候,已经是1836年了,距离运河被批准已经过去了14年。
可是,在开工的第一年,就遭遇了恶劣天气,运河建设进展非常缓慢。然后紧接着第二年,1837年,美国受到英国经济危机的波及,遭遇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这件事对修运河,影响就大了。
第一,由于经济危机爆发,当时的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发布“特殊通知”,规定土地买卖不能使用纸钞,只能用真金白银购买。当时伊利诺伊州政府为了建运河,正在收购周边的土地,这就让他们的计划受到了打击和延迟。
第二,在经济危机之下,政府债台高筑,因为修运河的经费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发行的债券。伊利诺伊州州政府一度欠了1500万美元的债务,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
1842年,也就是运河开建的第六年,新任伊利诺伊州长上任,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但是幸运的是,州长当时并没有放弃这个工程,而是大刀阔斧地做了一些变革。一方面,州长决定,在州内征收财产税,给财政收入“开源”。另一方面,州长决定,缩减运河的工程量,在开销上“节流”。运河深度只有1.8m,这什么概念呢?之前咱们说到的,另外一条伊利运河,深度可有4.2m。
但即便有了钱,工程能继续,伊密运河在建造过程中,也仍然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手不足。
据地球知识局的文章介绍,当时,芝加哥地区的人口只有4000人,其中那些拥有土地的白人,对于政府能提供的住宿条件和薪酬都不满意,所以没有人愿意参与运河的建设。
更何况,修运河的工作非常危险,虽然官方没有记载有多少人丧命,但是后来在工人后代当中流传的故事,工人伤亡比比皆是。这种危险性,让运河工程更找不到人了。
那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当时州政府想到的方法就是找外援。
美国人自己不乐意干这个风险又高、收入又低的工作。但是,有人愿意做啊,谁呢?就是从爱尔兰来的移民。地球知识局的文章说,当时爱尔兰人生活饥寒交迫,只能做一些极小规模的农业种植,能有份工作做,生活就有了新出路。后来有成千上万的爱尔兰人加入了修运河的工程,在1848年,伊密运河才终于建成投入使用。
所以你看,这条运河就是一场19世纪危机之下的产物。在经济危机中开工,历经重重困难和挑战,才最终成型。这条运河本身的建设过程,就已经是一个励志故事了。
可是别急,其实更励志的,还在后面。这条运河发挥的作用,那可大了。它有点像一根杠杆,一旦建成,便撬动了美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当时,这条运河是从东部到中部的芝加哥,唯一的渠道。芝加哥成了一个中转站,美国中西部的谷物、大豆、禽类、肉牛,以及南部的糖、棉花等农产品原材料都可以从芝加哥,通过伊密运河,运到五大湖区,再通过前面提到过的伊利运河,转到纽约的哈德逊河航道,由纽约发往全世界。
反过来,美国东部的工业制成品,也通过运河转运到中西部地区。
这不仅仅是让美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一下子打通了,而且还造就了芝加哥这座城市。
据地球知识局的文章介绍,在运河的助力之下,芝加哥迅速变成了北美粮食、牲畜和农业机械交易中心,整座城市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变得庞大。在1840年,芝加哥只有4000多个人居住,但是在运河建成之后,芝加哥人口迅速增长,到了1890年,在短短50年之间,芝加哥的人口已经突破了100万。
而你可能也能想得到,在芝加哥这座城市,有很大一部分群体,都是当时来建运河的爱尔兰人和他们的后代。工程结束之后,爱尔兰人融入了芝加哥,并且带来了自己的文化。现在美国一到3月17号,就会庆祝爱尔兰人传统的圣帕特里克节,芝加哥的河段,在那一天就会被染成爱尔兰人喜欢的绿色。
后来过了一个世纪之后,芝加哥铁路建成了。有了铁路和运河双重加持,芝加哥一下子成了美国的第一大湖港和铁路交通枢纽。各种服务行业相继出现,给城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直到今天,芝加哥仍然是继纽约和洛杉矶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城市。
好了,伊密运河的建成经历,我就给你介绍到这了。
这条运河扛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儿,在19世纪的经济危机中诞生,最终造就了一整个城市。我觉得,在疫情期间,如果你因为大环境而感到无奈,就回来听一听这期节目,回顾一下伊密运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提醒我,“世界另有计划”的情况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遗余力,灵活地调动身边一切可用的资源,把自己的计划推进下去。
在今天节目的最后,我有一个特殊的申请,提报给《邵恒头条》全体用户,希望得到你的批准。
到今天,《邵恒头条》已经陪你走过了将近1年零1个月的时光,为你进行了484次的知识服务。我自己深深感到,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我自己的身体状态,都急需充电。所以,我特此向全体用户提出休假申请,希望你们批准我,从端午节之后开始,给自己放一个暑假,等我满血复活,回来继续为你服务。
在这里,我也想向你征求休假方案:在我休假期间,你希望我们的节目以什么形式呈现呢?比如,你是希望我们的节目暂时“折叠”,咱们假期后再见?还是希望,能有其他人在我休假期间来代班?如果找一位代班人,你会希望找谁,希望他/她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内容?
有任何想法,都欢迎你跟我分享。我会在端午节期间,公布具体的休假安排。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邵恒头条》。我是邵恒,我们明天见。
参考文献:
《一项超级工程,如何加速美国扩张?》,那日苏,地球知识局